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卷分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2:28阅读:
字号:小|大
还记得2002年北京市高考的第一份试卷刚一面世时在广大考生、家长、教师中产生的反应吗?一份试卷引起的关注不亚于任何一个世界级重大事件。人们关注它的不仅仅是北京市高考试题的样式;新增试题(名句默写、文言文文段翻译、古诗鉴赏)的设置方式:更关注它在语文命题改革中是如何落实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种种猜测在一份浓缩了命题者的学识、智慧以及对考纲精神的充分理解的试卷中找到了答案,由此北京市语文命题小组得到了北京市师生的认可。 2003年高考可谓“非常时期,非常命题”。非常于“提前一个月”,非常于“非典时期”。尽管高考一份试卷决定终身本身是很残酷的,但是我们仍需要追求“一份试题”的最佳效应,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较好的感受;要使绝大部分考生首场下来心态平稳并能顺利完成另三门的考核。虽然我们不曾评价过语文学科在整个考试链条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我们还没有能够使高考人才选拔工程各环节(命题、监考、阅卷、录用……)的设计、操作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是起码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命一份好的语文题在高考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题小组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虚心的态度已经不经意的在今年的试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点从高考完毕,学生的笑脸上可以看出。经历了“非典”,人们对包括生命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经历了三次北京市命题,人们对北京市试题有了更完整的认识。所谓“平实、稳定、可借鉴”不失为是北京人对此次考试试题最中肯的评价。 一.试题考点及(部分)答案: 题号 考查内容、能力 应得分 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18分,每小题3分) 1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 B 2错别字 A 3词语填空 D 4成语使用 D 5语病 C 6衔接 B 二、科技文阅读 (12分,每小题3分) 7文意筛选 B 8文意理解 C 9内容理解 A 10文意推断 B 三、文言文阅读 (15分,每小题3分) 11实词的解释(哀、辞、识、乃) B 12古今词义 A 1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其、之、以) C 14省略 C 15内容的叙述与分析 D 四. 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默写(15分) 16 文言文翻译 (5分) 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17唐诗鉴赏(诗意理解,比较阅读)(6分) (1)赏析判断 B E (2)比较鉴赏 体裁:两首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那去年与今年相比。 默写 (4分)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句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前赤壁赋》中描写听觉的句子: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五. 现代文阅读 (18分) 19 文章阅读整体把握(5选3)(4分) D E 20 文章阅读微观理解 (7分) ⑴“富有的雅士”与题目的关系 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⑵“领受”与“感悟”词语的运用 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3)信息的提取 艰难 21 文段信息的提炼与阐述 (3分) 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22 对作者观点的说明 (4分)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六 语言运用(12分) 23 概括新闻内容 (3分) 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因此改写。 24 仿写(仿写一题包含的答题要素:句式、比喻、选择另一事物、评论)(3分)答案略 续写: (6分) 根据要求(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两段话都要包含“道路、身影、足迹”三个词语。 答案略 七 写作 (60分) 26《转折》 二、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特点:依纲、平实稳定、可借鉴 严格依据高考考纲的精神。在学科考查的主体内容、相应学科能力、试卷的长度、需要阅读的文字总量、要求学生书写的字数、试卷的结构、题目的类型、题干的表述、试题的难中易及主客观试题的比例等方面体现了“考试说明”的精神。 试卷总体设计似曾相识,稳字当先。基本保持了2002年高考试卷的风格,其中不乏变革、创新的成分。 试题中蕴涵的考纲理念,无形之中将中学语文教学纳入“有据可依”的轨道,在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的基础上,有助于北京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三、试题评价: 1、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看似不难,做对不易。选材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纠正生活中不规范的读音,不规范的写法,培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纯洁祖国语言。通过默写,养成老老实实作学问的习惯,杜绝猜题押宝。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从语文一道道的命题做起。 上表可见,第一大题6道小题,考查内容依次是词语的读音、词语的字形、词语(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 词语考查无论是字音、还是字形,无论是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填空、还是使用成语,均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 特别是成语的考查,实际上是对文化积累的考查,没有一定量的成语积累,很难在生活中恰当运用。虽然此次考查的四个成语“凤毛麟角、同日而语、细大不捐、匪夷所思”如在嘴边,但由于成语意义整体,结构定型,来源复杂,使用时仍需要注意防止以今律古而望文生义,要确切理解成语的语境,在细微差别上下工夫。 句子衔接题的特点突出:语段、选项表达简洁,于朴实见工力,融知识于能力。一般情况下,做这一类题目,首先分清非语境类句组与语境类句组的差别。对于非语境类句组的衔接,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确定其基本内容,主要表达方式,各句之间的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调动自己关于句群和段式的知识,对句子进行调试。对于语境类句组,要注意其观点倾向,上下文的特定情境或题目的特殊要求。此题,当属后一种。 句子衔接对命题、做题的水平要求极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如果把句子衔接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是怎样利用选项,联系语境,抓住带有衔接性、标志性词语,然后通过推理,判断,恰当安排的思考过程。一道好的衔接题,衔接重在逻辑,结论禁得起推敲。第6道衔接题选择文段在强调有趣可读的基础上更强调内在的思想衔接,如果忽略了词语的思想功能,就可能陷入误区,掉入命题者的陷阱。对一般程度的考生而言,这是近几年来,衔接题中看起来容易而最易上当的一道题。 默写范围,明明白白写在大纲之内,实实在在想给学生送分。如果按要求,分散在5个学期里学习,应该说,压力不大。可是考生普遍反映不会默。为什么华采辞章,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在赞赏默写一题设计精巧的同时反省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 关于默写,学生中确实存有侥幸心理,28篇诗文,筛了又筛,减了又减,好容易背下来,字又不会写。此次默写考查,强调理解下的记忆,强调两篇作品内容上的契合。短短四句默写,渗透出命题人的审美情趣。这种试图在语文考题的设计中体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艺术修养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现象,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 二、阅读题(文言文、现代文)选材精巧。题干简洁明了。答案有据可依。文言文阅读,文段不长,有一定的情节,可读性强。选材一反往年,求学,拜师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试题设计注意与教材的关联,典型的是13题。提醒学生重视平常的学习,把握“一”。在考查中让学生真切体会能力的转化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的,“反三”不能凭空。一道小题,1。5的分值,搭建起考核与日常教学的桥梁。 现代文命题特点鲜明,题目设置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微观阐释鉴别,总体思想是:强调阅读,力避不读文也能做题的倾向;强调答案不是空穴来风,可以在文中的词语、文句、文意、题目、主旨等显著的或隐含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强调阅读因文体不同而读法各异的技巧能够在做题中得到运用。体现了命题人对阅读考查的准确把握。 三、写作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写作题目:转折。 “转折”1、指(事物)在发展中改变原有的方向、形势等。 2、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转折”词义的核心在于“方向的改变”。 转折一词,习见习闻。出乎模拟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解词不难,作到行文中准确把握主旨,材料与观点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