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3:02阅读:
字号:小|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列为工作的重点,2004年、2005年连续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全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今年,XX市委、市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政策,作出了“扶持农业的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适时研究制定新的扶农政策”的重要决策,并今年起在全市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根据《XX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2005年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等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05]372号文件)的要求,我局组织人力在上磺、文峰、凤凰等10乡镇,30个村进行了广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我县严格按照中央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做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及购置农机具补贴。2005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200万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398万元。2005年初对全县4万余亩的撂荒地种粮进行直接贴,补贴金额63.8万元。2004年我县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金额29万元,今年已补贴金额11万元,预计全年补贴金额将超过去年。2004年我县安排了122万元资金进行农民工转岗培训。2005年,我县按照市上要求,落实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挤占,不挪用中央及市上的项目资金并做好县级资金的配套。
二、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1、大力宣传,落实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县委、县府结合我县实际,将具体工作和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人和部门,并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将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2、制订措施,确保政策具体化。如我县按照XX市的要求,县上制定出了XX县财政资金补贴农民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与XX县农村信用联社签订了协议,确保直补资金安全准确发放。制订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办法,确保农村劳动力转岗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特产农业产业扶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进行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支农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中央及市上制订的支农政策中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我县经济落后地区,总量偏小,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连工资都难以保证,无以对各级支农政策的配套资金进行落实,影响了支农政策效益的发挥。
2、各级国家支农政策只偏重于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区。我县既然不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没有质优量大的优势农产品,国家大多数支农政策不能惠顾我县广大农民。中央实行的三补贴,我县仅仅享受到了农机具补贴,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无缘我县。
3发放粮食补贴的成本高,程序复杂。每一项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政策宣传,印制表册,收集信息、进行统计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程序繁多复杂。每户发放的金额又少,农民到金融机构领取的资金有的不足车费。
四、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支农政策的反映
广大基层干部对于中央和市上的支农政策十分欢迎,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把他们以外的收费收税和刮宫引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希望中央和市上制订支农政策时多考虑一些偏远山区县,给予偏远山区穷县更多支持和更大转移支付支度。广大农民希望中央的支农政策长期持续保留,并进一步加大扶贫三农的支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要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应确定1-2个主导产业,综合规划,集中发展,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不能因领导更替而中断。二是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形成1:1:1的粮经饲三元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烟叶、魔芋、两蓍、中药材、蚕桑、草食性牧畜等产业,并逐步扩大规模和精深加工,进而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四是积极发展创无公害农业和订单农业。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但存在品种少、规模小的问题,今后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植力度,以增强其带动能力。五是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各类服务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同时,我县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对龙头企业在用工、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加大“四荒”开发力度,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
(四)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同时,要建立达标升级活动审批监督机制,改革干部考核方法,确保农业两税及附加减免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零税负。
(五)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两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一、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我县严格按照中央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做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及购置农机具补贴。2005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200万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398万元。2005年初对全县4万余亩的撂荒地种粮进行直接贴,补贴金额63.8万元。2004年我县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金额29万元,今年已补贴金额11万元,预计全年补贴金额将超过去年。2004年我县安排了122万元资金进行农民工转岗培训。2005年,我县按照市上要求,落实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挤占,不挪用中央及市上的项目资金并做好县级资金的配套。
二、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1、大力宣传,落实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县委、县府结合我县实际,将具体工作和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人和部门,并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将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2、制订措施,确保政策具体化。如我县按照XX市的要求,县上制定出了XX县财政资金补贴农民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与XX县农村信用联社签订了协议,确保直补资金安全准确发放。制订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办法,确保农村劳动力转岗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特产农业产业扶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进行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支农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中央及市上制订的支农政策中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我县经济落后地区,总量偏小,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连工资都难以保证,无以对各级支农政策的配套资金进行落实,影响了支农政策效益的发挥。
2、各级国家支农政策只偏重于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区。我县既然不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没有质优量大的优势农产品,国家大多数支农政策不能惠顾我县广大农民。中央实行的三补贴,我县仅仅享受到了农机具补贴,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无缘我县。
3发放粮食补贴的成本高,程序复杂。每一项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政策宣传,印制表册,收集信息、进行统计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程序繁多复杂。每户发放的金额又少,农民到金融机构领取的资金有的不足车费。
四、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支农政策的反映
广大基层干部对于中央和市上的支农政策十分欢迎,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把他们以外的收费收税和刮宫引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希望中央和市上制订支农政策时多考虑一些偏远山区县,给予偏远山区穷县更多支持和更大转移支付支度。广大农民希望中央的支农政策长期持续保留,并进一步加大扶贫三农的支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要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应确定1-2个主导产业,综合规划,集中发展,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不能因领导更替而中断。二是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形成1:1:1的粮经饲三元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烟叶、魔芋、两蓍、中药材、蚕桑、草食性牧畜等产业,并逐步扩大规模和精深加工,进而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四是积极发展创无公害农业和订单农业。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但存在品种少、规模小的问题,今后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植力度,以增强其带动能力。五是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各类服务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同时,我县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对龙头企业在用工、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加大“四荒”开发力度,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
(四)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同时,要建立达标升级活动审批监督机制,改革干部考核方法,确保农业两税及附加减免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零税负。
(五)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两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