端午节资料素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4:16:52阅读:
字号:小|大
端午节素材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浪漫与现实、诗意与快乐为一体。那么,关于它的传说与习俗,你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端午节——一个诗人的传说 佚名 端午节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的起源。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如果这时你来到中国,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旧日的端午节还有两种非常独特的习俗。一是插艾蒿。据说满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这种植物有驱温解毒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们挂在门口、插在头上。二是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红黄色的粉状物,也有驱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儿童则涂在额头上,有的还写上一个“王”字,这样,夏日的署毒便不能为害了。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 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端午节是一个诗人的传说。 【思考】 为什么把农历的五月初五成为“端午节”?这个节日跟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何关系?端午节这一天一般有些怎样的习俗? 端午的苦艾蛋 佚名 对于端午节,我有着久远的回忆和感悟。 家乡风俗,端午这天,除了家家吃粽子外,还要在门前摆放苦艾,孩子们把艾叶编在发辫里,佩在衣襟上,用艾烧水洗浴。我小时候除了盼过年,大概就是盼中秋和端午了。年和中秋不必说,盼端午是因为这一天可以吃到一个整鸡蛋,粽子倒不是很稀罕的。那时家里生计艰难,平常难得有机会吃到一个整蛋。 在端午来临之前,我就开始想象那可爱的蛋的样子。我可以尽情地把玩够了再慢慢品尝它。然而,我热切的等待总是遭遇失望——不是得不到那个期望已久的蛋,而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蛋是要用苦艾煎的水煮的!我每每捧着那个苦味的鸡蛋懊丧地想,我等了这么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既然给我鸡蛋,为什么要在苦水里泡?那苦苦的滋味里包裹的却又是我一心向往的东西!以后的端午节我总是央求母亲不要用苦艾煮鸡蛋,母亲总是安慰我说:“苦是苦,对身体有好处的。你细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长大以后,我发现苦也别有滋味,苦味的蔬菜和饮品对人体往往大有裨益。细想起来,觉得人生路上时时会遇到那苦味的鸡蛋。从懵懂少年到生命旅途中淡泊的行者,曾经有过多少梦想和期待!可是费尽了心力得来的未必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身体的疲累和内心的焦躁无不是生命的苦,有谁可以逃避?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在期待中努力,我一天天成长;从失望中找寻新的方向,我也一年比一年成熟了。这时,我才明白,母亲说的“苦里面也有清香呢”,包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思考】母亲说艾蛋虽苦,但“苦里面也有清香呢”, 如何理解?你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端午情节作者:冬天雨落 转眼又是一年端午。 传说中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把米粽、鸡蛋、雄黄酒等投进泊罗江是为了保全屈原大夫的尸体免遭蛟龙水兽的伤害,也就有了包粽子这个风俗。每年的端午节最让我心怡的就是粽子。在乡下的时候,每年妈妈和姑姑、表嫂几个女人凑在一起都会泡上几盆糯米、大黄米、小黄米,然后一包就是那么一大锅的粽子,纯糯米的、夹小豆的、黄米和糯米掺和在一起的。煮好以后,各自端回家一些,能吃上一个多月呢。
其实最让人回味的是粽子没出锅时从灶间飘出来的那特殊的香味。灶堂里的火烧得红通通的,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咕噜咕噜地直响,那粽叶和糯米被煮得交合在一起的味道便从锅盖的缝隙里冒出来,飘飘逸逸的直往你鼻子里钻,惹得你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的,恨不得立刻就吃上那粽子。 糯米难煮,再加上是满满的一大锅,煮一段时间以后还要闷上个把钟头,所以你必须要有耐心才行。心中那个急呀!偏偏那香味好象是在与你做对,弥散在整个村子的上空,任凭你跑到哪里也逃不过它的纠缠。所以,那个把钟头的忍耐绝不亚于一名共产党员在经受敌人的严刑拷打,难受极了。其实吃的时候还真吃不了多少,我喜欢那种纯糯米的,一个就把我吃得饱饱的了。 乡下人保存粽子的方法很特别。通常是找来一个大一点的盛器,把粽子一个一个地摆放在里边,然后从自家院里的水井里打上来水,把粽子完完全全地泡在里边,定期换一下水,能存放好长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就从水里捞出几个,在热锅里蒸一下,那诱人的清香依然如故,真叫人惬意。 自从来到这个城市,工作忙了,我也不会做,虽然每年都可以吃到表嫂送来的粽子,但这端午的气氛已经大大的减弱了。 今年的端午节突然想亲手试试包粽子。于是便和表嫂约好一起去采粽叶。我就象要远征一样,为自己找了一件劳动服、一条水裤、一幅手套、一双靴子,全副武装起来以后看着还真象那么回事。当我们骑着自行车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苇塘边时,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另一片天地。这茫茫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苇塘就象郭小川笔下的青纱帐。一阵风吹过,清秀得一身灵气的芦苇刷拉拉的唱着歌,波浪一样涌向远方。梦一样,诗一般。 我和表嫂换上靴子开始行动了。走进“青纱帐”以后,我们便各自看不到对方,只是通过声音感觉到彼此还在近处,以免走散。一边采着宽宽的、长长的苇叶,我一边咂么着那粽子的味道。不,是端午的味道。这端午的味道是米粽的香气,是屈大夫的爱国情节,也是我的思乡梦啊!现在它们一起翻滚、荡涤在这绿浪里,也将随着风飘向大江南北。 啊!转眼又是一年端午。 【思考】 作者为什么对端午节的粽子寄予了如此深刻的感情?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江边的守望 作者:费凡 我的梦中似乎常会看见一个老人在汨罗江边容颜枯槁地徘徊,浅声吟唱着。老人灰色的眼角淌下沧桑的泪水,敢问苍天,苍天无情;敢问土地,土地无言,只有那向东的江水,急湍着波涛,做出了如歌如诉的回音,于是老人决定选择用江水的清冷来洗去尘土的污蚀。 这是屈原的故事、屈原的人生。幼时我们竟然不知道幼童的快乐节日竟会建立在一个爱国诗人的血肉灵魂所不能承受的痛苦上,我曾经以为屈原是脆弱的,把沉痛的伤口留给后人,自己用轻松的方式,拂袖而去,这是一种逃避。如今,已经不像曾经那样主观坚持,而把事情看得更客观些。《离骚》让我读懂了不一样的屈原,我总相信冥冥之中,他已经预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正如那句“余既不难夫离别合,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对国家的爱超乎生死,是一种信仰,死对于他而言,只是放逐自己对人世的失望无奈,屈原的死又何尝不是在为世人偿还,偿还那些谗言不正的、虚伪贪婪的人所欠下的罪行,以自己高尚的的灵魂去救赎。他的死唤醒了一批人,又震撼了另一批人,即使是秦国也会为屈原的人格而屈服,那是超脱世俗、权贵的。那些排挤、嫉妒他的人们定会在内心觉得不安,楚怀王定会为失此良臣而懊悔。 屈原以悲壮的形式离开,世人以无尽真挚的心去缅怀。 屈原是由远见的,拥有商鞅般的创新意识,可惜,每朝有每朝的腐朽,每代有每代的阻碍,那些挡在楚国兴盛途上的奸险小人实实在摧毁自己,屈原觉得悲哀了,他把他的爱、恨全交献给了《楚辞》的创作,说到《楚辞》,如今无人不知屈原,王国维认为《楚辞》的创作为以后的戏剧作了基奠。比起被世人久闻的《离骚》,我犹记得我读《怀沙》时候,是以一种惆怅的心情,这是屈原一生最后的诗文,我想它并不能称为是冰冷的绝命诗,它是由温度的,是诗人灼热的心,是诗人灵魂的升华,它让看他的人心灵震撼,我开始想象他身旁的景物,初夏闲散的热气,低靡的鸟鸣,滔滔冗长的湘江水,一切是那样平静,而他却用一首《怀沙》来解释此刻他所看见的一切,《史记》在记录《怀沙》全文之后接着说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并且在东方朔解释了“怀沙”的用意说:“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怀沙砾而沈兮,不忍见君之蔽壅。”由此可知,怀沙是怀石自沉的意思,这又为他的死凭添了难以形容的悲壮。 屈原如同开在山峰高洁的雪莲,即使是那样美好却又不为世人所取用,他活在阴暗的苍穹下,他和那个社会的分歧是无法拼凑得了的,人在自己一切希望破灭了的时候,只有以死来明志,他的自杀是可以被世人所理解的,这是一场必然,换句话说只有死才能留下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总之,李白这样写道:“屈原词赋悬日月”。每年的端午节时,终会让我记起这样的屈原,每当品尝粽子的时候,也总会觉得里头一定裹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屈原告诉我们要连他的生命一起活着。 那个投河的老人,化成一缕纯净的风,吹往永远有太阳的国度 【思考】 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文章取名为“江边的守望”? 五月端阳 佚名 凄雨霏霏,愁云遮掩了五月的端阳。五月的端阳,失去了往日的诗情,也失去了上苍赋予的精魂。老树枝头零散的新叶在风中飘摇,一行大雁踏上北去的征程,去往一个梦想的天堂。天堂会在何方!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