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29:12阅读:
字号:小|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硕果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呼唤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发展,并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XX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提出“四求”、“四务”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求真务实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四真”、务“四实”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侧重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科学精神。“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侧重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可以说,“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继“与时俱进”之后的又一个新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求真务实的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和作风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今后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是永恒而又常新的真理。
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历史辩证法,强调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要重视政治、文化、思想及自然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巨大的理论贡献。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里所说的“本”,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发展的中心和目标,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还要进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拓宽了发展内涵,使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终理想,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理论立场。理论立场决定一个政党的归属和命运。如果一个政党的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那么,这个政党就能够赢民心,为人民所拥护。反之,就会失去民心,为人民所抛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坚持以人为本,就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要的治党治国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关怀,而是事关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原则性问题,使党的发展理念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必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前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民心,它必将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物质力量。
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大体说来,国外关于发展观的理论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并逐渐形成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共识,强调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坚持科教兴国,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反哺农业,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城市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等等。这些理论和实际经验,体现了发展的共性,为我们形成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借鉴,启发、丰富了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追踪世界发展理论前沿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其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果的积极因素,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想创造,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得以提炼与升华。
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就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由于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因此对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的主要倾向,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因而它既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也能解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新思路,而且开辟了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道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智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发展经济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思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种关系的思想等,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依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不能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走过不少弯路,有过许多不科学之处,受到过客观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安全网”;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党的十六大在深入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方向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总的说来,就是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曾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切都要靠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一个理论或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尺。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依靠力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发展成果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系统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目标和保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强调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是精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硕果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呼唤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发展,并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XX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提出“四求”、“四务”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求真务实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四真”、务“四实”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侧重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科学精神。“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侧重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可以说,“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继“与时俱进”之后的又一个新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求真务实的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和作风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求真务实为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今后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是永恒而又常新的真理。
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历史辩证法,强调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要重视政治、文化、思想及自然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巨大的理论贡献。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里所说的“本”,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发展的中心和目标,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还要进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拓宽了发展内涵,使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终理想,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理论立场。理论立场决定一个政党的归属和命运。如果一个政党的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那么,这个政党就能够赢民心,为人民所拥护。反之,就会失去民心,为人民所抛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坚持以人为本,就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重要的治党治国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关怀,而是事关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原则性问题,使党的发展理念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必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前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民心,它必将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物质力量。
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大体说来,国外关于发展观的理论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并逐渐形成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共识,强调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坚持科教兴国,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反哺农业,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城市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等等。这些理论和实际经验,体现了发展的共性,为我们形成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借鉴,启发、丰富了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追踪世界发展理论前沿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其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果的积极因素,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想创造,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得以提炼与升华。
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就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由于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因此对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的主要倾向,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因而它既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也能解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新思路,而且开辟了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道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智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发展经济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思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种关系的思想等,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依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不能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走过不少弯路,有过许多不科学之处,受到过客观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安全网”;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党的十六大在深入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方向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总的说来,就是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曾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切都要靠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一个理论或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尺。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依靠力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发展成果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系统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目标和保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强调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是精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