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正文

国土所长2010年度述职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5:05阅读:
字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0年以来,在市局、分局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区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回顾近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我感到充实和欣慰。现将我在这一年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述职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始终把学习放到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因此,不论工作多忙,都要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包括了有关国土资源专业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做到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步提高。对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做了全面系统研读。对《中国国土资源报》和《国土资源通讯》上的有关文章,也注意收集整理和学习。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把重点的内容整理出来和同事一起学习。对全所组织的学习认真做了学习笔记和会议记录。今年参加了市上组织的党风廉政和竞争上岗考试,经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准备,分别取得了81分和63分的较好成绩。用科学的、正确的、先进的政治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一)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国土资源宣传教育活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和6月25日"全国土地日"期间,在四龙商业街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向镇党委和政府各办公室发放《地球日特刊》和《土地日特刊》,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土资源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今年撰写了国土资源工作信息6篇,被省市国土部门采用3篇,扩大了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对于用地户和采矿业主,把相关的土地管理和地质矿产知识,通过编发的短信,适时发送给他们,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通过印制的便民联系卡,不仅标明了联系方式,还添加了相关土地政策知识,方便办事群众,宣传国土知识。把阅读完毕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发送给前来办事的群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报纸的宣传普及作用。在网络上开通了四龙国土所博客,最大范围的做好国土资源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促进了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为切实维护全镇农业基础地位,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今年,对四龙镇基本农田数据和图件进行了调整更新,结合第二次农村土地大调查,进一步明确了保护数量和地块。按照"七有"的标准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全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269.87公顷,保护片块387块,保护率达到了89%。其中一级基本农田978.6公顷,二级基本农田 291.27公顷。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部署,今年四龙镇实施了3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别是民勤村四大沟土地开发项目53公顷,双合村路角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8公顷,四龙村大洞子沟土地整理项目23公顷,合计规模94公顷。目前,全部土地平整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项目完成后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7.87公顷,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三)按照技术规程,认真搞好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部署,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认真搞好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收集本区域与调查要求有关的各项图件、文本等相关资料。以村为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协助配合调查队伍实地调查本区域内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协助调查队伍查清全镇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开展了地类的实地核查工作,确保了工作质量。

  同时还开展乐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工作。利用影像图和现状图结合,标注村级权属界线界址点,描绘村界,实地了解界址点说明,填写完成了辖区范围内村级权属界线协议书,相邻权属单位予以签字盖章,明确了各村土地权属界线,做到了产权明晰、界限清楚。

  (四)建立土地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建立健全动态巡查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定任务、责任到人,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交通沿线、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全面的巡回检查。今年以来共开展动态巡查22次,切实做到对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建立完善预防、查处、监管和部门联动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五)妥善处理来人来访,积极调解土地纠纷。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维护信访秩序,规范信访程序,明确信访责任,认真组织学习了信访规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了九项信访工作制度,订立信访工作流程,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服务,实事求是,依法、及时、就地、合理解决国土资源信访事项。

  一是加强领导责任制。实行所长接待日制度,确定每周一和周五为所长信访接待日,集中接待来人来访,处理辖区内有关信访案件。二是建立来人来访登记制度和接待制度。对来信来访的基本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登记,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和如何处理的,当场书面或口头答复。三是建立复查复核制度。对于事实情况、证据材料充分的信访事项,进行书面复查、复核;对于需要赴信访事项发生地调查的,及时赴现场进行复查、复核。此外,我们还制定了信访工作保密制度、纠纷排查制度、信访情况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信访文书资料归档制度、信访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

  对于来访群众热情接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认真听取反映情况的基础上,对照相关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解释工作,多次化解来访者的不悦情绪,使其满意而归,力争做到件件有交待,事事有落实。每件来人来访事件的内容和处理情况都有书面记录。今年共受理土地纠纷案件6起,调处6起,涉及土地面积约5.8亩。来人来访9宗,累计接访12人次。对群众来人来访,热情接待,认真处理,依法解答,耐心做好疏导工作,及时宣传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团结,保障了土地的有序使用和社会的稳定。

  (六)加强地籍管理,搞好各项基础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做到"凭证管理,持证用地", 根据分局的安排部署,今年我们对四龙镇民乐村、四龙村、双合村三个村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土地证书进行了年检工作。在人员聚居地,张贴发布了开展年检的公告,让广大农民朋友了解、参与到土地证书年检的工作。我们克服各项实际困难,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进村入户,利用村内广播宣传,蹲点工作,现场为农户办理土地证书年检,减少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着重审查了土地登记内容是否完整、面积是否准确、四至是否清楚等年检事项。今年共年检宅基地 400户,新登记发证30户,填写了年检登记表,绘制了宅基地平面图。目前全镇各村已全部完成了土地证书年检工作。

  针对今年全面开展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我们早安排,早准备,加大了宣传力度,成立领导小组,转发实施方案。对历年来新近审批的宅基地逐一调查了解,进村入户,现场办公开展工作,走访相关农户,实地丈量登记,对于符合土地登记条件的,依法予以办理。填写了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和土地登记卡,绘制了宗地草图。

  (七)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为了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制止防治工作,我们编制了《四龙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以政府名义下发各村及有关单位,提出了全镇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保证措施。重点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群专结合的重点监测,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定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镇上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分队、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等,并明确了负责机构和主要职责,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一)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四龙国土资源所人员偏少,缺少交通工具和办公经费等原因,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存在很大难度。作为国土所长,对于非法采砂和建房行为,需要争取各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动态巡查力度,提高巡查效果,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以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的良好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对市局分局和镇党委政府汇报少,联系不够紧密。

  国土资源工作仅靠国土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关注和配合,因此需要基层国土所所长多联系、多汇报、多沟通,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传递到上级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在腿勤、嘴勤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层国土所长,对上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领导,对下要对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因此需要处理的关系多而复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土系统干部的形象。为此,需要我们时刻以良好的形象来高定位、高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承蒙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将更加努力,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更加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为国土资源事业增光添彩。

  以上报告,请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