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文秘相关 -> 策划方案 -> 正文

倡行亚运,全民健身团日活动策划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25:05阅读:
字号:|
活动主题:倡行亚运,全民健身。

活动背景: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0年起,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奥运遗产社会化、全民化的重要成果。

今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全民健身日”的第一年,也是全民健身活动借奥运会举办成功、继承弘扬奥运遗产、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年份。设立“全民健身日”,一是以此纪念北京奥运会,永志铭记和谐盛世中国体育的崛起之日。二是有利传承奥运文化,推进群众体育,让北京奥运的“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变为经常性的活动。三是有助强化现代体育理念,让体育就是生活等更加深入人心,让身心更健康。四是体现法制体育建设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纪念日,更是活动日,既是动员推广日,更是参与实践日。为切实做好“全民健身日”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使设立“全民健身日”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真正

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和体育爱好者的共同愿望,中南大学校团委对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动员和号召全校广泛关注、重视,引导和鼓励最广泛的学生参与体育健身,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活动目的: 活动紧扣着“倡行亚运,全民健身”的主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使全班同学通过参加这次团日活动,意识到运动与健康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在,正是中国广州于2010年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办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树立健身的意识并号召周围的人增强健身意识,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为2010第十六届亚运会营造一种充满活力、融洽祥和的氛围。就长远说,做为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牢靠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做后盾。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为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我们的所学才会有用武之地,为全民健身营造一个欢快友好的氛围,为第十六届亚运会的顺利举行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形式: 组织经管0905班全班同学观看中南大学运动会,为全校运动员写通讯稿,为商学院运动员加油,服务等。组织同学看全运会视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讨论会。

活动对象: 经管0905班全班同学

活动时间: 2010年10月

活动地点: 中南大学新校区体育馆

思想引导: 2010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以及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升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全民健身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育性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素质,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发展群众体育。

主题扩展:全民健身日

倡行亚运,全民健身。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活动流程:前期,策划流程及准备

横幅,水果,纸笔,垃圾袋等采购。

做好本班运动后勤工作

积极宣传亚运精神及意义

中期,三天时间里。每天早上8点钟15栋集合组知到体育场,12点组织回南校区,中午2点15栋集合,下午5点组织回南校区。除特殊情况,全体到场,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积极互动,呐喊加油,擂鼓摇旗助威。期间,升国旗,积极投稿。自备照相机给运动健儿拍照,活动通讯记录等。

后期, 运动会后,参与场地收拾,垃圾处理等善后工作。

书写活动感言,及与运动员摄影留念。

后期宣传: 汇总材料,做成展板,海报,横幅,并签名,在学校展出.

活动特点:本次活动可行性强,操作简单,花费少,活动安全。

利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既积极响应亚运会的举行,又紧扣时代的脉搏。

活动负责人: 策划:韩彦太,刘文秀

组织:吴士硕,郭磊

宣传:李雪莹,卢睿

采购:吴沙萍,吴迪

活动经费:1·零食(包括水·水果·糖·饼干等):27·3+21·5+4+11·4+8·5+6=78·7元

2·口哨:0·8*10=8元:

总经费:78·7+8=86·7元

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提高同学们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使全班同学通过参加这次团日活动,意识到运动与健康对我们的重要性。树立健身的意识并号召周围的人增强健身意识,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同学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