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初中作文 -> 中考优秀作文 -> 正文

话题作文美句集锦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1:56阅读:
字号:|


话题作文美句集锦二


整句成段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唯整句最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何谓整句?整句是相对于散句而言的,即指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句子。具体表现为使用了排比、对偶、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格的句子。其优点是具有音韵的和谐美,节奏形式上的整齐美,同时也使内容更丰富,意蕴更深刻。运用这种形式应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形式,而重在内容的深刻含蓄。例如:  
    
    
    
   ②蜂采的是花,酿的是蜜;蚕吃的是桑,吐的是丝;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学习了科学知识,就不该只是重复前人的智慧,而应该有所创造。(如果一段话只使用排比修辞,难免显得呆板,表意不够深刻。而本段由于先列举了两个实际生活中不容置疑的常理,就使得后面的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在考场作文中,以这种方法开头或结尾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以设问开头总领全文,接着以排比、顶真修辞回答“喜欢出发”的原因,语势通畅,层层推进,从而为结句“我有不老的心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在考场作文中,若能集中笔墨,运用整句形式写一个开头或结尾,定能点亮全篇的“文采”,那么,摘取发展等级的最高分也并非难事了。  
    
   二、镶嵌名句  
    
   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而如果能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往往会使文章大大增色。例如:  
    
   ①我会选择放弃,寻一个更适合的目标,既然找不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何不寻一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净土?既然无法欣赏“明月共潮生”的佳景,何不煮一壶菊花酒,邀疏星共饮?  
    
   ②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然“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轼,虽渴望“雄姿英发”的伟业,但更渗透了“淡妆浓抹”的自然和谐;我喜欢嫉恶如仇而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  
    
   ③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以上三个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中的片段不约而同地撷取了古诗名句,在表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向评卷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把源自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比作一顶王冠,那么恰当的名言警句则无异于镶嵌在王冠上的颗颗明珠。在考场之上,胸中积累了丰富的古诗名句的考生何妨凭此一展才情呢!  
    
   三、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的目的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可知、可感。例如:  
    
   ①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隅聆听歌曲时的那种心灵的静谧,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②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③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珠光宝气、浓妆艳抹不是潇洒;盲目从众,追逐时髦不是潇洒;信口开河、油腔滑调不是潇洒;自吹自擂、相互攀比不是潇洒。  
    
   以上语段中的“幸福”、“友情”“潇洒”都是抽象名词,如果单纯阐释概念,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作者信手采撷生活中具体事件来加以诠释,便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运用此法来写时间、理想、信念、自尊、自强……不是都可以写得生动传神,形象感人吗?

上一篇: 话题作文美句集锦三   下一篇: 误会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