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2:43阅读:
字号:小|大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率团赴印度访问,重点考察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有关考察情况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供大家参考。
一、印度概况
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我们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并参观了印度最负盛名的尼赫鲁大学和普纳大学,也对孟买大学和果阿大学进行了初步了解。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虽然并不发达,但政府却十分重视教育,而且还一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03年,印度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2004年5月国大党执政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0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印度大学主要是用英语教学,本土语言其次。因此,毕业生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国际社会就业的空间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仅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教育。印度的大学和学院发展迅速,到2003年有大学350所、1500家科研机构和10428家私人培训学院。每年有20万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0万软件技术培训毕业生步入软件产业的一线。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1990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额还几乎为零,到2000年就超过了85亿美元,2002年达到96亿美元,计划2008年达到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人的根据是“发展势头”,一个产业一旦获得了腾飞的条件,发展将是飞速的。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率团赴印度访问,重点考察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有关考察情况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供大家参考。
一、印度概况
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我们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并参观了印度最负盛名的尼赫鲁大学和普纳大学,也对孟买大学和果阿大学进行了初步了解。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虽然并不发达,但政府却十分重视教育,而且还一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03年,印度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2004年5月国大党执政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0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印度大学主要是用英语教学,本土语言其次。因此,毕业生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国际社会就业的空间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仅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教育。印度的大学和学院发展迅速,到2003年有大学350所、1500家科研机构和10428家私人培训学院。每年有20万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0万软件技术培训毕业生步入软件产业的一线。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1990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额还几乎为零,到2000年就超过了85亿美元,2002年达到96亿美元,计划2008年达到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人的根据是“发展势头”,一个产业一旦获得了腾飞的条件,发展将是飞速的。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