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材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7:19阅读:
字号:小|大
市司法局立足“争当特区司法行政建设排头兵”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以思想大解放推进新发展,以作风大转变实现新作为,以全局大动员开创新局面,在全国最大特区塑造了新形象,赢得了新地位,取得了新成绩。近年来,市局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市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市法律援助中心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单位”。局长等3人分别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第三届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有6个单位受到全国性先进表彰9次;受到省级表彰的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35人;中央、省、市等多家新闻媒体网络专题报道190多次。得到了司法部、省、市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破解一道难题,激活司法行政管理机制
(一)创新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为改变过去那种行政职务低一等,管人管事相脱节,司法行政工作推进难的被动局面,该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编制管理部门支持,推行司法所副科级建制、由区司法局直接管理的新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司法所人员编制构成,全部配齐了全市41个镇(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全市建立了任免司法所长必须征询区司法局意见、任免区司法局长必须征询市司法局意见的领导干部任免新机制;在全市将在编在岗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全部由行文秘杂烩网业服换着警服,激发了司法行政系统内在活力,为司法行政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使司法行政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
(二)构建“两所一院一中心”调解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整合基层行政资源,在各镇(街道)成立了由镇街道党委(工委)副书记任主任,镇街道综治维稳办主任、司法所所长、国土所所长、公安派出所1名副所长任副主任,并配备4名工作人员和1名国土所的工作人员组成的镇(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联合,分别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轻伤害刑事案件和情节较轻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在办理可适用刑事和解案件引入人民调解”新机制,形成了“两所一院一中心”联动调解新格局。
(三)创立了排查调处无缝体系和快速调处机制。为在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构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无缝”体系,在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征地拆迁、重点建设项目等矛盾多发地域,联防队员、出租车司机、店铺等敏感行业,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队伍中,广泛培养发展调解信息员,建立纵网、横网、群网、流动网“四张搜集矛盾纠纷信息网”,使调解信息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角落。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了第一时间掌握不稳定信息、第一时间开展法制宣传、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服务、第一时间教育转化违法犯罪人员的“五个第一时间”联动调处机制,为快速调处矛盾纠纷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筑牢一道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防控与调处结合,有力钝化社会矛盾纠纷。为减少多发性轻伤害类案件的社会危害度,专门组织全市司法所、派出所“两所”联席座谈会,研讨有效调处方法,巩固“两所”联动调解机制,成功调解委托案件35宗,成功率96%,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经验被全省推广。以各镇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平台,按照“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就出现在哪里”的原则,分别以“我为和谐做贡献”、“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纠纷迎大典”为主题,开展农村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治理大调处专项活动等,采取提前介入、积极防控、有效调处等方式,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将法制宣传、法律援助融入人民调解中,强化预防、化解、教育“三大功能”,最大限度钝化社会矛盾。自2011年来,开展排查1204次,排查出矛盾纠纷6260宗,成功调处6134宗,成功率97%;防止群体性事件90多起,涉及6300多人次;防止民转刑等伤害类案件10宗,涉及11人。
(二)帮教与帮扶结合,有效控制重新违法犯罪率。深化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成果,加强基层监外执行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检查监督,完善分类矫正、个案矫正、心理矫正、劳动矫正措施,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考核,建立了白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基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严格执行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实施帮教安置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和落实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五个及时”工作机制,通过及时指派帮教人员、实施群帮群教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重新犯罪率。自2011年来,累计接收监外服刑人员707名,解除矫正顺利回归社会264名。共衔接刑释解教人员1537人,落实帮教1482人,帮教率96%,安置919人,安置率60%。成功举行了中国与芬兰共和国监狱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与会者的赞誉。
(三)感化与矫治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挽救质量。积极实施劳教工作改革,完成了由劳教、戒毒劳教模式向劳教、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转变,由简单粗放式管理向管理教育校园化、规范化的转变。以“七个提高”为管理目标,创造性推进“三种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学员分级处遇、计分考核、就医减期、社会考验等制度措施,实施“三大现场”管理和防控。注重因人施教与分类矫治、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治、课堂教育与习艺矫治、言传与身教并举等教育方法,创办了教育季刊小报,开办了心理咨询室,与省师范诚信教育科学院协同建立了“心理矫治实习培训基地”,全面系统开展教育矫治。在全省劳教系统率先组建了准军事化应急机动小分队,创造了新入所学员执行一个月军训的新举措。在全省劳教系统率先实施所文化建设、“五三”式督察,不断提高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所文化建设、效能建设、警务督察、管理教育工作经验在全省监狱劳教系统推广。场所连续六年实现“四无”目标。
三、拓宽一个阵地,夯实优良法治基础
(一)创新法制宣传载体。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矛盾纠纷调解之中。在农村土地确权、承包流转、征地拆迁补偿等突出问题中,选择典型的矛盾纠纷个案,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现场示范调解,引导农民依法进行维权。把法制宣传融入到司法实践活动中。整合司法资源,选择民事、行政案件,特别是涉农典型案件,深入农村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活动,通过就地开庭、就地诉讼、以案释法的形式,让群众自愿接受法律熏陶和法制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村民文化娱乐中。发挥法制文艺在农村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组织电影普法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巡映,精心编排法制文艺节目深入乡村进行巡演,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普法教育。在全市村村社社建立了法制宣传栏,在四个区的人员密集场所建立了4条“百米法制宣传教育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知识;配备了一辆多功能流动法制宣传车,灵活机动地深入城乡开展流动宣传,深受群众喜爱。
(二)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法律六进”活动中,在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建立法制宣传点26个,在全市41个司法所聘任专职或兼职法制宣传员82名,在全市农村聘请法律顾问90名。为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247名,配备率85%,中学生法制宣传员2919名;全市举办了领导干部法制讲座9期,2600多人次;组织普法考试22场次。向学校赠送法律书籍1.5万册、光盘510套;法律法规知识竞赛13场次;制作各类版画、标语等1.6万多条;对200多名农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法制培训;开展送法下乡160多次;流动法制宣传车巡回宣传210多场次;编发法制宣传单24万多份,法律法规资料11万多份,法律书籍5万册;开展普法宣传咨询320次,现身说法、以案说法57场次,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36期,9000多人次;法制图片巡展92场次,模拟法庭7场次,法制文艺演出14场次;开展警示教育活动120多场次;举办轻微违法人员学习班84场次,参训人370多人次。广泛提升了全民的法律素质。
(三)创办特色法制教育。为加强对问题少年的教育挽救,今年创建了全省首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面对缺警力、缺经费、缺教员、缺经验等困难,先后接受87名问题少年开展教育矫治,通过用爱心进行感化、用规范进行管理、用心灵进行对话、“心里破冰”拓展训练等形式,帮助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解除心理顽疾,矫正不良恶习,走出人生误区,教育矫治工作卓有成效。中心成立三个多月来,共建立了5项工作机制,35个规章制度;教官为学员缝补衣服20多件;开展谈心教育180多人次,与家长面对面教育80多人次;接收省市领导、市司法局和市公安局干警捐款73556元、书籍7000多册,接受社会捐赠物资6类XX多件、励志作品20多幅;60多名爱心志愿者、8家爱心企业单位走进了中心开展帮教活动;6名学员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案件15宗。社会反响强烈,不少家长纷纷要求把问题孩子送来中心接受教育。中央、省、市等10多家新闻媒体网站专题采访报道50多次。教育矫治经验被省综治办向全省转发,并推荐上报中央综治委。
四、管好一支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在加强法律服务管理上求规范。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坚持每年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通过听汇报、看材料、查档案、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从队伍建设、内部十项制度管理、综合实力、日常工作、回馈社会等五方面,对市直管律师事务所分别进行量化考核评比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完善了律师、公证、基层法律事务所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不断规范行业秩序和执业行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恪守执业道德,自觉履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
(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求作为。组织力量深入玉沙村改造、海甸溪北岸拆迁、新埠岛建设、“791”工地等政府重点建设工地和拆迁户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处纠纷活动,全力保障政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开展了法律服务上门、普法教育进农家、法律援助农村行、农村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农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轮训法律服务五项活动,组织律师、基层法律事务所与各村委会签定法律服务结对帮扶协议,积极介入农村依法治理、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帮助解决涉法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组织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值班,依法开展咨询和疏导,帮助党委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资深律师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并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5篇,为党委政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三)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求实效。加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诚信体系建设,在局司法行政网站中开设了投诉意见栏,公开了身份资历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他们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进行办案,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组织法律服务者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扩大积极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不断提高社会群众的满意度。2011年来,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419家,代理案件3162件,代写法律文书1268件;办理公证9854件,未发生假证、错证现象。2011年10月,法国公证人公司参观市椰城公证处,给予了很高评价。
五、打造一个平台,贴近民本民生提供法律援助
(一)扩大援助范围,让法律援助更加惠民。将受援经济困难标准由XX年的城镇(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520元以下(城镇低保的2倍),放宽至2011年城镇(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630元以下(市最低工资标准),最大限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符合条件的民事纠纷,在未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而又未经过调解会调解、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作为非诉讼援助案件处理;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市民享受同等法律援助待遇,让更多的困难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法律援助实惠和法律保护。
(二)延伸援助触角,让法律援助更加便民。坚持便民、及时、快捷、高效的原则,保证市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服务专线正常有序值班,及时给困难群众提供援助指导和咨询。加大与工、青、妇、残、老等弱势群体相对密集部门的联动援助力度,建立和发挥法律援助流动岗作用,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法援律师深入农村、建筑工地、企业、残联等困难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动上门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在全市共建立了5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40个涉侨法律援助联络站,在全市村(居)委会选聘法律援助信息员387名,在社会上招募了200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基本形成以市、区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础,社团法律援助组织为辅助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使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既降低了援助成本,又方便了人民群众。
(三)瞄准敏感案源,让法律援助为社会减压。在全省率先与维稳、信访、劳动监察、人民调解、公安、检察院、法院、新闻媒体等8个相对热点焦点问题较多的部门建立了“八个对接”联动援助机制,积极从群体性上访事件、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受黑恶势力侵害、受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媒体曝光率高的事件中积极挖掘案源,按照“哪里有不公平,法律援助就出现在哪里”原则,在第一时间启动法律援助程序,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爆发风险度,稳住社会民心。2011年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636件,获得法律援助8067人,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和争取经济补偿1200多万元。法援工作事迹先后被中央诚信台专题报道2次,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10多次。
六、夯实一线基础,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效能
(一)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确保基层基础牢。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全市37个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完成率88%,另5个计划年底完成。为各司法所配置了摩托车、诚信、诚信、传真机、数码相机等一批必备办公设施,部分镇司法所还配备了微型面包车,进一步改善了司法所的工作办公条件和环境。加强司法所内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定期对档案台账进行检查监督,档案台账更加规范有序。广泛开展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评比、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评选等活动,有19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今年又向省厅推荐申报了10个司法所。
(二)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确保队伍过得硬。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执行能力;创造法治环境,保障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执行制度推进年活动,通过开展学习调研,组织自查剖析,狠抓问题整改,有力加强了理论武装,强化了科学发展理念,提高了执行能力。通过举办队列集中训练、礼仪知识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队伍整体的岗位基本技能和专业业务知识明显增强。建立完善了单位每季、个人每月定期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了奖励激励机制,实行政务、警务、效能联合督察,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能,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和队伍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加强组织的正规化建设,确保班子堡垒强。认真贯彻党组织建设“四个规范性文件”精神,扎实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坚持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加强思想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进性意识;推行和落实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组织全局副科级以上干部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图片展,观看警示教育录像;广泛推行政务公开,充分实行民主监督,推动各级领导班子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科学持续发展。
一、破解一道难题,激活司法行政管理机制
(一)创新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为改变过去那种行政职务低一等,管人管事相脱节,司法行政工作推进难的被动局面,该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编制管理部门支持,推行司法所副科级建制、由区司法局直接管理的新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司法所人员编制构成,全部配齐了全市41个镇(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全市建立了任免司法所长必须征询区司法局意见、任免区司法局长必须征询市司法局意见的领导干部任免新机制;在全市将在编在岗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全部由行文秘杂烩网业服换着警服,激发了司法行政系统内在活力,为司法行政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使司法行政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
(二)构建“两所一院一中心”调解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整合基层行政资源,在各镇(街道)成立了由镇街道党委(工委)副书记任主任,镇街道综治维稳办主任、司法所所长、国土所所长、公安派出所1名副所长任副主任,并配备4名工作人员和1名国土所的工作人员组成的镇(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联合,分别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轻伤害刑事案件和情节较轻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在办理可适用刑事和解案件引入人民调解”新机制,形成了“两所一院一中心”联动调解新格局。
(三)创立了排查调处无缝体系和快速调处机制。为在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构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无缝”体系,在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征地拆迁、重点建设项目等矛盾多发地域,联防队员、出租车司机、店铺等敏感行业,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队伍中,广泛培养发展调解信息员,建立纵网、横网、群网、流动网“四张搜集矛盾纠纷信息网”,使调解信息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角落。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了第一时间掌握不稳定信息、第一时间开展法制宣传、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服务、第一时间教育转化违法犯罪人员的“五个第一时间”联动调处机制,为快速调处矛盾纠纷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筑牢一道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防控与调处结合,有力钝化社会矛盾纠纷。为减少多发性轻伤害类案件的社会危害度,专门组织全市司法所、派出所“两所”联席座谈会,研讨有效调处方法,巩固“两所”联动调解机制,成功调解委托案件35宗,成功率96%,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经验被全省推广。以各镇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平台,按照“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就出现在哪里”的原则,分别以“我为和谐做贡献”、“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纠纷迎大典”为主题,开展农村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治理大调处专项活动等,采取提前介入、积极防控、有效调处等方式,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将法制宣传、法律援助融入人民调解中,强化预防、化解、教育“三大功能”,最大限度钝化社会矛盾。自2011年来,开展排查1204次,排查出矛盾纠纷6260宗,成功调处6134宗,成功率97%;防止群体性事件90多起,涉及6300多人次;防止民转刑等伤害类案件10宗,涉及11人。
(二)帮教与帮扶结合,有效控制重新违法犯罪率。深化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成果,加强基层监外执行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检查监督,完善分类矫正、个案矫正、心理矫正、劳动矫正措施,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考核,建立了白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基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严格执行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实施帮教安置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和落实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五个及时”工作机制,通过及时指派帮教人员、实施群帮群教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重新犯罪率。自2011年来,累计接收监外服刑人员707名,解除矫正顺利回归社会264名。共衔接刑释解教人员1537人,落实帮教1482人,帮教率96%,安置919人,安置率60%。成功举行了中国与芬兰共和国监狱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与会者的赞誉。
(三)感化与矫治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挽救质量。积极实施劳教工作改革,完成了由劳教、戒毒劳教模式向劳教、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转变,由简单粗放式管理向管理教育校园化、规范化的转变。以“七个提高”为管理目标,创造性推进“三种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学员分级处遇、计分考核、就医减期、社会考验等制度措施,实施“三大现场”管理和防控。注重因人施教与分类矫治、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治、课堂教育与习艺矫治、言传与身教并举等教育方法,创办了教育季刊小报,开办了心理咨询室,与省师范诚信教育科学院协同建立了“心理矫治实习培训基地”,全面系统开展教育矫治。在全省劳教系统率先组建了准军事化应急机动小分队,创造了新入所学员执行一个月军训的新举措。在全省劳教系统率先实施所文化建设、“五三”式督察,不断提高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所文化建设、效能建设、警务督察、管理教育工作经验在全省监狱劳教系统推广。场所连续六年实现“四无”目标。
三、拓宽一个阵地,夯实优良法治基础
(一)创新法制宣传载体。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矛盾纠纷调解之中。在农村土地确权、承包流转、征地拆迁补偿等突出问题中,选择典型的矛盾纠纷个案,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现场示范调解,引导农民依法进行维权。把法制宣传融入到司法实践活动中。整合司法资源,选择民事、行政案件,特别是涉农典型案件,深入农村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活动,通过就地开庭、就地诉讼、以案释法的形式,让群众自愿接受法律熏陶和法制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村民文化娱乐中。发挥法制文艺在农村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组织电影普法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巡映,精心编排法制文艺节目深入乡村进行巡演,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普法教育。在全市村村社社建立了法制宣传栏,在四个区的人员密集场所建立了4条“百米法制宣传教育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知识;配备了一辆多功能流动法制宣传车,灵活机动地深入城乡开展流动宣传,深受群众喜爱。
(二)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法律六进”活动中,在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建立法制宣传点26个,在全市41个司法所聘任专职或兼职法制宣传员82名,在全市农村聘请法律顾问90名。为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247名,配备率85%,中学生法制宣传员2919名;全市举办了领导干部法制讲座9期,2600多人次;组织普法考试22场次。向学校赠送法律书籍1.5万册、光盘510套;法律法规知识竞赛13场次;制作各类版画、标语等1.6万多条;对200多名农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法制培训;开展送法下乡160多次;流动法制宣传车巡回宣传210多场次;编发法制宣传单24万多份,法律法规资料11万多份,法律书籍5万册;开展普法宣传咨询320次,现身说法、以案说法57场次,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36期,9000多人次;法制图片巡展92场次,模拟法庭7场次,法制文艺演出14场次;开展警示教育活动120多场次;举办轻微违法人员学习班84场次,参训人370多人次。广泛提升了全民的法律素质。
(三)创办特色法制教育。为加强对问题少年的教育挽救,今年创建了全省首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面对缺警力、缺经费、缺教员、缺经验等困难,先后接受87名问题少年开展教育矫治,通过用爱心进行感化、用规范进行管理、用心灵进行对话、“心里破冰”拓展训练等形式,帮助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解除心理顽疾,矫正不良恶习,走出人生误区,教育矫治工作卓有成效。中心成立三个多月来,共建立了5项工作机制,35个规章制度;教官为学员缝补衣服20多件;开展谈心教育180多人次,与家长面对面教育80多人次;接收省市领导、市司法局和市公安局干警捐款73556元、书籍7000多册,接受社会捐赠物资6类XX多件、励志作品20多幅;60多名爱心志愿者、8家爱心企业单位走进了中心开展帮教活动;6名学员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案件15宗。社会反响强烈,不少家长纷纷要求把问题孩子送来中心接受教育。中央、省、市等10多家新闻媒体网站专题采访报道50多次。教育矫治经验被省综治办向全省转发,并推荐上报中央综治委。
四、管好一支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在加强法律服务管理上求规范。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坚持每年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通过听汇报、看材料、查档案、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从队伍建设、内部十项制度管理、综合实力、日常工作、回馈社会等五方面,对市直管律师事务所分别进行量化考核评比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完善了律师、公证、基层法律事务所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不断规范行业秩序和执业行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恪守执业道德,自觉履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
(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求作为。组织力量深入玉沙村改造、海甸溪北岸拆迁、新埠岛建设、“791”工地等政府重点建设工地和拆迁户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处纠纷活动,全力保障政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开展了法律服务上门、普法教育进农家、法律援助农村行、农村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农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轮训法律服务五项活动,组织律师、基层法律事务所与各村委会签定法律服务结对帮扶协议,积极介入农村依法治理、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帮助解决涉法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组织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值班,依法开展咨询和疏导,帮助党委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资深律师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法律顾问,并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5篇,为党委政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三)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求实效。加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诚信体系建设,在局司法行政网站中开设了投诉意见栏,公开了身份资历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他们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进行办案,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组织法律服务者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扩大积极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不断提高社会群众的满意度。2011年来,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419家,代理案件3162件,代写法律文书1268件;办理公证9854件,未发生假证、错证现象。2011年10月,法国公证人公司参观市椰城公证处,给予了很高评价。
五、打造一个平台,贴近民本民生提供法律援助
(一)扩大援助范围,让法律援助更加惠民。将受援经济困难标准由XX年的城镇(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520元以下(城镇低保的2倍),放宽至2011年城镇(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630元以下(市最低工资标准),最大限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符合条件的民事纠纷,在未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而又未经过调解会调解、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作为非诉讼援助案件处理;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市民享受同等法律援助待遇,让更多的困难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法律援助实惠和法律保护。
(二)延伸援助触角,让法律援助更加便民。坚持便民、及时、快捷、高效的原则,保证市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服务专线正常有序值班,及时给困难群众提供援助指导和咨询。加大与工、青、妇、残、老等弱势群体相对密集部门的联动援助力度,建立和发挥法律援助流动岗作用,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法援律师深入农村、建筑工地、企业、残联等困难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动上门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在全市共建立了5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40个涉侨法律援助联络站,在全市村(居)委会选聘法律援助信息员387名,在社会上招募了200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基本形成以市、区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础,社团法律援助组织为辅助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使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既降低了援助成本,又方便了人民群众。
(三)瞄准敏感案源,让法律援助为社会减压。在全省率先与维稳、信访、劳动监察、人民调解、公安、检察院、法院、新闻媒体等8个相对热点焦点问题较多的部门建立了“八个对接”联动援助机制,积极从群体性上访事件、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受黑恶势力侵害、受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媒体曝光率高的事件中积极挖掘案源,按照“哪里有不公平,法律援助就出现在哪里”原则,在第一时间启动法律援助程序,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爆发风险度,稳住社会民心。2011年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636件,获得法律援助8067人,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和争取经济补偿1200多万元。法援工作事迹先后被中央诚信台专题报道2次,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10多次。
六、夯实一线基础,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效能
(一)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确保基层基础牢。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全市37个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完成率88%,另5个计划年底完成。为各司法所配置了摩托车、诚信、诚信、传真机、数码相机等一批必备办公设施,部分镇司法所还配备了微型面包车,进一步改善了司法所的工作办公条件和环境。加强司法所内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定期对档案台账进行检查监督,档案台账更加规范有序。广泛开展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评比、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评选等活动,有19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今年又向省厅推荐申报了10个司法所。
(二)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确保队伍过得硬。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执行能力;创造法治环境,保障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执行制度推进年活动,通过开展学习调研,组织自查剖析,狠抓问题整改,有力加强了理论武装,强化了科学发展理念,提高了执行能力。通过举办队列集中训练、礼仪知识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队伍整体的岗位基本技能和专业业务知识明显增强。建立完善了单位每季、个人每月定期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了奖励激励机制,实行政务、警务、效能联合督察,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能,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和队伍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加强组织的正规化建设,确保班子堡垒强。认真贯彻党组织建设“四个规范性文件”精神,扎实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坚持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加强思想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进性意识;推行和落实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组织全局副科级以上干部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图片展,观看警示教育录像;广泛推行政务公开,充分实行民主监督,推动各级领导班子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科学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