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党团相关 -> 入党思想汇报 -> 正文

德才兼备塑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29:06阅读:
字号:|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空前发展的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已是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以及用人单位在无形中形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在自我的培养中应该怎样更接近学习的本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迫切应该解决的。

    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的灵活性。专才教育模式,是相对于通才教育模式而言的,主要是通过分科,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它所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联,偏重于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沿袭前苏联在人才培养上的"专才教育"思想,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设置专业,对口培养专门人才,形成了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在改造旧大学、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大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各行各业培养急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专才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社会适应性较差、创新能力不强。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也逐渐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自我。

    但是高校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来说,除了被动地接受学校所教育的东西以外,更多地是要求我们自己自主地学习。而飧鲅昂妥晕彝晟扑ǖ亩魇嵌嘌模η笞龅侥馨炎约核茉斐晌蛔ǘ嗄堋⒆ú┙岷希次≡怠⒅恫⒛芰η俊⑺刂矢摺⒖诰犊怼⑹视π院谩⒂凶ǔさ耐ㄓ眯汀⒋丛煨腿瞬拧?/P>

    首先,大学之“大”,其主要的任务便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以专业知识的塑造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是相当必要的。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因此,在大学学习中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培育自己的人文素养,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得到统一。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改革开放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种历史进步功不可没,但也不能不承认,在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放松了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这种状况使社会的价值导向形成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能力而轻道德的偏向。好像能赚钱就是好样的,为了赚钱,似乎可以不顾及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非道德主义成为某些青年人的人生信仰和处世原则。随着进一步开放和搞活,才能的价值升值,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是有益的。但是在人才观念上,一味地强调才能价值,漠视道德的价值,这就是一种片面而畸形的人才观、教育观,对人的成才会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并加强了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近期又印发了《意见》,这必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为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另外,现代的大学需要具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独特风格和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应该具有适应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软环境。早在1917年北京大学改制会议上,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不论如何表述,大学精神都应该达到如下目的:大学里开展科学研究应该摆脱宗教、政治、经济的控制,并能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脚踏实地、务实、服务的作风;大学的教师既有潜心做学问的心态,又要保持一种必要的人文关怀,有关注社会的意识,还应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方式及强劲的实践能力。

    最后还应该做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那种迎合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利于培养懂理论、能运用、具有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同时,空谈理论,不谈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源,也不谈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或者不以适当的实际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使理论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自我培养中,应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