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6:18阅读:
字号:小|大
大学生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一、工厂概况
****鞋厂是**集团的一个下属企业,曾为nike、bass等国际著名品牌生产鞋底。这是一个即使到生产旺季可能也不到400人的小厂。厂内有一座四层楼厂房和一栋办公楼,其中一二层为办公室、食堂,三四五楼为员工宿舍,固定资产近800万。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不佳。我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实践中逐渐了解了生产型企业的运作模式,接触到生产、品检、销售、核算、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虚心学习的同时不断搜集整理资料,对工厂和制鞋行业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工厂生产运营管理实践与调查
我认为****厂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扁平化,遵循了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的原则。各部门的分工、权责,部门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事务对接要求都形成了文件,成为规范化管理的前提。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是一个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
2、 成本控制
核算员每天根据生产数、废品数、库存量编制生产情况快报,从每日的生产情况快报的对比中能反映出生产方面是否出现问题。我还在看到了不良品分析表、每日原材料损耗明细、质检科产品漏检数及返修成本日报表、各班辅料、废料及废底汇总表,说明工厂的成本分析算得很细,对生产成本控制严格。套用总经理的一句话“这是在夹缝里生存”。数字反映问题具有客观性,但前提是要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3、 员工激励制度
工厂用现金奖励在节约成本或提高质量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以及在职业技能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员工,对违反制度或职业技能比赛中最后一名的员工进行罚款。这样可以刺激员工提高自身的技能,鼓励他们思考、创新。如果能结合精神奖励效果会更好。学校将精神奖励运用得很到位,其实工厂也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懂得了员工的需要,管理者就能更有效的实行激励措施,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 产品标准
目前,工厂正按照iso9002国际品质标准对企业进行管理。****厂生产的大部份鞋底都是外销,其实整个东莞的鞋厂基本上都是接国外订单 。由于客户对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从产前的试料,生产过程中密度、硬度的控制,品检,到产后的鞋底弯曲度等指标的测试都严格按标准进行。我问总经理“这样稍有不合标准的就要被报废,如果要求松点,不是能节省很多成本吗?”,他坦言“如果是生产销往国内的鞋底品质要求就没这么高。” 我可以理解但不认同,为什么国内就不能享受高品质,拥有高标准?其实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而是没有追求卓越的意识。这让我想到张瑞敏砸海尔冰箱的事情。海尔刚起步时,引进了德国的设备,德国的技术,可是工人们没有严格按照国际的标准生产。当时海尔的工人们不解,产品虽然有点瑕疵,但在国内算是领先水平了,不是出口给老外用,有必要那么完美吗?张瑞敏很痛心,把70多台次品摆出来,当着工人的面,和干部们挥泪砸冰箱,给员工们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品质课!海尔为什么能走得这么远,因为一开始就在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企业都甘愿低人一等,那国内名牌何时才能立足世界?品质是制造行业的命根子!
三:工厂现实问题分析与建议
(三)总公司在皮鞋行业打响了品牌,就开始向其他行业进军。我不是反对企业扩展自己的品牌,只是国内企业实在应该吸取教训了。曾经多少大企业因为盲目扩张纷纷倒下,德隆的败绩还不能引起企业家的反思吗?是不是国内企业对品牌的经营缺乏耐心,而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企业扩张是需要阶段性的,经过了纵向、横向发展后,等根基稳固了,才能让他枝繁叶茂。如果在进入其他行业时,主业有了松动,很可能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危机。皮鞋行业近年来少听到有关森达的消息,森达在XX年后开始进军热电、化工、服装、物流、生物工程、软件等行业,好像能赚钱的都要去试一试。速度太快,结果人员技术难以跟上,伤了元气。如果能专心将皮鞋做好,不断积累品牌价值,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森达皮鞋四个月断底”这样的报道?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黄光裕这种做法。他一方面做家电销售,一方面做地产。可贵的是他找到两者的关系,充分利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互补,最终将国美运作成国内的家电销售巨头。另外还可以学学温州商人,即使是做打火机,也有做成中国第一的气魄。企业在乎专精而不是宽泛,专精是前提的前提。ibm将其pc业务出售与联想,专注,也许会让蓝色巨人打造另一个it传奇。
从外部环境来说,有这样一组数据“至XX年,广东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已发展到5000家以上,加上一些小型企业,则达万家,年产量近30亿双,出口外销总额达47亿美元,产销总量占全国近一半,成为名符其实的鞋业大省”。行业发展之快,竞争之激烈让人咂舌。在东莞高步镇,拥有员工30000多人的裕元厂是当之无愧的鞋厂老大。裕元厂是台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厂,贴牌生产nike、adidas、puma等国际知名品牌,临近强大的对手,****厂要想 成长确实不易。
另外,招工难的问题也困扰着****厂,而且眼下马上就将是生产旺季。可是招工难不是这一个厂的困难,是整个东莞、广东、珠三角都面临着民工荒的困境。企业、工厂遍地开花,哪里都需要工人。而且长江三角洲工资水平、生产环境等相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优势,民工自然会流向待遇明显较优的地区。
面对目前的困境,应当如何解决?
新任的厂长来这里有两三个月了,这是一位从台资企业走出来的厂长,有点激进的改革者。台湾企业在中国的制鞋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台企的特点是非常注意执行力,能一个人做的决不安排两个人做,严格控制成本,与国际标准质量体系接轨。厂长按照台企的模式实行改革,最大的动作是出台新的薪资考核方案。以前上级给下级每天打工资是凭感觉或看关系,现在工资严格和绩效挂钩,避免私人感情。重视品质,利用好实验室,把好物性关,而不是像以前只是走过场,做给别人看。厂务室的墙壁上,每个科长都有一本“工作事务”挂在墙上,记录自己工作进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厂长随时察看批阅。 韦尔奇说“管理的本身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双五十理论是说:管理者有50%的时间在做沟通,而管理中的问题有50%是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厂长决定定期与车间随机抽出的员工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目前工作生活的情况及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我有幸旁听了这个会议。员工们抱怨住宿吃饭问题,给生产安排提建议,各抒己见,厂长边听边记录,会后对员工合理的要求给与满足。这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注意答应了员工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被员工笑话“厂长说话不算数”,威信就大减了。 新厂长的改革很多地方是好的。但由于他带来的全是新东西,对厂里以前的管理和其他部门“看不上眼”,所以有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在其他人看来难以接受。《成功经理人讲座》上有句话“做主管的,不要在下属面前讲到其他部门时用‘他们’的字眼,否则容易形成部门间的对立”。而新厂长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和员工沟通的时候,他说“我们不是他们”,“都是他们那边”……明显带有敌对的语气。如果领导者给部下都是不团结的印象,怎么让部下团结?
在我跟一位管理人员学习的时候,她正经地和我说“我们这个厂很随便的”。这种话让我有些吃惊。对人而言,越是有种要求,人才越觉得有尊严。“随便”就是没有标准,而企业只有有一定的标准,这个企业才会产生尊严,在里面工作的员工才会有种荣誉感。让员工有荣誉感,这是不需要高薪就能让他们留下来的方法。如果真如她所说,那么这个工厂就难以留住人才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就证明她不是个合格的管理者,是她自己对自己要求随便,缺乏执行力。就如何提高执行力,曾荣获中国最佳雇主的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副总裁狄高志认为,执行力首先在于员工的士气,企业要关心员工,员工才会关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做好了工作,企业才能发展好。
面对招工难,特别是女工难招的问题,厂里现在出了一则通知“凡介绍18-40岁女工进厂并做满3个月的,介绍人可获50元奖励”,通知发出后,的确有点效果,但这不是长远之计。当初制造业聚集在珠三角,是因为具有政策优势,交通便捷,劳动力成本低廉。制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生产成本逐渐增大,珠三角以前的优势正在丧失。东鞋西移,成都被称为“鞋都”确实有它的区位资源优势。成都鞋业的产业链正逐渐完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招工也比较容易。所以****厂如果迁往成都应该是个战略。
我和几个在办公室工作的女孩子关系挺好。其中两个是文员,另一个是生管,负责安排生产的进度。她们都是中专或高中的学历。我们年龄相仿,我还在读书,她们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了。她们相对于车间里的工人是幸运的,而我在她们眼里也是幸运的。对于现在和未来,她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趁现在还很年轻,多积累经验,在一个厂一般做几个月就换个地方。等过几年差不多要成家的时候,就会找个固定工作一直做下去了。对于大学,有个女孩说读大学是禁锢思想,报纸上都说大学生没什么用。而且现在找工作是要工作经验,在公司里会做事才重要。关于“禁锢思想”我倒不觉得,相对高中的教育,大学其实应该是在解放思想。大学生一直是个被关注的群体,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偏见或误解, 但是撇开这些,我们也有必要经常审视自己:在这些中专,技校生工作几年后,我们
一、工厂概况
****鞋厂是**集团的一个下属企业,曾为nike、bass等国际著名品牌生产鞋底。这是一个即使到生产旺季可能也不到400人的小厂。厂内有一座四层楼厂房和一栋办公楼,其中一二层为办公室、食堂,三四五楼为员工宿舍,固定资产近800万。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不佳。我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实践中逐渐了解了生产型企业的运作模式,接触到生产、品检、销售、核算、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虚心学习的同时不断搜集整理资料,对工厂和制鞋行业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工厂生产运营管理实践与调查
我认为****厂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扁平化,遵循了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的原则。各部门的分工、权责,部门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事务对接要求都形成了文件,成为规范化管理的前提。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是一个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
2、 成本控制
核算员每天根据生产数、废品数、库存量编制生产情况快报,从每日的生产情况快报的对比中能反映出生产方面是否出现问题。我还在看到了不良品分析表、每日原材料损耗明细、质检科产品漏检数及返修成本日报表、各班辅料、废料及废底汇总表,说明工厂的成本分析算得很细,对生产成本控制严格。套用总经理的一句话“这是在夹缝里生存”。数字反映问题具有客观性,但前提是要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3、 员工激励制度
工厂用现金奖励在节约成本或提高质量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以及在职业技能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员工,对违反制度或职业技能比赛中最后一名的员工进行罚款。这样可以刺激员工提高自身的技能,鼓励他们思考、创新。如果能结合精神奖励效果会更好。学校将精神奖励运用得很到位,其实工厂也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懂得了员工的需要,管理者就能更有效的实行激励措施,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 产品标准
目前,工厂正按照iso9002国际品质标准对企业进行管理。****厂生产的大部份鞋底都是外销,其实整个东莞的鞋厂基本上都是接国外订单 。由于客户对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从产前的试料,生产过程中密度、硬度的控制,品检,到产后的鞋底弯曲度等指标的测试都严格按标准进行。我问总经理“这样稍有不合标准的就要被报废,如果要求松点,不是能节省很多成本吗?”,他坦言“如果是生产销往国内的鞋底品质要求就没这么高。” 我可以理解但不认同,为什么国内就不能享受高品质,拥有高标准?其实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而是没有追求卓越的意识。这让我想到张瑞敏砸海尔冰箱的事情。海尔刚起步时,引进了德国的设备,德国的技术,可是工人们没有严格按照国际的标准生产。当时海尔的工人们不解,产品虽然有点瑕疵,但在国内算是领先水平了,不是出口给老外用,有必要那么完美吗?张瑞敏很痛心,把70多台次品摆出来,当着工人的面,和干部们挥泪砸冰箱,给员工们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品质课!海尔为什么能走得这么远,因为一开始就在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企业都甘愿低人一等,那国内名牌何时才能立足世界?品质是制造行业的命根子!
三:工厂现实问题分析与建议
(三)总公司在皮鞋行业打响了品牌,就开始向其他行业进军。我不是反对企业扩展自己的品牌,只是国内企业实在应该吸取教训了。曾经多少大企业因为盲目扩张纷纷倒下,德隆的败绩还不能引起企业家的反思吗?是不是国内企业对品牌的经营缺乏耐心,而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企业扩张是需要阶段性的,经过了纵向、横向发展后,等根基稳固了,才能让他枝繁叶茂。如果在进入其他行业时,主业有了松动,很可能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危机。皮鞋行业近年来少听到有关森达的消息,森达在XX年后开始进军热电、化工、服装、物流、生物工程、软件等行业,好像能赚钱的都要去试一试。速度太快,结果人员技术难以跟上,伤了元气。如果能专心将皮鞋做好,不断积累品牌价值,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森达皮鞋四个月断底”这样的报道?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黄光裕这种做法。他一方面做家电销售,一方面做地产。可贵的是他找到两者的关系,充分利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互补,最终将国美运作成国内的家电销售巨头。另外还可以学学温州商人,即使是做打火机,也有做成中国第一的气魄。企业在乎专精而不是宽泛,专精是前提的前提。ibm将其pc业务出售与联想,专注,也许会让蓝色巨人打造另一个it传奇。
从外部环境来说,有这样一组数据“至XX年,广东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已发展到5000家以上,加上一些小型企业,则达万家,年产量近30亿双,出口外销总额达47亿美元,产销总量占全国近一半,成为名符其实的鞋业大省”。行业发展之快,竞争之激烈让人咂舌。在东莞高步镇,拥有员工30000多人的裕元厂是当之无愧的鞋厂老大。裕元厂是台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厂,贴牌生产nike、adidas、puma等国际知名品牌,临近强大的对手,****厂要想 成长确实不易。
另外,招工难的问题也困扰着****厂,而且眼下马上就将是生产旺季。可是招工难不是这一个厂的困难,是整个东莞、广东、珠三角都面临着民工荒的困境。企业、工厂遍地开花,哪里都需要工人。而且长江三角洲工资水平、生产环境等相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优势,民工自然会流向待遇明显较优的地区。
面对目前的困境,应当如何解决?
新任的厂长来这里有两三个月了,这是一位从台资企业走出来的厂长,有点激进的改革者。台湾企业在中国的制鞋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台企的特点是非常注意执行力,能一个人做的决不安排两个人做,严格控制成本,与国际标准质量体系接轨。厂长按照台企的模式实行改革,最大的动作是出台新的薪资考核方案。以前上级给下级每天打工资是凭感觉或看关系,现在工资严格和绩效挂钩,避免私人感情。重视品质,利用好实验室,把好物性关,而不是像以前只是走过场,做给别人看。厂务室的墙壁上,每个科长都有一本“工作事务”挂在墙上,记录自己工作进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厂长随时察看批阅。 韦尔奇说“管理的本身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双五十理论是说:管理者有50%的时间在做沟通,而管理中的问题有50%是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厂长决定定期与车间随机抽出的员工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目前工作生活的情况及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我有幸旁听了这个会议。员工们抱怨住宿吃饭问题,给生产安排提建议,各抒己见,厂长边听边记录,会后对员工合理的要求给与满足。这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注意答应了员工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被员工笑话“厂长说话不算数”,威信就大减了。 新厂长的改革很多地方是好的。但由于他带来的全是新东西,对厂里以前的管理和其他部门“看不上眼”,所以有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在其他人看来难以接受。《成功经理人讲座》上有句话“做主管的,不要在下属面前讲到其他部门时用‘他们’的字眼,否则容易形成部门间的对立”。而新厂长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和员工沟通的时候,他说“我们不是他们”,“都是他们那边”……明显带有敌对的语气。如果领导者给部下都是不团结的印象,怎么让部下团结?
在我跟一位管理人员学习的时候,她正经地和我说“我们这个厂很随便的”。这种话让我有些吃惊。对人而言,越是有种要求,人才越觉得有尊严。“随便”就是没有标准,而企业只有有一定的标准,这个企业才会产生尊严,在里面工作的员工才会有种荣誉感。让员工有荣誉感,这是不需要高薪就能让他们留下来的方法。如果真如她所说,那么这个工厂就难以留住人才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就证明她不是个合格的管理者,是她自己对自己要求随便,缺乏执行力。就如何提高执行力,曾荣获中国最佳雇主的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副总裁狄高志认为,执行力首先在于员工的士气,企业要关心员工,员工才会关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做好了工作,企业才能发展好。
面对招工难,特别是女工难招的问题,厂里现在出了一则通知“凡介绍18-40岁女工进厂并做满3个月的,介绍人可获50元奖励”,通知发出后,的确有点效果,但这不是长远之计。当初制造业聚集在珠三角,是因为具有政策优势,交通便捷,劳动力成本低廉。制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生产成本逐渐增大,珠三角以前的优势正在丧失。东鞋西移,成都被称为“鞋都”确实有它的区位资源优势。成都鞋业的产业链正逐渐完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招工也比较容易。所以****厂如果迁往成都应该是个战略。
我和几个在办公室工作的女孩子关系挺好。其中两个是文员,另一个是生管,负责安排生产的进度。她们都是中专或高中的学历。我们年龄相仿,我还在读书,她们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了。她们相对于车间里的工人是幸运的,而我在她们眼里也是幸运的。对于现在和未来,她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趁现在还很年轻,多积累经验,在一个厂一般做几个月就换个地方。等过几年差不多要成家的时候,就会找个固定工作一直做下去了。对于大学,有个女孩说读大学是禁锢思想,报纸上都说大学生没什么用。而且现在找工作是要工作经验,在公司里会做事才重要。关于“禁锢思想”我倒不觉得,相对高中的教育,大学其实应该是在解放思想。大学生一直是个被关注的群体,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偏见或误解, 但是撇开这些,我们也有必要经常审视自己:在这些中专,技校生工作几年后,我们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