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西丰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调研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3:15阅读:
字号:|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西丰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调研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设10个乡、8个镇,总人口34.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02年以来,西丰县紧紧围绕"以地建城,以地养城,围城兴业"的建设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投资5.5亿元,完成建安工程58.6万平方米,建成物业住宅小区17个,改造住宅小区2个,城镇楼房建筑面积达125.4万平方米。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格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为此,西丰县紧紧抓住规划这一龙头,牢固树立规划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和超前意识,做到了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首先是合理编制总体规划。2002年,西丰县专门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县城区进行高标准航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9平方公里,达到了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规划设计目标。
    其次是详细编制局部规划。把科学规划融入每个建设项目之中,做好每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局部规划。2002年以来,共完成专业性规划4项,住宅小区及组团规划16项,修建性规划32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1项。2005年4月,开始六安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六安新区规划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物业住宅小区,并拟在新区内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民新村,为扩大城区面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绘就了蓝图。
    第三是科学编制远景规划。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目标,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的中心城市。到"十一五"期末,西丰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要达到12万人,力争10到15年的时间,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完成棚户区的全面改造;开发建设六安新区,增加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市场。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土特产品批发加工市场,形成环西丰的土特产品特色区域中心,将西丰建成东北知名的土特产品集散地。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争取3年内建成辽西铁路,实现西丰与全国铁路编组联网。彻底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力争2007年建成诚信水库,达到5万吨的日供水能力,改变西丰生产生活用水难现状。
    第四是认真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重点是明确城镇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将郜家店镇、平岗镇建成交通枢纽和集贸型城镇,将安民镇建成工矿型城镇,将振兴镇、凉泉镇建成旅游服务型城镇。通过科学规划,力争形成设施齐全、品味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体制,突破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首先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本。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西丰县改变过去无偿划拨的供地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集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在土地 经营方面,重点抓了五个环节:一是制定科学的供地计划。做到有序开发,有序利用,确保土地资源不断增值。二是统一同类供地方式。在土地的出让中,严格按照《行政划拨供地目录》规定的行政划拨范围供地,取消了经营性用地的协议出让。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公告,宣传挂牌出让地块的位置、土地使用条件、规划部门的要求、商用价值、长远效益以及有关的操作程序等。四是合理确定底价。委托具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底价评估,经底价确定领导小组确认后挂牌公布。五是完善政策。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则,实行了土地审批的内部会审制和挂牌底价由县底价领导小组确定制等一系列规范的文本模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供地方式、交易地点、审批程序和协议出让等几个方面的规定。2002年以来,共对21.2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获取土地出让金9653万元。加大了土地收益管理力度,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使土地出让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2002年以来,投资1612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北山广场、中心广场、党校广场等3个主题广场。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寇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防洪工程、滨河路建设工程和寇河公园建设工程。投资2799万元,完成了对城区15条街路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自来水主管道4763延长米,排水管网16.7公里,供热管网2.4公里,架设路灯543杆。投资676万元,栽植绿化树木9.4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5.4 平方米。
    其次是打破独家经营格局,吸纳民间资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体制束缚,以优化政策和招商引资为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开发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的转变。几年来,励驰房屋开发公司、凯帝房屋开发公司、洪禄房屋开发公司等民营企业陆续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西丰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2002年以来,全县房地产开发总面积为58.6万平方米,其中全部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就达27.8万平方米,占房地产开发总面积的47%。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的同时,西丰县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将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几年来,通过市场运作,个人经营,先后建成了县农贸大厅、远景供热站、第四供热站和县果菜批发市场,打破了公用事业政府独家经营的历史格局。
    第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展公益事业。认真研究上级基建投资重点,科学论证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省市建设计划挂靠,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积极申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几年来,共争取上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286万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投资370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一期工程,建成了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的净水厂,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吃水难"问题;诚信水库于2004年10月开工,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2001年以来,总计投资3429万元,建设西丰高中、一中、二中等教学楼8栋,其中争取上级补助1861万元,镇内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总计投资800万元,建成郜家店镇、振兴镇、柏榆乡、和隆乡中心敬老院,其中争取上级补助300万元。
    三、完善政策,规范实施拆迁
    拆迁是建设的前提。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是一对矛盾,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对西丰来说,镇内人口不足6万,流动人口较少。因此,西丰县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棚户区改造上,把支撑点放在了还利于民上。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拆迁政策,推动了拆迁安置工作的稳步进行。2002年以来,西丰县先后制定出台了《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西人大发[2002]11号)、《转发县城环委关于调整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办发[2004]15号)和《关于印发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发[2005]7号)等政策文件,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城市拆迁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被拆迁户可以自主选择安置形式。选择货币安置的,按照市场评估价对拆迁户予以补偿;选择回迁安置的,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安置,不结算差价。二是对划定楼位。对每个小区的最好楼位都优先分配给拆迁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拆迁户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三是确定户型。由于棚户区内居民经济条件有限,大户型楼房购置难度大,因此在拆迁时就要求被拆迁人申报户型和面积,并综合被拆迁人意见进行统一设计。四是对极特困户和伤残户,确无能力回迁的,政府和开发企业给予了适当的照顾,或提供周转房,或让利回迁。所以,几年来的开发建设,拆迁户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楼房也销售良好,没有滞压现象。2002年以来,累计拆迁棚户区1970户、11.2万平方米,拆迁总支出达7750万元。
    四、规范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工程"四制"进行规范运作,即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首先是严格进行招投标。对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全面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审查投标人的技术资质和资金能力,避免了"人情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次是严把质量关口。在建设中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对电照设备、装饰材料、钢窗等建筑材料的购置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几年来,共实施政府集中采购268宗,累计采购金额达2002万元,压缩了建设成本,避免了"豆腐渣"工程。第三是狠抓手续办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确保手续齐备,既达到了建设要求,又防止了各种税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五、突出重点,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
    西丰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西丰实际,科学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目标:(1)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骨干建制镇为重点,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3)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途径,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4)在小城镇管理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02年以来, 西丰县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投资823万元进行凉泉镇小城镇建设,完成改造面积9278平方米,铺设地下管线260延长米,光缆500延长米,完成办公及住宅房屋改造9500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4700人。投资1890万元进行平岗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拆迁7600平方米,将镇区道路由10米拓宽到10米,新建办公楼、住宅楼1.5万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每年小城镇新增人口100人左右。投资413万元进行郜家店镇小城镇建设,完成道路改造4800平方米,建成镇内广场1.5万平方米,完成建安工程9000平方米,每年新增人口900人左右。
    五、效益显著,实现多极拉动
    城市建设的加快,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效益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可谓一业旺带动百业兴。在社会效益方面,每年各项建设工程可安置近5000人就业,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新增商业网点的不断增加,为广大农民经商和务工创造了条件,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不断拓展。在环境效益方面。一是城市形象美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变了西丰脏乱差的形象,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靓了,棚户区改造了,城市功能增加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城市空间大了。北山广场、寇河公园建成后,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每天可容纳近万人进行休闲娱乐,吸引了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汇聚。三是市民的城市意识提高了。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市民城市意识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爱护城市、建设城市的思想不断增强。在经济效益方面,除基建项目直接上缴税费之外,还拉动了建材、装饰装修、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民营经济的总量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今,基础设施建设上缴税金4500多万元,收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390万元,占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3%,有效拉动了财政增收。随着基建市场的扩大,全县建材商店发展到41家,形成了建材一条街。地产水泥、红砖、沙石等建筑材料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水泥产业累计实现产值20500万元,红砖产业累计实现产值4399万元。建筑业拉动全县GDP增长幅度达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