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 -> 正文

我在商业银行的实习经历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1:00阅读:
字号:|
笔者实习的商业银行在国内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中上,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算是一家精品型商业银行。总行一般机构齐全,大致有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审查部、营销部、业务部。支行的组织架构则相对简单,大体由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办公室三块构成。我所在的个人业务部,也即Personal Banking Department,行业内叫法为“个金”,与公司业务部“对公”的简称相对。

总行营业部在金融街,每日坐716或运通106,比较偏好716,因为每日车上都有移动电视节目,稍解久站之疲。所播节目多为揭露社会热点问题,拷问市民社会道德,如,毛鸡蛋之类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跟踪报道,黑残车之类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暗访实录,最值得称道的是每日7:40-8:00左右的定时评书——烽火京华,似乎有京郊地道战的追忆,有箫克将军的英雄事迹,有孙敬修爷爷讲故事退日寇的传奇……安排在上班高峰期播放,其意义不言而喻,就是给皇城根儿的老少爷们注入点血性,牢记那段屈辱史的血腥烙印。

上班时的716一般都有不少空位,可惜正值高峰期大概耗时1小时,下班时则只有站的份儿了,不过耗时仅半小时算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吧。喜欢站在前门门口,下班时上的少下的多,倒吊在车门把手背对车窗,两脚站在狭窄的梯口处,一边俯瞰车内的人,一边随车的颠簸而摇摆,颇为享受这种悬空的状态,有些bt了。每日如钟摆般上下公交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出现在到站前,老头老太婆猫着腰站起身来准备去车门,可停车的一刹那间由于惯性又一屁股坐了回去,一边着急的高声喊着“稍等,有下”,一边在售票员的不满的嘟囔声中晃晃悠悠的下车,早已习惯了百年难产一个李素丽的北京公交,心里不由轻叹一声:年轻真好。

第一天实习的第一件事便是与个人业务部的老总面谈,大半时间都在恭听老总的光辉个人历程,几乎是左耳进右耳出,印象最深刻的是谈及学习能力,老总问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学会操作银行内部系统?一看内部培训教材厚厚一本不禁有些发怵,硬着头皮上机一试,发现无非是下拉任务列表之类,只需傻瓜相机式的按部就班即可。还有一个搞笑的问题是,当我谈到通过计算机二级时,老总遽然问道“会打字吗”,木鸡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

一、环境发现
开始工作后的当务之急便是熟悉银行内环境,发现的第一个显著事实便是银行的ppmm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总行,柜台、办公室、内部电梯、内部食堂处处莺歌燕语脂粉香,男女员工比例实在悬殊,以个金为例,20多名员工仅2名为男性,不由担忧男性领导居多的总行恐怕很容易出作风问题。

发现之二是纸杯上都印有××银行字样,成为企业形象的微型展台,也成为企业文化的绝佳载体。

发现之三是银行大厅禁止照相。圣诞元旦期间,金融街各大银行都粉饰一新,尤其是流光溢彩的圣诞树,配上高耸入云的总行大楼作为外景,着实令我这初来乍到的实习生挡不住留影纪念的欲望,与大厅保安好一阵死缠烂打方才得偿所愿。颇为高大的保安实际跟我差不多年纪,软磨硬缠之后也就开聊起来,他自豪的告诉我,“任何一个人只要一踏进银行大门,他的一举一动全部受到360度全方位的监控”。后与人聊起这种似乎有些侵犯人权的监控措施时,大都对银行此举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防范不轨之徒,而只要自身无甚犯法企图又何惧全程监控?如是,也难怪银行大厅的监视摄像头敢于曝露于阳光之下。

发现之四是内部浪费骇人听闻。如办公区的中央空调每日都开得极高,北京的冬天本就干燥,为弥补过低的湿度,银行不得不在每个办公桌前又配上一个加湿器;如总行每日均收到大量赠刊赠报,或者上级人行要求订阅的银行系统内部刊物,但又规定上班时间不得看报,所以每日大量未拆封的报刊杂志便原封不动进了保洁员手中的黑口袋;如打印复印,经常因为一个Word小失误打出一堆废纸,经常因为给不习惯电脑操作的各级领导报告工作而让巨资投入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同虚设。

发现之五是内部矛盾无处不在,内部竞争无处不在。分行之间、支行之间、个金与对公之间、同一部门的业务经理之间四个层次上的内部矛盾和内部竞争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明晰,惟其如此,才能将原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潭死水激活,也许,这正是中央不遗余力的推进股份制改造乃至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一大改革成效吧。不过,具体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mm们经常扎堆评论某某服装新款的优劣,经常两两交流某某商场的最新促销信息,休息时地理位置较偏的部门经常出现忘食打牌的场面,工作中也经常相互戏称对方“×总”……对此,领导大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采取不鼓励不限制的中庸态度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银行”。

发现之六是老总可能缺乏专业知识但绝不缺乏政治智慧。就说话艺术而言,软中带硬、硬中带软,既让人如沐春风又让人暗自汗出。就处事圆滑而言,兹举一例,在给我写实习鉴定时,老总将XX年1月的签字时间误写为XX年12月,当我提出全部重写的“不合理要求”时,大笔一挥,XX改成XX倒也不足为奇,12月改成元月可算是有政治大智慧的人啊。

二、业务发现
发现之一是越是沉甸甸的档案贷往往越是信用不合格。若是个人房贷,材料厚实多半因为自身的抵押房产评估价值不满足银行按揭要求,只好千方百计找到亲朋好友再来一次授权委托,证明手续也就倍增了。

发现之二是个贷坏账率极低,而银行坏账率大都来源于公司大客户。目前,各大银行均已实现联网,个人信用记录均已备案,个贷经理乐观的谈到,“除非这人以后不想与银行打交道了,否则,想方设法他也会把钱补上”。偶现的个贷坏账大都由于私企老板生意亏损,实在走投无路,否则,一旦银行把催还通知发至欠款人单位,大都是由于工作繁忙而疏忽了。惭愧的是,最令个贷经理头疼的却是大学生助学贷款,一方面迫于人行限额一方面基于社会责任,银行每年都怀着矛盾心情放出早已做好坏账准备的助学贷款。反观对公业务,由于每笔业务数额巨大,一旦出现纰漏便大幅拉升坏账率。

发现之三是个人住房贷款蒸蒸日上,从贷款方看,经常接触到某些私企老板拿来包二奶的房子作抵押,从银行方看,各大银行纷纷出台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政策争抢这一基本稳赚不亏的业务,如银行推出的房贷送保险。反观个人汽车贷款,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破冰和国内各大汽车产商的大肆扩张产能,汽车几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相近,一日一价,保值率太低自然导致坏帐率太高,试想,当贷款购买汽车的二手市场交易价格尚不如新车价格时,自然车主失去了还贷动力,于是某些支行都已暗自停办个人汽车贷款业务。

发现之四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受多种因素制约。首因仍然是政府管制,一项创新业务或创新产品上报后须经上级部门讨论、研究、审批、下放,且不说通过率如何,单论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往往银行拿到一纸批文时已经时移而事异了。次因是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无缘与研发部的人聊过,但我视野所及,银行内部的业务学习和重金聘请的外部培训在员工看来无疑是走过场,人手一套的XX年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静静伫立书橱中与桌历一般,学习型组织建设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末因是银行市场培育不足,引入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倒也引进了不少创新产品如结构化证券,但国内市场主体仍然是不具投资常识的投机者,要刺激其投资欲望必先弥补其专业知识空白,而培育市场这项创造性营销举措又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导致各银行无不裹足不前。

发现之五是支行业务的综合化。曾与一支行的行长和个贷经理座谈过一次,得知做个贷的也做公司客户,做对公的也做个人,不仅业务范围相互渗透,而且业绩考核也是多元化的。照理说,部门分割、业务分工、考核细分才是,未及细究,纳闷至今。

三、实习收获
一是注重细节。商业银行特别是作为后台支持的总行,各类琐碎的工作很多,所以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便是关注细节,例如每天都将近100个的电话,一个通知发给北京33个支行按三次拨通计算,需要的可是异乎寻常的耐心。

二是熟练掌握办公室必备技能。窃以为,坐办公室的至少必须熟悉Word、复印、传真三项基本技能,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熟练更可在群姝环绕的办公室里大挣印象分。

三是学会电话交流中的礼节。打电话虽然简单,却也暗藏学问,打给分行经理和支行行长,默认的是先称呼职务。一旦遵守这个潜规则,对方一般便会和蔼的问道,“你怎么称呼?”,客气之余似乎还含延揽之意。工作中,一女生习惯拿起电话称总行,居高临下之态让一窗之隔的我都甚觉逆耳,更何况那些一方之长,特将此女的打电话场面实录如下,以儆后人:
“你好,总行,现通知你上报一个数字……”
“等等,你是谁啊?”
“我是总行个金啊”(这家伙记性可真差,还得重复一遍自报家门)
“知道我是谁吗?”
“你是×支行×行长啊”(内部的电话本上写的很清楚啊,肯定是想显一下)
“刚来的吧,以后打电话先把自己报清楚,万一是外面打过来的,不是泄密了吗?”
“这个……”(我呸,银行内部电话的前四位都是一样的,倚老卖老)
“还有,以后要什么数字直接找负责人,我很忙,明白吗?”
“知道,下次……”(内部电话本上可没有那么详细,不找你找谁啊)
“嘟嘟”
“嘟嘟”(拷,下次一定先挂他)
如是,沟通的效率高低,立等可见。

四是严格服从领导命令。领导的话有时是问询,有时是交代,有时是命令,一旦命令下达,一定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中,XX年最后一个工作周的周一,早上发通知让各分支行上报本周放贷的估计数以便汇总,中午发通知说总行本年度的放贷任务已完成,全部业务卡死,下班前发通知说行员自主贷款仍可发放而对外禁止放款,可以说总行的朝令夕改导致各分支行的进退惟艰,更导致客户的怨声载道。但是,银行必须满足人行和银监会的硬性规定,而员工也必须接受一日三令的通知工作,并必须在各分支行的抱怨声和客户的责难声中及时下达各分支行及各部门。

五是主动要求工作。个人归纳,实习生大致接触十大基本业务,按科学含量的由低到高排序——换纯净水、打印复印、收发传真、接打电话、报批材料、登录报表、拟写通知、搜集信息、佐审材料、撰写报告。当然,出现个别领导特别赏识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时,领导可能在其外出时让你在他办公室的内部网上代审业务。我曾代部门老总代签过,其实就是代按“同意、批准、提交”三个按钮,代点三次鼠标而已。不过,商业银行的一摊业务基本上还是循序渐进的,前几天多是打印复印、收发传真、接打电话,极其琐碎枯燥,考验耐力;逐渐开始登录报表、拟写通知、搜集信息,感觉自己似乎有用武之地了,考量效率;再然后就是诸如佐审材料、撰写分析报告形成周报这样的“高级工作”,就看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个人认为,实现工作属性的跃迁关键在于领导的赏识和正式员工的喜好,而领导的赏识和正式员工的喜好又源于个人对工作的态度,既要让领导觉得这新来的执行能力强而不是眼高手低,又要让同事觉得这新来的手脚勤快而不是效率特高抢人饭碗,这其间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个人以为达到领导对你产生依赖,同事对你产生信赖的效果,此为最佳。

六是积极铺建个人关系网。投身社会,人脉一词可谓耳熟能详,作为总行的实习生无疑是幸福的——房地产商相对按揭行处于相对弱势,当老板带着小蜜来总行个贷的小会议室谈判时,分支行相对总行处于相对弱势,当各分支行业务经理上总行登陆台帐或是业务学习时,又当我为其端上一杯茶并私下里指明总行各级领导头衔时,房地产老板和分支行经理客气之余一般会记住我的名字并递上一张名片。当然,我也主动尝试积累人脉,抓住午饭后的闲聊时间将话题引向北京各高校毕业生对比,顺水推舟聊到内招,在老总感叹完照顾不尽的人情之后(总行里常现整日伏案起呼,一心想着用父母的零花钱开公司的公子哥儿),再自告奋勇担当本校为银行拉皮条的角色,并在内招面试时全程陪同观摩并不时暗助同窗一二,倒也揣得几分商业银行的用人理念。

四、问题发现
一是信贷审批链条过长——支行搜集整理客户档案袋(按我的体力一次也至多抱5袋),分行业务经理主要负责审查(风险和责任大都集中于此),分行部门经理基本盲批(个贷动辄上百份,实在难以细究)、总行信贷审查部如同点钞般盖章(管章mm的臂力算是练出来了)、总行审贷会原则通过(据传大会本质就是个金与对公的贷款额度争夺战),导致业务开展周期过长,风险责任反而不易落实的诸多问题;
二是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的审批程序和投入成本完全相同而收益迥异,导致信贷审批整体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普通客户与VIP客户一视同仁,放贷前审批和放贷后服务千人一律,实在有悖20/80法则和差异化营销;
四是银行对VIP客户发行的至尊卡,无疑验证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同构化的尴尬处境,卡中包含的酒店预订、机票预订等等捆绑功能,其他商业银行大抵雷同,但起步较晚,所打折扣较少,很难在卡业务上具备国内竞争力遑论国际竞争力;
五是银行对待实习生的态度,这无疑是感受最深的。部门老总让我在本校招募实习生,而在对总行领导的电话里却说的是招聘临时工,再想想国外的实习生制度,此种身份界定委实让人寒心。再者,总行的非签约实习都无工资,大概国有银行的总行都是这样的,理由大体都是“总行没有单列外来人员工资这一支出科目”。其实,总行招募大四实习生可以说物美价廉,大四下学期除了毕业论文基本没课处于准毕业状态,住处不用银行负担,且最终签约与否银行也不必立即开口,大可以细细观察一段时间后再作定论,国企老总怎就脑袋转不过弯来?而作为实习生一方,既通过实习了解了商业银行内部的运作流程,熟悉了各项基本业务,也可以明确判断自身性格特长是否与商业银行这一职业相切合,至少也增长了实习经历,增加了简历分量,就业力也就随之飙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