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文秘相关 -> 策划方案 -> 正文

关于以”五心”教育为主题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方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25:05阅读:
字号:|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报告”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思想为指针,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活动主题

  在广大青年中弘扬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及他人的优良品质,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校园创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发展史上曾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豪,屈辱使我们奋进。在21世纪里,育人先树德,重视和开展”五心”教育,把博大精神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注入现代文明的活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再铸中华民族魂。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大辛店二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于新强

  组员:张行亭、谢德兵、陈宗剑、王洪武、巩殿春、李秀山

  四、具体安求

  (一〉孝心献给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是孝心献给父母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把”孝心献给父母”作为活动的突破口,层层推进爱家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队员要爱心父母、爱家才能爱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关心献给他人

  把”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作为”五心教育”的核心,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同学们为一些偏远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献上一份爱心。另外还可以开展”希望工程”的社会捐助扶贫活动,大家变废为宝,把自己积攒的钱捐给”希望工程”,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关心他人献爱心的喜悦与幸福。

  〈三)爱心献给社会

  结合新修订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开展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遵守交通规则及公共场所秩序、积极参加社会益劳动、节约水电、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四)忠心献给祖国

  必须让广大青少年认识祖国,知晓祖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历史,了解中国人民不屈抗争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从而使他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牢固树立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振兴中华的抱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五)信心留给自己

  最后把”信心留给自己”为传统美德教育的灵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竞争意识。可以开展”我能行”和”露一手”的才华展示活动,同学们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乐器、小发明制作等作品,增强学生自信的意识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尤其后进生,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要有勇气,且付诸行动,在平时有意识锻炼他们,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扬起希望的风帆。

  五、方法措施

  围绕五心”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十个一”的活动。即:

  1、开展一次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材的影视课,组织观看,并写好收视随笔。

  2、”清明节”纪念先烈演讲比赛。

  3、办一次黑板报宣传活动,要求各班以”五心”教育为主题内容,主办一期黑板报,学校进行评比。

  4、举办一次示范生评比活动,各班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出4名言行文明示范生,学校表彰并授牌。

  5、开展一次”关爱他人”的活动,要求各班要针对各类学生,做好对子,相互帮助。

  6、做一张”我爱我家”温情卡,要求学生能在卡上反映出父母的年龄、生日、工作等情况。

  7、举行一系列的环境卫生大整理活动;学校将组织所有班长评比。

  8、开一次”夸夸他”的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发现优点,增强信心。

  9、发一声真诚问候,推广礼貌用语和鞠躬、微笑、握手等体态用语,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在校内每天第一次见到老师要问好。

  10、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学校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二次社区公益活动,各班自主在校内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同时学校要求各班要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六、活动考评

  “五心”主题教育活动是我市今年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各班务必认真落实各项活动,将和文明班评比挂钩。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