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话题作文导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4:18:13阅读:
字号:小|大
“感恩”话题作文导写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报同时发表了两篇报道:一篇是说24年前被上海一位建筑工人献血挽救了生命的外地婴儿,不仅改名改生日以示纪念,在长大成人的今天依然知恩图报,通过媒体寻找当年的恩人;另一篇是说某区十几年中有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孩子,由于好心人牵线搭桥而受到社会资助,如今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大学毕业,但却很少有人对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道一声谢谢。
这两篇正反不同的的报道,涉及了一个当今社会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请你围绕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引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呵护、影响、教育和帮助。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存图报之情,这是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知恩不报的人历来被人诟病﹐而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更为人不齿。现实生活中,面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面对老师无私无悔的奉献,面对他人真诚热情的帮助,我们不少人麻木不仁,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有的反而以怨报德,其行为实在令人心寒。这种传统道德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深思。
本题没有提出具体话题,但从命题者的意图和所选取的材料看,“学会感恩”是个隐性却又十分明确的话题。
写作本文可直接对原材料事例进行评价议论,通过正反对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可正面切入,采取分论点式结构,从不同角度论述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当然也可从反面现象入手,列举与原材料(反面)类似的事例,再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规劝诱导(纵式结构)。
【写作素材】
1.生命因感动而精彩,心灵因感恩而美丽。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邮政厅发起,4—9月份在全省中小学生开展的“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加深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座右铭是他母亲教导他的一句话﹕“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你向别人借的钱﹐一定不能忘记。”
3.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时曾一连几天粒米未沾,是一位农妇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对此,他总是感念于心,以至在当了皇帝以后还专程去看望这位农妇,谓之“一饭之恩不忘”。
4.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在蜚声中外以后,仍每年都去拜见他过去的老师。他在获得全国科技特等奖后,真诚地坦言: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党和军队,归功于教诲自己的老师。
5.据《扬子晚报》报道﹐镇江“精华书社”老板巫某﹐为帮助贫困学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万元一次性资助一百名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寒门学子。春节之前﹐许多客户纷纷给他发贺卡或短信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贺卡和短信中竟然没有一张一条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大学生的。
6.《中国妇女报》报道了一件“女嫌母丑”的事﹕母亲田丽(化名)有一天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回家的路上﹐女儿刘亭(化名)突然对她说﹕“老师都说你没我长得漂亮﹐你以后不要来学校了。”田女士伤心极了﹐下决心上北京整容。
7.深圳歌星丛飞倾自己所有资助数百名山区的贫困孩子上学﹐直到身患癌症仍不改初衷。许多孩子深情地称他“爸爸”﹐他也把那些孩子视为自己的子女。但也有个别孩子的行为让他心寒。有个由他资助的在校大学生向他要钱买MP3,说学习上要用,丛飞马上寄去几百块钱,但这个学生却埋怨他钱寄得不够,其他同学用的都是二千多元的进口货。还有个受助的学生在广州求学,同学们都劝他去看望患病的丛飞,他无动于衷,反而公开说“丛飞不怎么疼他”。
【范文示例一】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
汪长纬
哲学给人的定义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说来,人是社会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呵护、影响、教育、培养、提携、关照、批评和帮助下生活着、成长着,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而孤立地存在着。每一个人的成就和进步,都融入了别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常有图报之情,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
对父母的养育要知恩图报。十月怀胎的艰辛,从小到大的操劳,这是儿女们永远报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为如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千古咏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所以,人们对那些不孝敬、不赡养老人之徒,与老人争房子、抢财产,甚至于把老人扫地出门的不孝子孙,总是从心里骂一声:真不是人!
对组织、师长的培养、教诲、提携要知恩图报。毛泽东在当了党的领袖之后,依然对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为传世佳话。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寿时,毛泽东这样向他敬酒: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在蜚声中外以后,仍每年都去拜见他过去的老师。他在获得全国科技特等奖后,真诚地坦言: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党和军队,归功于教诲自己的老师。还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利用休假的时间执意跑到当年的老连长的家乡,对老连长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军礼,深情地向老连长道谢:当年是你提拔我当了班长,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就是感恩图报。但是,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把自己的进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绩只看作是自己能干,而把培养、提携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甚至还有因为个人私利没有得到满足而反目为仇、恩将仇报的。人们历来把这种人视之为小人,不屑与之为伍。
对自己身处困境或遭遇不幸时别人给予的特别关照要知恩图报。古人早有圣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时曾一连几天粒米未沾,是一位农妇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对此,他总是感念于心,以至在当了皇帝以后还专程去看望这位农妇,谓之“一饭之恩不忘”。对那些过河拆桥,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人们都会鄙夷地谴责:没有良心!
对同事、朋友的帮助要知恩图报。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说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辅助。更况且没有谁总是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沟沟坎坎,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珍贵。这些都应当铭记于心而永怀谢意的。
知恩图报是我们民族质朴的传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更是构筑和谐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知道并身体力行知恩图报的人,才有资格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人。
(原载2006年4月4日“东方网”)
【范文示例二】
“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
武立峰
记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座右铭是他母亲教导他的一句话﹕“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你向别人借的钱﹐一定不能忘记。”“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不难理解﹐那么﹐“你向别人借的钱”﹐为什么“一定不能忘记”呢﹖我想﹐一是按时还人家的钱﹐是诚信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记住人家借钱给自己的恩典﹐知恩图报。中日文化同源﹐由此可见一斑。
知恩图报应是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知恩不报的人历来被人诟病﹐而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更为人不齿。内地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靠辛勤劳动率先富裕起来﹐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贫困状态。有的富人解囊帮助穷人﹐使他们度过难关﹐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然而﹐有的受助对象的表现却让人寒心。
据《扬子晚报》报道﹐镇江“精华书社”老板巫某﹐为帮助贫困学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万元一次性资助一百名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寒门学子。春节之前﹐许多客户纷纷给他发贺卡或短信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贺卡和短信中竟然没有一张一条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大学生的。
巫老板特别强调﹐他资助这些大学生“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那么﹐巫老板想得到一张贺卡或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一封信)是不是过分之求呢﹖我看不是。据笔者观察﹐那些资助贫困学子的人因为资助这条红线相牵﹐觉得自己和资助对象“亲”了许多。
深圳歌星丛飞倾自己所有资助数百名山区的贫困孩子上学﹐直到身患癌症仍不改初衷。许多孩子深情地称他“爸爸”﹐他也把那些孩子视为自己的子女。巫老板和他资助的一百名大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许没有丛飞和他的“子女”们那样深﹐但他挂牵着这一百名大学生是无疑的﹐尤其是春节前想到他们﹐更让人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基于这一点﹐该过年了﹐他想得到他资助过学生的一张贺卡﹑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一封“家书”﹐应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什么也没得到。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国妇女报》报道的“女嫌母丑”的事﹕母亲田丽(化名)有一天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回家的路上﹐女儿刘亭(化名)突然对她说﹕“老师都说你没我长得漂亮﹐你以后不要来学校了。”田女士伤心极了﹐下决心上北京整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寒心﹑伤心的现象呢﹖在镇江市政协会上﹐一些民营企业主说﹐现在学校忽视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一些孩子变得不怎么懂事了。一些大学生不仅不懂得理解父母﹐且对别人的帮助也显得有些麻木。这些议论也许是以偏概全﹐即使如此﹐也足以振聋发聩﹕等到道德沦丧到人们见怪不怪﹑麻木不仁时﹐恐怕灾难就要临头了。
最近﹐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南京作报告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很富﹐但也要开始学做成熟的富人。龙永图举例说﹕香港富豪李嘉诚请客人午餐时都是每人一盘热腾腾的饭菜﹐十分钟就用餐完毕﹐一点也不浪费﹐毫无疑问﹐李嘉诚是成熟的富人。他的成熟不仅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节俭上﹐更表现在他自己的大部分财富用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他曾说﹐一个人富而有博爱之心﹐才是真富贵﹐否则就是富而不贵。“博爱之心”四字足可以写一部大书﹐但核心恐怕就是一个“德”字。无德的富人难免为富不仁。
我很欣赏龙永图“学做成熟的富人”的高瞻远瞩之见﹐欣赏之余﹐不揣冒昧﹐还想补充一句﹕穷人也应该做成熟的穷人。穷人怎样才算成熟﹖我想核心的内容也应是一个“德”字。人穷是暂时的﹐而拥有良好的“德性”是永存的。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不怕暂时不富﹐却怕穷而失德。穷而失德﹐后患无穷。青年洪战辉感动中国﹐就因为他人穷志不短﹐人穷不忘应尽的社会责任。
对于那一百名巫老板资助过的贫穷大学生来说﹐“成熟”的道路也许还长﹐那就不妨从“知恩图报”开始﹐这里﹐笔者并非要他们马上对恩人“涌泉相报”﹐他们能给巫老板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或写封信报个平安﹐也就够了──巫老板原本“并不想得到回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