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申报材料 -> 正文

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7:28阅读:
字号:|
一、制度健全,保障有力,校领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校本,多元教研,教科研工作百花齐放。

红寺堡开发区红寺堡中学地处国家级移民扶贫开发区,现有学生3298名,这里98%以上的学生是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移民的子弟,80%以上的教师是近年新聘上岗的老师,平均年龄不足30岁,平均教龄不足6年。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寺堡中学立足校本,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为了让教学科研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学校首先从健全制度入手,完善了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校先后制定了《教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及业绩奖励办法》、《教师业务学习及考试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研组工作管理制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办法》、《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科研室主任职责》、《教科研干事职责》、《教研组建设制度》、《教研组长考核细则》、《教研组长津贴发放办法》、《备课组长津贴发放办法》、《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等十六项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

、实施“两大工程”,成效显著。学校认真贯彻实施教育厅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实施方案”,为落实两大工程,学校成立了学科教研组和学校两级质量工程评价小组,将“两大工程”和日程教学科研工作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三轮“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授课评价认定,经上级教育部门认定,学校全体教师“课堂质量工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达标率100%。

、统筹规划,全力保障科研课题工作有效实施,课题研究硕果累累。为保障教科研工作的科学实施,学校立足校本,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三级课题管理网络机制。以国家级课题项目为一级课题,校长、分管教学校长和教科研室主任直接领导参与管理;以区级课题和市级课题为二级课题,由教科研室密切配合学科组参与管理;以校级课题为三级课题,由教科研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个人等共同参与管理;组成各层面课题与各学科组相关联的课题研究管理和运行机制;注重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在课题研究试验中要求教师做到让科研课题真正为教学服务。同时,学校教学科研室建立了一整套科研课题立项、论证、研究、实施、调整、总结、反馈、推广的工作机制,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行政和后勤服务保障。我校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五” 专项任务项目“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课题,承担省级课题“中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指导”和市级课题“新课程改革下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并设校本课题7项。在全国、省、市、校四级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0年9月,我校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和英语教研组在认真分析校本实际教研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成功申请承担了国家教育部 “十一五”专项任务项目课题“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项目”子课题“语文分层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数学分层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化学分层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英语合作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英语建构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等五项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从而使我校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的总数达到七项。

在国家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子课题“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课题实验研究及该项目全国结题验收鉴定中,英语教研组被全国课题组授予“课题组织管理全国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两位课题备课组长被全国课题组授予“课题组织管理全国优秀课题备课组长”荣誉称号,五位课题教师被全国课题组授予“课题研究实验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XX年度,在教育部全国课题组和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英语阅读教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我校课题教师的两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两位课题教师的论文获全国二等奖;三位课题教师的论文获全国三等奖。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及“课题实验报告”被全国项目组评审鉴定为“课题研究实验全国优秀成果”。2010年5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全国项目组举办的课题研究实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中,两位课题教师的论文分别获全国一等奖。我校教师陈艳用课题研究成果执教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示范课做课、教学设计及课件设计被教育部全国课题项目组专家鲁子问教授现场确定为“课题研究实验全国优秀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教育部课题专家特意以一篇“红寺堡、宁夏与中国英语教育的未来”的文章肯定了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我校课题研究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刊《中小学英语教育》全文刊登发表,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全国项目组专家在全国推广。因为突出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子课题“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全国优秀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课题研究实验全国优秀学校”,并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4月,经过吴忠市教育局初评、自治区教育厅复评,我校成为宁夏唯一一所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外语教研示范学校全国终评的高中学校。

(四)、五位一体,教科研工作责任层层到人,落实常规教研指导和管理工作。为了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成员的教学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和主管校长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室负责具体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规定由两名副主任级以上领导分管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教学科研工作,实行各学科、年级组分管领导责任制和定期述职汇报制;由学校教学科研室统筹指导学校各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科研工作。强化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专业引领功能和业务指导功能。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年级备课组建设工作,以年级备课组为最小教研单位,三次改革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采用主讲式集体备课方式。坚持二次消化教材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备课,衔接教学备课原则,坚持聚焦课堂、质量第一等原则,使备课组得以充分发挥其最基层的教研管理和指导功能,这些措施在指导和协调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五)、走出去,请进来,立足校本,实施开放式教学研究交流模式。在办学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每学年投入10万余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工作,此举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学的顺利实施。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教学科研智力和人才资源,学校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名师做教科研理论指导,形成了一支以校为本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通过教育科研专项培训工作,让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学校先后聘请教育部课标组核心专家、国家级课题专家、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银川一中、吴忠高级中学、吴忠四中及吴忠中学、民进吴忠市委专程组织的市属优秀学校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到我校进行送教进课堂指导活动,为我校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学校先后选派80名学科骨干教师在周边学校进行听课学习活动,选派2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教学科研学术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转变角色,更新理念,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科研模式,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科研理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人才保障。

(六)、成立学术委员会,建立学术咨询例会制度和大型学术问题听证制度,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科和学术特点,学校专门成立了综合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教学科研室主任、教务主任、教务副主任担任,学术委员由高级教师、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学校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针对学校大型学术问题进行听证,学术委员们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对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广纳贤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实行资深教师和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校内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智力资源,学校专门制定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办法》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用制度的方式保障了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求每一位高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定期举办各种青年教师培养指导讲座、教学科研专项讲座和学生学习策略指导讲座,最大限度发挥资深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功能。

(八)、制定青年教师快乐成长计划,确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由于我校80%以上的教师是近年新聘上岗的老师,平均年龄不足30岁,平均教龄不足6年。学校为了让这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特别设立了导师制对青年教师实施培养。通过一对一帮扶、邀请听课、诊断听课、科研课题业务指导等一系列方式长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这些青年教师中的一部分已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九)、网络教研常规化,远程教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途径之一。在办学经费及其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个教研组配备了先进的微机设备,由教学科研室负责创建校园网站,开设“红寺堡中学工作论坛”博客圈,由教学科研室负责网络教研专项工作,通过链接国内著名教学科研网站、发布学校教学科研信息、上传最新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发表教师个人教学科研博文、网上评课、网络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活动,使互联网成为有效教学科研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设立学校远程教育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把现有的课程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利用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最大限度实施新型的远程课堂教学研究与实验,实现了远程教育经常化、常规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