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胶州、崂山、城阳三市(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考察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2:39阅读:
字号:小|大
关于青岛胶州、崂山、城阳三市(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验,特别是在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推动我市的对外开放工作,最近市委办公室一行四人,先后赴青岛胶州市、崂山区和城阳区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中发现三地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无论是引进项目的数量,还是引进项目的规模,都名列全省各县(市、区)前茅,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市下步如何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基本情况
胶州市人口约78万,总面积近1210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1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居54位。城阳区人口约44万人,面积达553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20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8亿元。崂山区人口约19万,面积达389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1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97亿元,在青岛市列第一位。从三地实践看,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的强势拉动。总的来看,他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引资总量大。三地均聚集了大批外资项目,无论是引进项目的数量,还是投资总量都相当可观。截止到2003年底,胶州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1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其中03年批准外资企业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6.1亿元;今年一季度批准外资企业近100家,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9.7亿元。城阳区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300家,合同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其中03年批准外资企业449家,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7亿元;今年一季度批准外资企业124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近4亿元。崂山区共引进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5家,03年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5.2亿元。
二是项目档次高。考察中让我们感受强烈的是,三地已经走过了不论项目大小、不论档次高低,一概引进的阶段,招商引资在注重外延扩张的同时,更注重内涵的提高,把引资的目光更多的投向那些大项目、好项目。胶州市累计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93个,过亿元内资项目约40个,世界500强企业9家。其中,一批大项目已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韩国世原制鞋公司年出口创汇达8200万美元,全国最大的钢构企业杭萧钢构03年产值已达1亿元。城阳区累计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76个,过亿元内资项目36个,世界500强企业13个。其中,03年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7个,过亿元的内资项目19个,世界500强企业3个。崂山区共引进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6家,扶持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40多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国家级院校设立分支机构3家。其中,泰科达微电子、爱德基因、零点科技和中天软件等大项目,已经发挥出“龙头”拉动效应,带动起一批高新技术配套企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园区建设好。近年来,胶南市、城阳市的招商引资园区呈现出几何级、跨越式扩张趋势。99年规划近1平方公里胶州湾工业园,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填满”,次年又开发二期工程,面积达7平方公里,目前已初步形成3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实现了税收过亿元、出口过亿美元的“双过亿”,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全市经济的龙头。其中海尔工业园区仅用三、四年时间项目全部摆满,今年可实现产值18亿元。城阳区从94年白手起家,利用短短10年时间,规划建设了国际空港工业区、丹山、金岭、新城等八大工业园区,其中发展较快的民营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现在建成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崂山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人文和政策优势,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转向“楼宇经济”,用一座楼创造了传统园区1平方公里实现的价值。目前已建成青岛软件高新园、生命科学研究院、海归创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等各类孵化器5家,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吸引入驻企业130多家,成功孵化企业83家。
四是思路调整快。今年以来,根据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全面调整的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注重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内资。以胶州市为例,该市经济外向度高达90%以上,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03年全市出口创汇约20亿美元,地方支付出口退税高达2亿元,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退税压力。去年以来,他们明确提出减少引进纯出口型外资项目,六大招商局把招商重点转移到国内大企业,特别是牢牢抓住2008年青岛市作为奥运会分赛场,大批企业外迁的历史性机遇,采取“就近引资”的策略,加强与青岛大企业、经济主管部门联系,掌握产业转移信息。城阳区在引进内资大项目上,采取“一事一议”等非常规措施,努力提高项目引进效率,加速了内资项目的有效集聚。崂山区依靠优良的人居环境、宽松的创业环境和雄厚的人力资源等优势,逐渐把引资重点转向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吸引国内知名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大企业进驻园区,引进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能手来崂山区创业。
二、主要经验
从总体上看,此次考察的青岛市三地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工作和引进内资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它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即背靠青岛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国际知名度高的“大树”,作为“近水楼台”可以较好地接受青岛在交通、人气、信息、人才、名气、产业甚至开放观念等各方面的辐射带动。但除了这种客观上的“先天优势”之外,三地的跨越发展还缘于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得力措施。
(一) 立足优势,选准招商引资方向。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本质,是比较优势的竞争。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立足本地比较优势,选择正确的主攻方向,同样尤为关键。在这一问题上,此次考察的三地可谓不谋而合。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距离青岛较近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大青岛”的经济圈,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制定独具特色的引资策略。崂山区利用本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青岛高校密集区的有利条件,确立了打造青岛高新技术、旅游度假、商贸、节庆会展和高等教育等“五大中心”的城市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大商业集团、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项目,形成了具有崂山特色的强势产业和经济增长源,使区域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胶州市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出“工业立市、商贸活市,建设加工制造业基础和仓储物流基地”的发展思路,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机械制造、家电电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精细化工五大主导产业进行,引进了以中集、杭萧钢构、海尔、世原鞋业等一大批大型项目,并初步建立建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三大物流基地。城阳区借助紧邻青岛机场、港口,路网密集,以及作为青岛外贸出口加工基地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等优势,提出了实现“经济国际化、城市园林化、社会现代化”的城市定位,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海洋科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服务业等领域的招商规模,引进了世界五百强企业13家。
(二)抢抓信息,赢得招商主动权。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项目,抢到信息就是赢得主动。这是我们此次考察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从三地实践来看,相当数量大项目的成功引进,都得益于对信息的高度重视。胶州市今年4月刚引进的一个注册资金5000万、投资2个亿、一期投资7000万的大项目,就是其经济发展局下设招商局的迟局长,在去青岛外经局办理其它事宜时,偶然听到这个项目要重新选址的信息,当即靠上做工作,利用一下午一晚上的时间达成投资意向。这个项目的引进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对于招商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把握能力。据迟局长介绍说,她自己一周就要到青岛外经局跑两次以上,而象她这样的专业招商人员在胶州有近千人,这样“大面积撒网”,无怪乎机遇总是垂青于他们了。城阳在争取莱阳大学入驻的工作中,和崂山区的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在并不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却笑到最后,其获胜的关键也是因为及时地获取到了相关信息并成功加以利用,赢得了投资方的信任,一举击败竞争对手。
(三)优化环境,增强对项目吸引力。胶州、崂山、城阳三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在青岛市甚至全省均位居前列,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许多质量高、规模大的内、外资项目仍源源不断的入驻,可以说跟当地长期以来对投资环境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的“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无关系。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三地都是“先筑巢,后引凤”,这是他们与其他地方“先招商,再配套”的做法迥然不同之处,也是他们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快于其他地方的关键所在。他们抓住外商投资务实、理性的特点,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举债并举,超前配套大环境建设。胶州区以政府举债的方式,在园区内高标准建设“七通一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对纺织类项目的吸引力,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场,集中解决纺织类企业排污问题,消除了外商的后顾之忧。崂山区以建设一流投资环境,营造最适宜人工作、居住环境为目标,成片开发“孵化器”,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一流创业平台。城阳区民营科技园,自95年建园到98年,集中精力搞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了热电厂、污水处理场,三年时间实现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了园区的扩容升级。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三地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对进驻企业实行严格的保护。他们对所有园区内企业均采取了封闭式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区检查收费或者参观,必须经监察部门审批后,方可进入企业。这次考察中三地都多次婉拒了我们想参观企业的要求,这一做法让我们虽不无遗憾,但同时又为他们对企业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护深感钦佩。二是积极为常驻外商提供人性化的生活服务。胶南市常驻韩商有3000多人,在该市投资外商中占较大比重,为让他们有“在胶如在家”的感觉,他们专门建设了“韩国风情一条街”,政府投资兴建了“高丽社区”,受到韩商普遍欢迎。此外他们还在各大医院设立了外商门诊,全方位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服务。城阳将每年的4月定为外商服务月,期间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各类符合外商特点的文体活动,增进与外商的感情,扩大该市的对外影响,在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尊商、爱商”的良好氛围,为实施“以商招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纵观三地招商引资工作发展的过程,都曾经历过早期“行行有任务、人人搞招商”的全民招商的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省后,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土地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他们由以往对项目的不加选择改变为更加注重项目的内涵,而招商方式也逐渐趋于理性化,由“全民招商”改为以“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为主。三地都设有规模可观的专业招商队伍。 胶州市设立了城建、经发、工商联、台办、财办、外经六个招商局,每个局由所属部门分管副局长任局长、主管业务科长任副局长,配备专门人员;各乡镇也都配有专门的招商机构。人员总共可达1000多人。城阳专门成立了投资促进委员会,在招商局、台办等13个市直部门设立了专门招商机构,各办、区也都有招商队伍,形成了400多人的区、街、村三级招商网络。专业招商队伍的建立,既整合了招商资源,又提高了招商队伍的专业性,有利于引进投资多、规模大的高质量大项目。以商招商,是三地普遍应用的一种以逸待劳而又成效显著的招商方式。胶州市外经局庄局长说:“我们费尽气力搞一些大型的推介会和招商活动,可能效果还不如外商的一句好话。因此对落地外商的服务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三地十分重视以商招商工作,许多大项目也都是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的。如晶藤藤编公司引进的宏达纺织,日德木业引进的杭萧钢构,润泽皮革公司引进的博威玩具公司等等。崂山、城阳两区,也都有许多原来已经进驻的客商,因为受益于当地的招商环境,因此拉亲招友,穿针引线,帮助引进了许多大项目。
三、几点建议
对比青岛三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实践和成功经验,审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可以看出,三地有些优势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比如区位优势;有些优势是我们需要花一定时间奋力追赶的,比如入驻项目的总量和质量。但反之,我们也具备一些相对优势,比如资源、土地,比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们的影响相对较少等等。因此,我市对外开放工作要在短时间取得突破,一方面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该把它们作为我们审视自我的一面镜子,从这些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早、进展较快、成绩较好的地方既看到我们的现在,又看到我们的将来,借鉴其成功经验,总结其教训,避免走弯路。
一是拓宽引资思路,努力实现由引外资为主向内外资并重转变。去年以来,由于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加之引内资较外资而言,具有成本低、容易沟通等优势,三地已开始把引资重点由国外向国内、外并重转移。参照他们的经验,下步我市在坚持引外资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台办、工商联、侨办联系广泛的优势,更加注重引进内资,特别是抓住珠三角、长三角及周边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土地和电力供应紧张等历史性机遇,继续加大经济部门的招商压力,壮大专业招商队伍,常年派驻发达地区,跟踪、把握产业转移的动向。另外,在考察中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三地由于受土地、电力和政策等条件制约,或考虑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都抬高了项目进区“门槛”,在引资中“筛”掉了相当数量未达到入驻标准或规划产业之外的项目。但对我们而言,这些项目中有相当数量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这也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引内资工作中,应及时把青岛三地以及类似地区纳入视野,予以重点关注。
二是进一步完善引进项目标准,促进招商工作向“内涵式”转变。由“重数量”到“重质量”,是青岛三地目前在招商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他们把招商目标更多地瞄向世界五百强,同时制定出台完善的项目投资标准。胶州市规定,进区项目的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15万美元,城阳区规定要达到10万美元。与此同时,三地又根据行业类别,对轻工业、科技产业等可以发展高层建筑的行业,增加了“建筑容积率”的标准,即总建筑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对不易发展高层建筑的重工业等行业,则采用了“建筑密度”的标准,即底层建筑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如胶州市规定,轻工业、科技产业的建筑容积率要达到60%,重工业的建筑密度要达到30%。这样既使投资标准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又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市从去年已经开始关注土地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并初步制定了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标准,但由于项目性质不尽相同,单纯采用投资强度一个指标,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因此应该借鉴三地经验,引入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标准,同时兼顾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使土地使用更加合理有效。
三是打造科技转化平台,推进科技企业由“单体引进式”向“群体孵化式”转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致胜的关键之一。三市缈区)在引进发展高科技项目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崂山区坚持以科技“三项”经费带动“产学研”结合。去年,全区的科技“三项经费”达2300万元,今年增加到3300万元。在“三项经费”的引导下,全市165户高新技术企业,每户企业已至少与一家大学建立起“产学研”联系。去年以来,崂山区更是闯出了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新思路,他们打破传统的引进单体高新技术企业惯常做法,大批引进科技创新队伍,通过有针对性实施种子资金、免税、服务和提供创业环境等措施,加快科技研发,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培育“孵化器”的模式,代表未来的一种发展主流。尽管我市受区位、小城市等条件限制,发展各类孵化器存在先天不足,但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全市规划发展的八大产业,对京津唐、长三角地区甚至海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特别是对有成形创新技术的团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加大资金扶持、服务等配套政策,鼓励其扎根招远,形成“靠孵化器吸引人才、以人才创造科技产品”的新局面,推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招远市委办公室
2004年4月22日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验,特别是在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推动我市的对外开放工作,最近市委办公室一行四人,先后赴青岛胶州市、崂山区和城阳区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中发现三地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无论是引进项目的数量,还是引进项目的规模,都名列全省各县(市、区)前茅,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市下步如何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基本情况
胶州市人口约78万,总面积近1210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1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居54位。城阳区人口约44万人,面积达553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20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8亿元。崂山区人口约19万,面积达389平方公里,03年实现GDP1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97亿元,在青岛市列第一位。从三地实践看,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的强势拉动。总的来看,他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引资总量大。三地均聚集了大批外资项目,无论是引进项目的数量,还是投资总量都相当可观。截止到2003年底,胶州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1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其中03年批准外资企业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6.1亿元;今年一季度批准外资企业近100家,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9.7亿元。城阳区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300家,合同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其中03年批准外资企业449家,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7亿元;今年一季度批准外资企业124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近4亿元。崂山区共引进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5家,03年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5.2亿元。
二是项目档次高。考察中让我们感受强烈的是,三地已经走过了不论项目大小、不论档次高低,一概引进的阶段,招商引资在注重外延扩张的同时,更注重内涵的提高,把引资的目光更多的投向那些大项目、好项目。胶州市累计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93个,过亿元内资项目约40个,世界500强企业9家。其中,一批大项目已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韩国世原制鞋公司年出口创汇达8200万美元,全国最大的钢构企业杭萧钢构03年产值已达1亿元。城阳区累计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76个,过亿元内资项目36个,世界500强企业13个。其中,03年引进投资额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7个,过亿元的内资项目19个,世界500强企业3个。崂山区共引进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6家,扶持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40多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国家级院校设立分支机构3家。其中,泰科达微电子、爱德基因、零点科技和中天软件等大项目,已经发挥出“龙头”拉动效应,带动起一批高新技术配套企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园区建设好。近年来,胶南市、城阳市的招商引资园区呈现出几何级、跨越式扩张趋势。99年规划近1平方公里胶州湾工业园,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填满”,次年又开发二期工程,面积达7平方公里,目前已初步形成3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实现了税收过亿元、出口过亿美元的“双过亿”,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全市经济的龙头。其中海尔工业园区仅用三、四年时间项目全部摆满,今年可实现产值18亿元。城阳区从94年白手起家,利用短短10年时间,规划建设了国际空港工业区、丹山、金岭、新城等八大工业园区,其中发展较快的民营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现在建成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崂山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人文和政策优势,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转向“楼宇经济”,用一座楼创造了传统园区1平方公里实现的价值。目前已建成青岛软件高新园、生命科学研究院、海归创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等各类孵化器5家,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吸引入驻企业130多家,成功孵化企业83家。
四是思路调整快。今年以来,根据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全面调整的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注重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内资。以胶州市为例,该市经济外向度高达90%以上,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03年全市出口创汇约20亿美元,地方支付出口退税高达2亿元,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退税压力。去年以来,他们明确提出减少引进纯出口型外资项目,六大招商局把招商重点转移到国内大企业,特别是牢牢抓住2008年青岛市作为奥运会分赛场,大批企业外迁的历史性机遇,采取“就近引资”的策略,加强与青岛大企业、经济主管部门联系,掌握产业转移信息。城阳区在引进内资大项目上,采取“一事一议”等非常规措施,努力提高项目引进效率,加速了内资项目的有效集聚。崂山区依靠优良的人居环境、宽松的创业环境和雄厚的人力资源等优势,逐渐把引资重点转向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吸引国内知名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大企业进驻园区,引进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能手来崂山区创业。
二、主要经验
从总体上看,此次考察的青岛市三地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工作和引进内资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它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即背靠青岛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国际知名度高的“大树”,作为“近水楼台”可以较好地接受青岛在交通、人气、信息、人才、名气、产业甚至开放观念等各方面的辐射带动。但除了这种客观上的“先天优势”之外,三地的跨越发展还缘于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得力措施。
(一) 立足优势,选准招商引资方向。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本质,是比较优势的竞争。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立足本地比较优势,选择正确的主攻方向,同样尤为关键。在这一问题上,此次考察的三地可谓不谋而合。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距离青岛较近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大青岛”的经济圈,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制定独具特色的引资策略。崂山区利用本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青岛高校密集区的有利条件,确立了打造青岛高新技术、旅游度假、商贸、节庆会展和高等教育等“五大中心”的城市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大商业集团、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项目,形成了具有崂山特色的强势产业和经济增长源,使区域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胶州市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出“工业立市、商贸活市,建设加工制造业基础和仓储物流基地”的发展思路,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机械制造、家电电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精细化工五大主导产业进行,引进了以中集、杭萧钢构、海尔、世原鞋业等一大批大型项目,并初步建立建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三大物流基地。城阳区借助紧邻青岛机场、港口,路网密集,以及作为青岛外贸出口加工基地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等优势,提出了实现“经济国际化、城市园林化、社会现代化”的城市定位,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海洋科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服务业等领域的招商规模,引进了世界五百强企业13家。
(二)抢抓信息,赢得招商主动权。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项目,抢到信息就是赢得主动。这是我们此次考察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从三地实践来看,相当数量大项目的成功引进,都得益于对信息的高度重视。胶州市今年4月刚引进的一个注册资金5000万、投资2个亿、一期投资7000万的大项目,就是其经济发展局下设招商局的迟局长,在去青岛外经局办理其它事宜时,偶然听到这个项目要重新选址的信息,当即靠上做工作,利用一下午一晚上的时间达成投资意向。这个项目的引进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对于招商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把握能力。据迟局长介绍说,她自己一周就要到青岛外经局跑两次以上,而象她这样的专业招商人员在胶州有近千人,这样“大面积撒网”,无怪乎机遇总是垂青于他们了。城阳在争取莱阳大学入驻的工作中,和崂山区的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在并不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却笑到最后,其获胜的关键也是因为及时地获取到了相关信息并成功加以利用,赢得了投资方的信任,一举击败竞争对手。
(三)优化环境,增强对项目吸引力。胶州、崂山、城阳三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在青岛市甚至全省均位居前列,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许多质量高、规模大的内、外资项目仍源源不断的入驻,可以说跟当地长期以来对投资环境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的“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无关系。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三地都是“先筑巢,后引凤”,这是他们与其他地方“先招商,再配套”的做法迥然不同之处,也是他们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快于其他地方的关键所在。他们抓住外商投资务实、理性的特点,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举债并举,超前配套大环境建设。胶州区以政府举债的方式,在园区内高标准建设“七通一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对纺织类项目的吸引力,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场,集中解决纺织类企业排污问题,消除了外商的后顾之忧。崂山区以建设一流投资环境,营造最适宜人工作、居住环境为目标,成片开发“孵化器”,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一流创业平台。城阳区民营科技园,自95年建园到98年,集中精力搞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了热电厂、污水处理场,三年时间实现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了园区的扩容升级。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三地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对进驻企业实行严格的保护。他们对所有园区内企业均采取了封闭式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区检查收费或者参观,必须经监察部门审批后,方可进入企业。这次考察中三地都多次婉拒了我们想参观企业的要求,这一做法让我们虽不无遗憾,但同时又为他们对企业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护深感钦佩。二是积极为常驻外商提供人性化的生活服务。胶南市常驻韩商有3000多人,在该市投资外商中占较大比重,为让他们有“在胶如在家”的感觉,他们专门建设了“韩国风情一条街”,政府投资兴建了“高丽社区”,受到韩商普遍欢迎。此外他们还在各大医院设立了外商门诊,全方位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服务。城阳将每年的4月定为外商服务月,期间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各类符合外商特点的文体活动,增进与外商的感情,扩大该市的对外影响,在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尊商、爱商”的良好氛围,为实施“以商招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纵观三地招商引资工作发展的过程,都曾经历过早期“行行有任务、人人搞招商”的全民招商的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省后,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土地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他们由以往对项目的不加选择改变为更加注重项目的内涵,而招商方式也逐渐趋于理性化,由“全民招商”改为以“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为主。三地都设有规模可观的专业招商队伍。 胶州市设立了城建、经发、工商联、台办、财办、外经六个招商局,每个局由所属部门分管副局长任局长、主管业务科长任副局长,配备专门人员;各乡镇也都配有专门的招商机构。人员总共可达1000多人。城阳专门成立了投资促进委员会,在招商局、台办等13个市直部门设立了专门招商机构,各办、区也都有招商队伍,形成了400多人的区、街、村三级招商网络。专业招商队伍的建立,既整合了招商资源,又提高了招商队伍的专业性,有利于引进投资多、规模大的高质量大项目。以商招商,是三地普遍应用的一种以逸待劳而又成效显著的招商方式。胶州市外经局庄局长说:“我们费尽气力搞一些大型的推介会和招商活动,可能效果还不如外商的一句好话。因此对落地外商的服务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三地十分重视以商招商工作,许多大项目也都是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的。如晶藤藤编公司引进的宏达纺织,日德木业引进的杭萧钢构,润泽皮革公司引进的博威玩具公司等等。崂山、城阳两区,也都有许多原来已经进驻的客商,因为受益于当地的招商环境,因此拉亲招友,穿针引线,帮助引进了许多大项目。
三、几点建议
对比青岛三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实践和成功经验,审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可以看出,三地有些优势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比如区位优势;有些优势是我们需要花一定时间奋力追赶的,比如入驻项目的总量和质量。但反之,我们也具备一些相对优势,比如资源、土地,比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们的影响相对较少等等。因此,我市对外开放工作要在短时间取得突破,一方面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该把它们作为我们审视自我的一面镜子,从这些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早、进展较快、成绩较好的地方既看到我们的现在,又看到我们的将来,借鉴其成功经验,总结其教训,避免走弯路。
一是拓宽引资思路,努力实现由引外资为主向内外资并重转变。去年以来,由于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加之引内资较外资而言,具有成本低、容易沟通等优势,三地已开始把引资重点由国外向国内、外并重转移。参照他们的经验,下步我市在坚持引外资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台办、工商联、侨办联系广泛的优势,更加注重引进内资,特别是抓住珠三角、长三角及周边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土地和电力供应紧张等历史性机遇,继续加大经济部门的招商压力,壮大专业招商队伍,常年派驻发达地区,跟踪、把握产业转移的动向。另外,在考察中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三地由于受土地、电力和政策等条件制约,或考虑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都抬高了项目进区“门槛”,在引资中“筛”掉了相当数量未达到入驻标准或规划产业之外的项目。但对我们而言,这些项目中有相当数量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这也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引内资工作中,应及时把青岛三地以及类似地区纳入视野,予以重点关注。
二是进一步完善引进项目标准,促进招商工作向“内涵式”转变。由“重数量”到“重质量”,是青岛三地目前在招商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他们把招商目标更多地瞄向世界五百强,同时制定出台完善的项目投资标准。胶州市规定,进区项目的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15万美元,城阳区规定要达到10万美元。与此同时,三地又根据行业类别,对轻工业、科技产业等可以发展高层建筑的行业,增加了“建筑容积率”的标准,即总建筑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对不易发展高层建筑的重工业等行业,则采用了“建筑密度”的标准,即底层建筑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如胶州市规定,轻工业、科技产业的建筑容积率要达到60%,重工业的建筑密度要达到30%。这样既使投资标准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又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市从去年已经开始关注土地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并初步制定了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标准,但由于项目性质不尽相同,单纯采用投资强度一个指标,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因此应该借鉴三地经验,引入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标准,同时兼顾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使土地使用更加合理有效。
三是打造科技转化平台,推进科技企业由“单体引进式”向“群体孵化式”转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致胜的关键之一。三市缈区)在引进发展高科技项目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崂山区坚持以科技“三项”经费带动“产学研”结合。去年,全区的科技“三项经费”达2300万元,今年增加到3300万元。在“三项经费”的引导下,全市165户高新技术企业,每户企业已至少与一家大学建立起“产学研”联系。去年以来,崂山区更是闯出了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新思路,他们打破传统的引进单体高新技术企业惯常做法,大批引进科技创新队伍,通过有针对性实施种子资金、免税、服务和提供创业环境等措施,加快科技研发,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培育“孵化器”的模式,代表未来的一种发展主流。尽管我市受区位、小城市等条件限制,发展各类孵化器存在先天不足,但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全市规划发展的八大产业,对京津唐、长三角地区甚至海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特别是对有成形创新技术的团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加大资金扶持、服务等配套政策,鼓励其扎根招远,形成“靠孵化器吸引人才、以人才创造科技产品”的新局面,推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招远市委办公室
2004年4月22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