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记者实践报告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6:18阅读:
字号:小|大
2010年暑假我作为随行记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到陕西略阳地震灾区慰问的“三下乡”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的出行采访。在灾区短短一周的调查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略阳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2831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XX年)。略阳县城四面环山,地形与汶川十分相似。
汶川大地震波及略阳县全境,全县因灾死亡10人,受伤130人;县城房屋受损率达到95%以上,全县29所学校校舍受损,涉及学生5000余人。略钢、略电、铁路及全县所有工矿企业被迫停产,宝成铁路略阳段瘫痪,县城凤凰山出现两条各长8米、宽0.1米、深1.5米裂缝,直接威胁县城1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xx、xx分别到略阳县视察灾情。
发现问题(第一次采访)
第一次出行采访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来之前,虽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近距离的感受。对略阳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它是陕西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一切直观形象只是根据新闻报道在脑海中的想象。灾区还有那些状况需要关注,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要采访那些人,问些什么样的问题……都还不明确。
我们于5月17日到达略阳县城时,距离是“5·12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从街道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看,略阳县城的生产生活似乎业已恢复了正常。如果不是道路旁边密密麻麻的救灾帐篷,看不出有什么地震灾后的痕迹。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大都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除了对地震的恐慌。
我们调查发现,路边的帐篷大都空置。随后我们走访了设在路边帐篷里的北街居委会临时办公点。值班的居委会张主任解释到,时间过去两个月了地震的威胁慢慢减少,而且现在正值盛夏酷暑,帐篷里酷热难耐。绝大部分居民都回到了各自的住房居住。
直到现在,我仍未找到报道的切入点。随后向张主任询问的几个问题无非是:地震当天的反应,救灾物资的发放情况,xx、xx视察时的情景……得到的回答并无多少新意。
随后的采访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我们离开北街居委会的帐篷,又随机钻进了南街居委会临时办公点的帐篷。天哪!这竟然是xx到略阳视察时进过的帐篷。而旁边的路口,是xx总理汽车停靠的地方。
我的调查采访也在这里打开了局面。居委会的王大妈告诉我,在这次地震当中光略阳南街就出现了十几栋危楼,并随手一指说,看见没,前面那栋就是。
我产生了疑虑。这是一栋普通六层单元房民居。虽然房子有一些破旧,但是表层并没有受损的迹象。而且一楼临街门面房的店铺照常营业。周围也没有任何“危楼”标识和隔离设施。难道这是一栋在地震中受损的危楼?
带着疑问,我登上了这栋楼。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了比帐篷强烈的多的地震氛围——裂缝。楼梯上,墙壁上清晰的开裂着大口子。墙上裂开的涂料灰膏剥剥落落。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危楼不仅一楼的店铺依然营业,而且楼上还住着人。
我们又是随机敲开了一家住户。一单元二楼的吴女士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吴女士带我们观看了她房屋内的受损情况。我发现屋内的开裂情况要比外面的走廊严重的多。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散落了大大小小的口子。最长的裂缝足足有一臂之长。
我们又走访了好几户这栋楼的居民。房子的受损情况大致相同。这时,我们的调查采访又有了一个小插曲。随机敲开的一家住户是一个书法家。这位70多岁的书法家家里挂满了字画,奖章。而且我发现,他家房子里的裂缝都用宣纸精心包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老爷爷一进门就给我讲书法,只字不提地震灾情。临行还给我题字相赠。随便一敲,就敲出一个书法家。这就是新闻工作的乐趣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怎样的状况。
就在我们“三下乡”的期间,四川的余震仍然不断波及到略阳。这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显然,房子了的裂缝告诉我这是一栋货真价实的危楼。像这样的楼房,别说在地震时期。就是在平时居住在里面也是很危险的。
像一单元的吴女士的回答一样。这栋楼里的居民,之所以冒险在危楼里居住。是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时至7月,中午室外温度高达30多度。搭建在道路旁边的帐篷内,最高温度竟达40多度。
现在关于地震的采访报道终于有了眉目。政府可否采取措施解决帐篷内闷热问题?可否采取措施隔离危楼?像这样住危楼的情况在略阳是不是很普遍?明天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采访。
略阳的危楼(第二次采访)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略阳县受灾最严重的小学,高台小学。在这次地震中,高台小学的教学楼被震的遥遥欲坠。他们被迫在临时帐篷里上课。
尽管高台小学采取了一些上课的机动措施(例如调整作息时间),根据现场观察,我仍觉得在闷热的帐篷里上课实在是煎熬。不过据我们调查,这也实属无奈之举。学校的新教学楼要一到两年才能建成。这就意味着高台小学要在活动板房里上一到两年的课。活动板房倒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闷热问题,但是就算搭建活动板房也需要一段时间。在活动板房搭建完毕以前,高台小学还要被迫在闷热的帐篷里上课。好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下学期开学高台小学学生就可以住进新的活动板房。
对了,帐篷闷热的问题可以用搭建活动板房来解决。现在梳理一下面临的问题。首先略阳有住宿问题的现象并不是很普遍。高台小学是一个,不过马上就可以解决。像南街居委会这样在帐篷里办公的政府部门数量已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较短。楼房成危楼的居民回家住危险,住帐篷热。是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群体。假如给他们提供活动板房,问题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我带着活动板房的问题走访了略阳县的民政部门。也许是地震刚过,我们志愿者的身份。竟然轻而易举的采访到了略阳县的民政局封副局长。然而由于我带来的问题比较尖锐,这次采访并不顺利。
我首先提问了略阳县赈灾物资活动板房的情况。他坦诚的说,县里的赈灾物资一部分是自给,一部分来自捐赠。由于略阳本身能力有限,而且捐赠的渠道比较混乱。略阳的活动板房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几乎全用在了像高台小学这样的教育单位上。
封局长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合情合理。活动板房短缺的状况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那么住帐篷热与住家里危险的矛盾就更加激化。二者只能择其一。然而事实上,从中也不难做出选择。住帐篷只是热的问题。而危楼随时都会垮塌,则危及到生命。尽管帐篷闷热难耐,裂缝交错的危楼也一刻也不能再住下去了。情况十分紧急。然而关于这一问题,封局长的回答令人失望。
封局长透露,略阳有些在地震中受损的楼房,已经被建筑部门鉴定为危楼。而国家有明文规定危楼是严禁住人的。就在我们调查走访过的危楼不仅住着人,而且没有基本的危楼标识和隔离措施。假如活动板房紧缺是客观所致,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他们工作中的失职。我问他是否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让群众远离危楼。这位民政局副局长不断的回避话题,推卸责任。
采访到这里,我基本上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也有了写这篇报道的大致轮廓。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新闻工作讲究理性建、建设性。在这篇报道里我不仅要客观全面反应出矛盾的关键所在。还要发出呼吁,让社会继续关注灾区最新出现的活动板房问题。以及给略阳县政府提出建议,对住在危楼里的居民采取强制措施。
采访心得
这次采访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剥洋葱。层层开来,形势一点点变得明朗。直至真相大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求索精神和实证主义精神。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要求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全面。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调查,去访问,去证实。
与此同时,这次采访还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随机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将会碰到怎样的事情,遇见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新闻工作的魅力所在。
关于略阳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2831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XX年)。略阳县城四面环山,地形与汶川十分相似。
汶川大地震波及略阳县全境,全县因灾死亡10人,受伤130人;县城房屋受损率达到95%以上,全县29所学校校舍受损,涉及学生5000余人。略钢、略电、铁路及全县所有工矿企业被迫停产,宝成铁路略阳段瘫痪,县城凤凰山出现两条各长8米、宽0.1米、深1.5米裂缝,直接威胁县城1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xx、xx分别到略阳县视察灾情。
发现问题(第一次采访)
第一次出行采访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来之前,虽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近距离的感受。对略阳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它是陕西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一切直观形象只是根据新闻报道在脑海中的想象。灾区还有那些状况需要关注,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要采访那些人,问些什么样的问题……都还不明确。
我们于5月17日到达略阳县城时,距离是“5·12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从街道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看,略阳县城的生产生活似乎业已恢复了正常。如果不是道路旁边密密麻麻的救灾帐篷,看不出有什么地震灾后的痕迹。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大都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除了对地震的恐慌。
我们调查发现,路边的帐篷大都空置。随后我们走访了设在路边帐篷里的北街居委会临时办公点。值班的居委会张主任解释到,时间过去两个月了地震的威胁慢慢减少,而且现在正值盛夏酷暑,帐篷里酷热难耐。绝大部分居民都回到了各自的住房居住。
直到现在,我仍未找到报道的切入点。随后向张主任询问的几个问题无非是:地震当天的反应,救灾物资的发放情况,xx、xx视察时的情景……得到的回答并无多少新意。
随后的采访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我们离开北街居委会的帐篷,又随机钻进了南街居委会临时办公点的帐篷。天哪!这竟然是xx到略阳视察时进过的帐篷。而旁边的路口,是xx总理汽车停靠的地方。
我的调查采访也在这里打开了局面。居委会的王大妈告诉我,在这次地震当中光略阳南街就出现了十几栋危楼,并随手一指说,看见没,前面那栋就是。
我产生了疑虑。这是一栋普通六层单元房民居。虽然房子有一些破旧,但是表层并没有受损的迹象。而且一楼临街门面房的店铺照常营业。周围也没有任何“危楼”标识和隔离设施。难道这是一栋在地震中受损的危楼?
带着疑问,我登上了这栋楼。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了比帐篷强烈的多的地震氛围——裂缝。楼梯上,墙壁上清晰的开裂着大口子。墙上裂开的涂料灰膏剥剥落落。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危楼不仅一楼的店铺依然营业,而且楼上还住着人。
我们又是随机敲开了一家住户。一单元二楼的吴女士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吴女士带我们观看了她房屋内的受损情况。我发现屋内的开裂情况要比外面的走廊严重的多。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散落了大大小小的口子。最长的裂缝足足有一臂之长。
我们又走访了好几户这栋楼的居民。房子的受损情况大致相同。这时,我们的调查采访又有了一个小插曲。随机敲开的一家住户是一个书法家。这位70多岁的书法家家里挂满了字画,奖章。而且我发现,他家房子里的裂缝都用宣纸精心包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老爷爷一进门就给我讲书法,只字不提地震灾情。临行还给我题字相赠。随便一敲,就敲出一个书法家。这就是新闻工作的乐趣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怎样的状况。
就在我们“三下乡”的期间,四川的余震仍然不断波及到略阳。这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显然,房子了的裂缝告诉我这是一栋货真价实的危楼。像这样的楼房,别说在地震时期。就是在平时居住在里面也是很危险的。
像一单元的吴女士的回答一样。这栋楼里的居民,之所以冒险在危楼里居住。是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时至7月,中午室外温度高达30多度。搭建在道路旁边的帐篷内,最高温度竟达40多度。
现在关于地震的采访报道终于有了眉目。政府可否采取措施解决帐篷内闷热问题?可否采取措施隔离危楼?像这样住危楼的情况在略阳是不是很普遍?明天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采访。
略阳的危楼(第二次采访)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略阳县受灾最严重的小学,高台小学。在这次地震中,高台小学的教学楼被震的遥遥欲坠。他们被迫在临时帐篷里上课。
尽管高台小学采取了一些上课的机动措施(例如调整作息时间),根据现场观察,我仍觉得在闷热的帐篷里上课实在是煎熬。不过据我们调查,这也实属无奈之举。学校的新教学楼要一到两年才能建成。这就意味着高台小学要在活动板房里上一到两年的课。活动板房倒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闷热问题,但是就算搭建活动板房也需要一段时间。在活动板房搭建完毕以前,高台小学还要被迫在闷热的帐篷里上课。好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下学期开学高台小学学生就可以住进新的活动板房。
对了,帐篷闷热的问题可以用搭建活动板房来解决。现在梳理一下面临的问题。首先略阳有住宿问题的现象并不是很普遍。高台小学是一个,不过马上就可以解决。像南街居委会这样在帐篷里办公的政府部门数量已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较短。楼房成危楼的居民回家住危险,住帐篷热。是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群体。假如给他们提供活动板房,问题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我带着活动板房的问题走访了略阳县的民政部门。也许是地震刚过,我们志愿者的身份。竟然轻而易举的采访到了略阳县的民政局封副局长。然而由于我带来的问题比较尖锐,这次采访并不顺利。
我首先提问了略阳县赈灾物资活动板房的情况。他坦诚的说,县里的赈灾物资一部分是自给,一部分来自捐赠。由于略阳本身能力有限,而且捐赠的渠道比较混乱。略阳的活动板房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几乎全用在了像高台小学这样的教育单位上。
封局长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合情合理。活动板房短缺的状况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那么住帐篷热与住家里危险的矛盾就更加激化。二者只能择其一。然而事实上,从中也不难做出选择。住帐篷只是热的问题。而危楼随时都会垮塌,则危及到生命。尽管帐篷闷热难耐,裂缝交错的危楼也一刻也不能再住下去了。情况十分紧急。然而关于这一问题,封局长的回答令人失望。
封局长透露,略阳有些在地震中受损的楼房,已经被建筑部门鉴定为危楼。而国家有明文规定危楼是严禁住人的。就在我们调查走访过的危楼不仅住着人,而且没有基本的危楼标识和隔离措施。假如活动板房紧缺是客观所致,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他们工作中的失职。我问他是否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让群众远离危楼。这位民政局副局长不断的回避话题,推卸责任。
采访到这里,我基本上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也有了写这篇报道的大致轮廓。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新闻工作讲究理性建、建设性。在这篇报道里我不仅要客观全面反应出矛盾的关键所在。还要发出呼吁,让社会继续关注灾区最新出现的活动板房问题。以及给略阳县政府提出建议,对住在危楼里的居民采取强制措施。
采访心得
这次采访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剥洋葱。层层开来,形势一点点变得明朗。直至真相大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求索精神和实证主义精神。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要求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全面。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调查,去访问,去证实。
与此同时,这次采访还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随机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将会碰到怎样的事情,遇见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新闻工作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