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正文

2010年暑期环保局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5:21阅读:
字号:|
我们将从河源环保局这一窗口探看河源的发展思路,解开我们心中一些疑惑。走进环保局的大门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接着我们被领进了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奖牌和奖杯,多是因为环保工作突出而受到的表彰。为我们介绍情况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办事员,无意中发现她还是我们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呢,原来是师姐啊,对原本就很温柔的她又拉近感情。我们也不浪费时间,刚坐定没多久就各就各位开始切入正题。一个个疑问在问与答中得到满意的回答。
问:在广东奔向全面小康的急促步伐中,河源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河源市为何制定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方针?
答:首先河源这个地方具有其特殊性: 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是河源面临的最突出、最集中的矛盾。河源市处于东江中上游地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坐落着华南地区最大的两座水库——新丰江水库又名万绿湖和枫树坝水库,这两“盆”水以及东江,是下游惠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40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河源市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绝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探索一条污染少、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举例来说,浙江农夫山泉公司投资河源10亿元的万绿源饮用水项目,利用万绿湖优质水资源开发饮用水,像这样低污染的项目,河源市还专门邀请省环保专家和惠州环科所进行多次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并报省环保部门批准后才上马。
呵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同样会变出“金山银山”,而且是造福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这两者是矛盾的辨证关系,不可孤立地割裂开来看。河源生态环境优美,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的香港龙记集团,投资河源8年连续6次增资扩产,河源龙记公司负责人曾坦言,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之所以从珠三角扩展而来,主要是河源的绿水青山和优质的空气、环境吸引了他们,加上低成本的投资环境,使外来投资企业获得了比在珠三角投资更佳的效益,河源龙记公司用自身的经历生动地为河源招商引资做宣传广告。目前,河源龙记公司是河源市最大的工业企业和第一纳税大户,年缴税逾5000万元。
同时河源具有后发的优势,开发时间晚,开发程度低,土地、水等生产要素很充足,环境容量很大,可以吸收和借鉴先法地区的经验和教训,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适合河源实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可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拉美地区“工业化陷阱”。河源坚定的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增值增效不增污”,“绝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 ,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
问:广东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珠三角的主要大城市,都在提出进行产业转移,大批的重污染、耗能大、用工多、纯出口的企业纷纷向后发展地区转移。但河源市对搬迁进来的企业严格把关,拒绝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抬高环保门槛对河源高新区招商引资,对河源经济发展影响如何?
答:先举几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创下河源建市以来投资额新纪录———投资100多亿元的造纸项目,就曾被河源拒之门外,理由很简单:它可能造成难以治理的污染。 有一家外资企业计划投资3.5亿美元在河源建线路板厂,如这家企业建成投产,可为当地贡献利税1亿元以上。然而,当市环保部门对其进行环评,推算这个企业每天的废水排放量在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河源果断地将其“拒之门外”。XX年以来,河源拒绝了可能涉及污染的企业200多家,总投资额300多亿元。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河源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项目,严禁引进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环境的项目,对新建设项目坚持环保前置第一审批权,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如华嘉纺织城项目,投资45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8000吨废水的污水处理中心,对纺织城内所有的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使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在河源,环保是一道最基本、最苛刻的“选资”门槛。“没通过环评的企业,别想进来;被环保部门否掉的企业,别想立足。”是的,不发展工业,河源就没有出路。可发展工业,要是不注重生态保护、造成污染,那又是一条死路。河源市环保局无疑是省内在地方上说话最有分量的环保机构。在项目审批上具有不容挑战的一票否决权自不消说,平时严格执法也不受干扰。
问:河源怎样才能做到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
答:河源人在总结发达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并从河源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较高和投入产出规模较大”富有河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特色化,推动经济加快发展。2003年以来,河源人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办工业项目全部集中进园,走统一管理、集中治污、降低成本的集约发展与循环发展之路。同时,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把好入门关、日常监督关与出口关,对新上项目入园,坚持环保前置审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产业也要选型,拒绝污染项目。“污染转移”先前有过教训。几年前,有一批陶瓷企业从佛山转移到河源,市里曾提出要建设一个“陶瓷城”,项目可能带来可观税收,但也招来了群众投诉。很快,市里叫停了“陶瓷城”计划,还立下规矩———从此不再审批引进新的陶瓷项目。河源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走“园区式、污染低、用地省、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打造“五大基地”(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泛珠三角商贸物流基地),做大做强手机、电子信息、钟表眼镜、食品饮料、特色旅游产业等“八大产业”。 “选型”过程中,最受河源人青睐的则是零排放、高效益的手机产业。
 河源在招商引资中不是“饥不择食”地接受“珠三角”等地的产业转移,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项目上,坚持“招商选资”,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入园。据不完全统计,3年多来,被河源的环境高门槛儿“挡在门外”的项目有2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按投入产出1:3折算,河源4年来牺牲了近千亿元的工业产值。这对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又渴望快速发展的地区来说,是何等的诱惑,但河源人经受住了考验。
挡住了诱惑,却让开了通路。一大批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企业纷纷“抢滩”河源。2006年12月18日,在河源市举办的2006“后发河源”经贸系列活动上,来自“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的13家手机生产企业同时签约落户河源,加上此前已在这里投资生产的西可、中宝等11家手机及零配件生产企业,河源已形成了手机产业集群。2006年,河源的手机产量达400多万部、产值达45亿元以上。不久前,“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双双落户河源。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耐心的为我们解决疑问,让我们的河源第一站顺利落幕。从这里我们更真实全面的看到了河源,我们曾经疑问广东省最贫困的山区河源市为什么仅用四年就甩掉了经济落后的帽子?河源的实践告诉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河源人变环境压力为环境优势,把加强环保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环保的高门槛把200多个项目(投资300多亿元)拒之门外,这对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渴望加快发展的贫困地区来说虽然做出很大的牺牲,但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河源人却认为值得,因为优越的环境如今已成为河源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
他们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较高和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路子。河源发展经济不是简单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而是引导行业集中、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尽快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落户河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河源在抓好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这种战略眼光突出表现在对人才的储备上。他们投巨资新建了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构筑人才高地,为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解决加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匮乏问题,河源市把东江河畔最好的一块土地留给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源市技工学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基地,并且鼓励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做好人才储备,为落户河源的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
河源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一破解了经济欠发达的河源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所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如何实现双赢;二是起步晚但起点要求高;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
我们相信河源会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河源现象”、“河源速度”对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市跳出“拉美陷阱”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