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正文

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5:01阅读:
字号:|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2007年9月6日)

本届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振兴,构建和谐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本届工作开展情况

(一)依法行使决定权,有效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职权。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充分体现县委意图和广大群众意愿,先后对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城市规划修编、财政决算、述职评议、破产企业审计、“五五”普法规划、“法治江苏合格县”创建等重大事项作出了决议、决定,推进了“一府两院”的工作,保证了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意,抓住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行使好监督权,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大对经济工作的审议监督力度。几年来,先后对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和民营经济等工作进行了专题审议,提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审议意见,促进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切实关注民生民情。先后审议了教育卫生改革、非典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三农”政策落实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在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推进热点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三,致力打造公平公正的区域法治环境。针对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存在的个别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常委会把监督的重点放在督促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和办案水平上。先后对“一府两院”的“严打”整治工作、发回重审改判案件、行政处罚法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执行中止案件 、反贪污贿赂等工作进行了监督和检查,促进了宪法和法律的有效贯彻实施。

(三)强化人事监督,促进全县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对干部任免及其监督的方法、途径,努力把监督“人”和监督“事”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县委意图的有效贯彻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意愿的真实体现。本届以来,共依法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83人次,对部分政府组成人员和条管单位进行述职评议和工作评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常委会还按照县委要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县委公推公选、行风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工作,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扎实开展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常委会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为契机,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代表工作,拓宽联系渠道,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发挥了代表作用。一是搞好代表培训。采取以会代训和举办法制讲座等方式,讲解代表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代表们进一步明确了代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正确执行代表职务打下基础。二是拓宽联系代表渠道。通过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组织代表参加视察、执法检查、执法评议活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代表座谈会,向代表及时寄送常委会有关文件资料等有效形式,为代表知情知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使他们深入了解**各方面情况,积极为**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创新代表工作机制。2006年,开展了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进一步密切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促进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一创新做法,被省人大常委会刊物《人民与权力》刊载。2006年底,开展了“两优一先”评比活动,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县人代会上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大代表、优秀议案建议和议案建议承办先进单位进行了隆重表彰,广大代表对此反响强烈,县委主要领导对这一做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四是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2006年,常委会从增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的实效出发,加强建议办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效化建设,完善办理工作机制,建立了“四单”办理制,即议案建议交办单、限期办理答复单、落实整改督办单、代表建议反馈单,对人代会和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实行常态办理,及时交办、督办议案建议。这项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落实和办理质量的提高。今年7月,常委会还组织代表建议承办单位与提建议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建议办理效率和办理质量。

(五)加强联系指导,提升乡镇人大工作水平。常委会切实加强同乡镇人大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指导乡镇人大工作。一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经常深入乡镇,了解乡镇人大有关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帮助开展人大各项工作。二是按照有办公场所、办公人员、工作制度、文书档案、代表活动网络图的“五有”要求,指导乡镇人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乡镇人大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召开乡镇人大主席座谈会、学习会和工作会,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业务指导,乡镇人大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工作中,乡镇人大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在我县人大工作的整体推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全力投入招商引资总体战,先后引进投资2100万元的苏食集团**种猪场和林地养猪项目、总投资4亿元的名流新天地商住开发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经典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惠邦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丰泰环球机电商贸城和投资4000万元的金汇得日用品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升**形象,还成功引进了全国越野摩托车大奖赛。二是常委会各位主任在推进督查、督办的重点事项落实过程中,深入项目建设现场,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三是常委会扎实开展挂钩帮扶工作,经常组织机关人员深入到挂钩联系点和帮扶援助对象家中了解情况,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援助工作,切实帮助挂钩帮扶和援助对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二、自身建设情况

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从强化思想政治、作风、制度和组织建设入手,狠抓自身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县人大机关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人大办公室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县人大办公室被评为“全省县级人大办公室先进单位”。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方面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抓手,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宪法和法律,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深刻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各项职权,为做好人大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县委保持一致,自觉从全县工作的大局出发,思考和研究人大工作,谋监督之举、干和谐之事、尽服务之力、求务实之效,紧紧围绕**“六年振兴”规划和创建“法治江苏合格县”目标,组织开展视察、检查、调研等工作,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求新规律,确保了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向前推进。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常委会通过大兴“五种”风气,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即大兴学习之风,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大兴调研之风,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组织开展了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常委会审议和决定重大事项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兴实干之风,始终铭记“细节决定成败”信念,狠抓工作落实;大兴和谐之风,在用制度管理人的同时,坚持用感情来凝聚人,努力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大兴廉洁之风,杜绝奢侈浪费,形成比工作、比干劲,讲廉洁、讲奉献的新风尚。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本届以来,常委会按照法制化、规范化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党组会议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AB岗工作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否决报备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等有关制度,用制度规范常委会工作行为,用机制调动机关干部工作积极性,全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全体干部的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四是加强组织建设。常委会注重加大人大干部队伍培养、锻炼和交流力度,使人大机关的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本届以来,共与党委政府交流干部16人,超过机关干部总数的50%以上;其中,提拔4人,交流到重要岗位5人。通过双向交流,常委会机关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经县委批准后,县人大常委会还增设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常委会机关职能机构设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几年来,常委会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县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政治理论学习系统性还不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多;监督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常委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一是进一步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定职权,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二是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乡镇人大联系和指导,推进乡镇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依法办事、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