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正文

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3:00阅读:
字号:|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石家庄市第115中学(原二机厂子弟学校),始建于1971年, 于XX年移交石家庄市裕华区。学校位于石市裕华区方兴路68号,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20万,拥有教学楼及专业教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活动室、卫生室等。占地7300多平方米的操场上,天然草坪与体育文化墙相映成趣,是一所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全日制国办学校。

学校共有教学班11个,学生656人。学校拥有一支团结拼搏、奉献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职工43人中,高级职称12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8%:中级职称24人,约占教师总数的55%;初级职称7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8%。教师本科率56.5%,专科率约23%。

XX年以来新一任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宽容解决一切,团结压倒一切,尊重先于一切,学习重于一切,人格高于一切”为座右铭,力创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自强不息、德业并进”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向上、求真、至善、尽美”的校风,“敬业、乐群、省身、尚真”的教风和“博学、善思、求索、笃行”的学风。

2、成绩与荣誉

自建校以来,学校为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999年高考,我校毕业生孙峥同学夺得河北省文科状元,陈振宇同学夺得27中理科状元。XX年,我校毕业生李辉同学夺得15中文科状元。XX年年王泽龙同学又夺得15中理科状元。

在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15中学正在发展中前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正稳步提升。连续两年被评为“裕华区毕业班教学工作进步单位”。在石家庄师生亲子读书成果展示中被授予“优秀学校”荣誉称号,被授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称号,XX年年被评为“裕华区优秀家长学校”,赢得“双争共建文明校园”荣誉……

二、学校的发展与变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自XX年10月移交裕华区政府管理以来,得到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XX年年,教育局筹集资金43万余元,粉刷了墙壁,封闭了校园,制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牌,改变了学校破旧面貌,改善了办学条件,赢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2010年暑假期间,在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宝贵时间,完成了专业教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活动室、卫生室的改造等。

教育局领导时刻不忘我校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现状,自移交以来,学校新增图书4000多册(29007.22元)、计算机24台(60240元)和一批教学仪器(约15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我们的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的综合改善,为今后的发展,赢得了后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随着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实现育人的途径中环境对于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校在不断改进校园自然景观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到日程上来。

尤其是在裕华区教育局杜局长的大力倡导下,我校以“校训”为主线,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既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又重现代文化的熏陶。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原则,寓教育于校园美的环境之中。

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赏心悦目的体育文化墙,在长200余米的操场围墙上,学校设计了以2010年奥运会运动图标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在蓝天绿地的衬托下,融入汉字楷书元素的黑色运动图标,张扬活力之余还颇显沉稳儒雅,活泼可爱五福娃的加入为校园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乐章,美丽的校园体育文化墙成为学校靓丽的风景。

教学楼走廊文化分为“知书明理、志存高远、勤学善思、探索创新”四个主题,围绕四个主题,每层精心选择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材料,设计了美观大方的文化牌。每层教师办公室前还特意设计了“杏坛语录”专用牌,教育格言激励警醒规范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还别出 心裁的在垃圾道口张贴了文明礼貌小牌,水房、楼梯都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小宣传标语牌。

另外,一楼后侧的“艺术长廊”由学生作品组成,或字画,或手工,多彩缤纷,引人耳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生浸润于这样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定会凝炼出高雅脱俗的特有气质。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两手抓。既关注硬件建设的作用,更注意软件方面的加强。首先我们以强势推进校园每日一读,以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为奋斗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阅读美文的氛围。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我校一是自XX年起开设诵读鉴赏课与阅读课,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和感想,举办读书论坛、师生同台诵读比赛等。同时把师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在学校创办的《雨荷》杂志上,大大激发了全校师生读书写作的热情。我校开展的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共同成长。并且于XX年6月石家庄市组织的诵读比赛获得一等奖,《河北青年报》也以《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为题,刊登孩子们参赛的照片。XX年年我们又把读书活动制度化,提出“师生每日一读,营造书香校园”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到书店购买所需要的书籍,为每一位教师赠送《论语心得》、《阳光心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英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等书籍,让每一位教师定期推荐美文或片段、警言警句、名句名篇等,由学校教科研处编辑成册,供师生一起读书学习。《沧海拾贝——教师推荐语集锦》应运而生。

其次我们强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校园。教育处、校团委、少先队认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每周三早读的小喇叭广播开播几年来,大力弘扬正气、宣传先进文化,树立正面典型;校团委、少先队组成专门的编辑队伍,及时报道学校的大事和新闻,展示名师、名生风采和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等,很受学生欢迎。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今年我们进行了改版,改名为“校园之声广播站”,增加了播出时间和内容,播出栏目分为新闻快报、奥运直通车、生活小窍门、知识长廊、为您服务等,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首播之日接受了市电台的采访。我校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充分利用团队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师生员工中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学校组织了“唱响革命歌曲,弘扬民族精神”红歌唱响115中活动,师生精神振奋,热情高涨,很受教育。每月一次的国旗致辞、一年一度的师生元旦联欢会、春季运动会、师生趣味运动会已成为我校经典活动。

同时,我们以办学理念、制度文化为载体,丰富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因此,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座右铭等都是围绕同一个精神内容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自强不息、德业并进”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向上、求真、至善、尽美”的校风,“敬业、乐群、省身、尚真”的教风和“博学、善思、求索、笃行”的学风。学校坚持“一 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新人”为育人目标,以“宽容解决一切,团结压倒一切,尊重先于一切,学习重于一切,人格高于一切”为和谐校园座右铭,完成了一个学校的基本文化构架。例如对教师的管理,我们坚持以情感奠基础,目标为导向,制度做保障。我们抓住以教师为本这个关键,努力建设一支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用真情管理。我们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校领导都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说服解释工作,使教师心悦诚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做到以情动人,亲自慰问因病住院的教职工,并且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每逢重大节日,组织联欢和庆祝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愉悦教师的身心。这一切,尽显人文关怀,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我们拥有一个幽雅洁净的校园,书香漫溢的校园,和谐愉悦的校园,文明向上的校园。这样的校园家长满意、教师舒心、学生喜欢。

3、坚持人文德育理念,培育德业并进新人。

学校始终坚持“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的教育理念,坚持正面灌输、潜移默化、正面疏导、以身作则的德育教育的原则;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渗透性、时效性、双向性;实现德育管理工作认识到位、内容到位、组织到位和教育活动到位。

教育处紧紧抓住养成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这两条主线,从行为习惯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着手,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为使学生真正在养成教育中取得好的成绩,我校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生活感恩、安全法制”等教育,为养成教育的落实打下了思想基础,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检查评比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保持班级、个人卫生,既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在检查评比中又养成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是我校重要教育内容,在 2010年5月12日我国汶川不幸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后,在第一时间,全体师生自发地组织了捐款,向灾区人民表达了真挚的的爱心。后来,在没有任何人发出倡议的情况下,我校部分学生又再一次发动了起来,捐献了一批学习用品和图书,向灾区的学生伸出了温暖的手。充分展现了我校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