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开发工程师个人事迹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7:25阅读:
字号:小|大
刘松,现年46岁,1984年从大庆石油学院油田开发专业毕业,随后进入中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工作。24年来,他长期奋战在研究一线,先后从事油田开发生产形势分析、技术政策研究、odp(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油气田调整研究和油气田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油藏室主任、开发部经理、总经理助理,现任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开发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年的管理经验使刘松成为推动渤海实现新产量目标的干将。
一、运筹帷幄:为新目标制订规划
XX年2月,一个令渤海石油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从总公司领导干部会上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到2011年,渤海油田要实现油当量2500万~3000万方”。
消息传出,渤海石油人在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担心。在为这个宏伟目标感到振奋和自豪的同时,大家也感受到责任和压力。
这意味着要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产量从1000万立方米到3000万立方米的跨越,如果把老油田的递减率计算在内,就相当于要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再建两到三个当时的渤海油田。而此前,渤海油田用了整整40年才实现“1000万方”的目标。
不到6年的时间,要完成过去40年工作量的总和。这一奋斗目标考验着渤海油田的每一个人,更考验着刚刚上任负责油田规划和开发的刘松。
当时的渤海油田问题很多。在资源方面,相对于其他油田,渤海油田普遍存在着储量品质低、优质油田较少的问题;在装备方面,钻井船、物探船、三用工作船严重不足;在队伍方面,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水平亟待提高……管理薄弱、资源匮乏、时间紧张、老油田减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现目标的拦路虎。
为了实现新目标,天津分公司成立了规划小组,由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开发部作为牵头部门,刘松正是开发部的负责人。
在XX年以前,天津分公司还只有勘探开发部,没有独立的开发部。“在渤海研究院担任开发总师时,刘松就认为渤海即将迎来开发建设的大时代,他有意识地培养开发队伍,为两年后开发部的筹建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实现新目标的牵头部门自然落在了开发部。”“在XX年规划2011年的事情,这要看得远才行。”天津分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耿婕说。刘松是制订新目标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同事们看来,刘松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有厚实的技术背景且思维缜密,更能超出通常意义上技术专家的专和精,考虑问题更加细致和全面。“通过预想步骤达成愿景需要有很好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大局意识,并且对渤海油田的现状要非常熟悉。”天津分公司开发部经理高东升说。
在刘松领导的开发部的牵头下,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钻井、工程、生产几路人员共同参与,将新目标规划分为勘探在评价部分、开发在建设部分、在生产部分和蓬莱19-3四个部分。随着锦州25-1南油气田、秦皇岛33-1油田、曹妃甸11-3/5油田、金县1-1油田、渤中19-4油田、渤中29-4、渤中28-2南等油气田相继发现,天津分公司初步制订了更新目标的产量规划。“这个规划不仅为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渤海油田全体员工看到了行动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宏伟的目标是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实现的。”
二、优化管理:加快油田开发速度
渤海油田要在2011年实现既定目标,就要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前40年工作量的总和,其时间之紧、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仅仅是勘探工作就至少要发现5亿立方米的储量,并且要在2011年全部完成评价和odp编制。
令人欣喜的是,从XX年到XX年,渤海油田在勘探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发现商业性油气田23个,其中的14个为大中型油气田,获得三级地质储量近10亿立方米,天然气300亿立方米。
但是,要想将这些油田在2011年全部投产就必须在XX年底之前完成评价和总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工作,时间异常紧迫。
过去,在前期的项目研究阶段,从打评价井到制订开发方案通常需要两年时间。为了加快进度,刘松按照天津分公司提出的“构建集约管理,全面提升工作质量”的模式,要求各个生产环节、各专业技术人员淡化界面、加强介入。在资料录取、油田评价、可行性研究分析、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等重要环节上,开发人员提前介入、平行开展、交叉进行,实现储量申报与开发方案的同步进行;勘探人员向后延伸,协助完成评价。这样就打破了以前“等储量报告批下来再做开发方案”的束缚,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评价井没打完,开发方案就要跟进,各个界面结合得更加紧密,时间大大压缩,有些油田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就完成开发方案。”田立新说。
在odp的实施过程中,刘松要求项目组和钻完井工作人员加强配合,碰到问题立即沟通,迅速做出反应。“不像以前,经常是碰到问题再送回去研究,现场工作人员就在那儿干等着。”
通过提前介入,各路人员同时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由于前期介入,开发方案做得更加精细和准确,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实现了勘探评价与odp研究的一体化管理,为各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集约化管理的模式下,渤中28-2南油田创造了渤海油田开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评价、当年完成储量上报,这在过去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针对渤海地区在生产油田周边的中小型含油气构造较多的现状,刘松提出了“深化油藏研究、简化工程设施、优化生产模式、加速滚动开发”的大思路,对中小型油田采取“短、平、快”的建设方式和区域开发的新模式,由开发部牵头,研究院承担油藏研究、储量评价和方案设计,总地质师和总开发师共同负责,天津分公司组织专家组审查并直接上报有限公司,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从XX年到2011年,渤海地区共完成28个油气田的开发方案编制工作,特别是在XX年,一举完成了13个odp项目。从XX年到XX年,渤海油田共完成建设油田18个,平台28座,开发井600余口,产能规模达800万立方米,为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技术:实现油田稳产、增产
作为油田生产链的最后一环,实现在生产油田的减缓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是实现“3000万方”的关键。
渤海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被业内人士喻为“一个盘子扔到地上,摔碎了还被踩上一脚”。“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把这些‘碎片’中的储量‘吃干榨净’,把‘天生’不好的油藏开采好,把‘天生’好的油藏开采得更好。”刘松幽默地说。
为了实现油田开发的高效、高产,刘松组织建立了适合渤海油田的随钻管理系统,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随钻的开发井都是高效井,实现油田开发的高效益。“对odp要进行重新研究、对不确定底层要有预案研究、随钻过程中各个专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这套体系的建立对渤海复杂油气田规避风险、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东升说。
为了提高在生产油田的产量、减缓油田递减,刘松组织油藏人员精细研究地质油藏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部署调整井井位,最大限度地把地下储量变成地上产量。“他发现综合调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像绥中36-1等油田的产量在此前已经开始递减,进行综合调整后,不仅保证稳产,产量还有所增加。”田立新说。XX年以来,在刘松的带领下,渤海油田共进行井位调整364井次,调整幅度达65%,减少了132口低效井。
通过油田的综合调整,歧口17-3、渤中28-1、埕北等油田焕发了青春活力,老油田成功复活,有的油田保持了稳产3年的记录。目前,海上最大的综合研究项目绥中36-1一期综合调整方案将新增调整井36口,预计累计产油量将增加953万立方米。2011年9月,调整井旅大4-2-a2井日产超过500立方米(配产只有50立方米),再次创造了渤海在生产油田增产提效的奇迹。“此外,他倡导实施的滚动评价开发策略也十分有效,仅旅大10-1、旅大4-2和旅大5-2三个油田的新发现石油地质储量就高达4055万立方米,年产油能力增加100万立方米。”高东升说。“扎实的技术功底、对石油工程专业的翔实了解和广阔的视野使刘松在考虑问题时常常能够一矢中的,提出的方案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田立新说。自XX年以来,通过各种优化调整并结合先进的钻完井技术,渤海油田日产量提高8212立方米,增加年产油量200多万立方米,仅渤中25-1南油田就增加可采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
近年来,在渤海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分公司逐渐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少井高产为主的开发方案,以优快钻完井、钻井压裂适度防砂为主的钻完井工艺,以随钻研究优化为主的方案实施和以油水井酸化增产增注为主的采油工艺等四大技术体系。正是这些技术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使渤海湾成为近年来储量和产量增长最快的中国海域。XX年,渤海油田实现产量1000万立方米,两年后,渤海油田实现产量1507万立方米,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000万立方米到1500万立方米的跨越。近两年,渤海油田的产量还在持续增长,距离新目标越来越近。现在,刘松又带领着渤海开发团队着手制订渤海油田2015至2020年的规划,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一、运筹帷幄:为新目标制订规划
XX年2月,一个令渤海石油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从总公司领导干部会上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到2011年,渤海油田要实现油当量2500万~3000万方”。
消息传出,渤海石油人在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担心。在为这个宏伟目标感到振奋和自豪的同时,大家也感受到责任和压力。
这意味着要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产量从1000万立方米到3000万立方米的跨越,如果把老油田的递减率计算在内,就相当于要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再建两到三个当时的渤海油田。而此前,渤海油田用了整整40年才实现“1000万方”的目标。
不到6年的时间,要完成过去40年工作量的总和。这一奋斗目标考验着渤海油田的每一个人,更考验着刚刚上任负责油田规划和开发的刘松。
当时的渤海油田问题很多。在资源方面,相对于其他油田,渤海油田普遍存在着储量品质低、优质油田较少的问题;在装备方面,钻井船、物探船、三用工作船严重不足;在队伍方面,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水平亟待提高……管理薄弱、资源匮乏、时间紧张、老油田减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现目标的拦路虎。
为了实现新目标,天津分公司成立了规划小组,由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开发部作为牵头部门,刘松正是开发部的负责人。
在XX年以前,天津分公司还只有勘探开发部,没有独立的开发部。“在渤海研究院担任开发总师时,刘松就认为渤海即将迎来开发建设的大时代,他有意识地培养开发队伍,为两年后开发部的筹建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实现新目标的牵头部门自然落在了开发部。”“在XX年规划2011年的事情,这要看得远才行。”天津分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耿婕说。刘松是制订新目标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同事们看来,刘松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有厚实的技术背景且思维缜密,更能超出通常意义上技术专家的专和精,考虑问题更加细致和全面。“通过预想步骤达成愿景需要有很好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大局意识,并且对渤海油田的现状要非常熟悉。”天津分公司开发部经理高东升说。
在刘松领导的开发部的牵头下,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钻井、工程、生产几路人员共同参与,将新目标规划分为勘探在评价部分、开发在建设部分、在生产部分和蓬莱19-3四个部分。随着锦州25-1南油气田、秦皇岛33-1油田、曹妃甸11-3/5油田、金县1-1油田、渤中19-4油田、渤中29-4、渤中28-2南等油气田相继发现,天津分公司初步制订了更新目标的产量规划。“这个规划不仅为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渤海油田全体员工看到了行动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宏伟的目标是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实现的。”
二、优化管理:加快油田开发速度
渤海油田要在2011年实现既定目标,就要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前40年工作量的总和,其时间之紧、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仅仅是勘探工作就至少要发现5亿立方米的储量,并且要在2011年全部完成评价和odp编制。
令人欣喜的是,从XX年到XX年,渤海油田在勘探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发现商业性油气田23个,其中的14个为大中型油气田,获得三级地质储量近10亿立方米,天然气300亿立方米。
但是,要想将这些油田在2011年全部投产就必须在XX年底之前完成评价和总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工作,时间异常紧迫。
过去,在前期的项目研究阶段,从打评价井到制订开发方案通常需要两年时间。为了加快进度,刘松按照天津分公司提出的“构建集约管理,全面提升工作质量”的模式,要求各个生产环节、各专业技术人员淡化界面、加强介入。在资料录取、油田评价、可行性研究分析、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等重要环节上,开发人员提前介入、平行开展、交叉进行,实现储量申报与开发方案的同步进行;勘探人员向后延伸,协助完成评价。这样就打破了以前“等储量报告批下来再做开发方案”的束缚,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评价井没打完,开发方案就要跟进,各个界面结合得更加紧密,时间大大压缩,有些油田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就完成开发方案。”田立新说。
在odp的实施过程中,刘松要求项目组和钻完井工作人员加强配合,碰到问题立即沟通,迅速做出反应。“不像以前,经常是碰到问题再送回去研究,现场工作人员就在那儿干等着。”
通过提前介入,各路人员同时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由于前期介入,开发方案做得更加精细和准确,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实现了勘探评价与odp研究的一体化管理,为各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集约化管理的模式下,渤中28-2南油田创造了渤海油田开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评价、当年完成储量上报,这在过去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针对渤海地区在生产油田周边的中小型含油气构造较多的现状,刘松提出了“深化油藏研究、简化工程设施、优化生产模式、加速滚动开发”的大思路,对中小型油田采取“短、平、快”的建设方式和区域开发的新模式,由开发部牵头,研究院承担油藏研究、储量评价和方案设计,总地质师和总开发师共同负责,天津分公司组织专家组审查并直接上报有限公司,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从XX年到2011年,渤海地区共完成28个油气田的开发方案编制工作,特别是在XX年,一举完成了13个odp项目。从XX年到XX年,渤海油田共完成建设油田18个,平台28座,开发井600余口,产能规模达800万立方米,为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技术:实现油田稳产、增产
作为油田生产链的最后一环,实现在生产油田的减缓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是实现“3000万方”的关键。
渤海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被业内人士喻为“一个盘子扔到地上,摔碎了还被踩上一脚”。“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把这些‘碎片’中的储量‘吃干榨净’,把‘天生’不好的油藏开采好,把‘天生’好的油藏开采得更好。”刘松幽默地说。
为了实现油田开发的高效、高产,刘松组织建立了适合渤海油田的随钻管理系统,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随钻的开发井都是高效井,实现油田开发的高效益。“对odp要进行重新研究、对不确定底层要有预案研究、随钻过程中各个专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这套体系的建立对渤海复杂油气田规避风险、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东升说。
为了提高在生产油田的产量、减缓油田递减,刘松组织油藏人员精细研究地质油藏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部署调整井井位,最大限度地把地下储量变成地上产量。“他发现综合调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像绥中36-1等油田的产量在此前已经开始递减,进行综合调整后,不仅保证稳产,产量还有所增加。”田立新说。XX年以来,在刘松的带领下,渤海油田共进行井位调整364井次,调整幅度达65%,减少了132口低效井。
通过油田的综合调整,歧口17-3、渤中28-1、埕北等油田焕发了青春活力,老油田成功复活,有的油田保持了稳产3年的记录。目前,海上最大的综合研究项目绥中36-1一期综合调整方案将新增调整井36口,预计累计产油量将增加953万立方米。2011年9月,调整井旅大4-2-a2井日产超过500立方米(配产只有50立方米),再次创造了渤海在生产油田增产提效的奇迹。“此外,他倡导实施的滚动评价开发策略也十分有效,仅旅大10-1、旅大4-2和旅大5-2三个油田的新发现石油地质储量就高达4055万立方米,年产油能力增加100万立方米。”高东升说。“扎实的技术功底、对石油工程专业的翔实了解和广阔的视野使刘松在考虑问题时常常能够一矢中的,提出的方案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田立新说。自XX年以来,通过各种优化调整并结合先进的钻完井技术,渤海油田日产量提高8212立方米,增加年产油量200多万立方米,仅渤中25-1南油田就增加可采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
近年来,在渤海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分公司逐渐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少井高产为主的开发方案,以优快钻完井、钻井压裂适度防砂为主的钻完井工艺,以随钻研究优化为主的方案实施和以油水井酸化增产增注为主的采油工艺等四大技术体系。正是这些技术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使渤海湾成为近年来储量和产量增长最快的中国海域。XX年,渤海油田实现产量1000万立方米,两年后,渤海油田实现产量1507万立方米,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000万立方米到1500万立方米的跨越。近两年,渤海油田的产量还在持续增长,距离新目标越来越近。现在,刘松又带领着渤海开发团队着手制订渤海油田2015至2020年的规划,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