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教改工作申报材料
《伊宁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中指出,以我市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高效课堂。
四中现有教师154人,教师的平均年龄35岁。老教师因循守旧,观念更新颇为困难,教改举步维艰。年轻教师思想活跃,敢想敢做,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的各种创新和实践,乐于团结合作。但是由于教学经验和功底等方面的欠缺或不足,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学效果的波动性比较明显。因此,要培养品牌教师,打造品牌学校,实现学校的稳定、高速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及时修正教师的教学行为,锤炼教师的教学风格,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校高考升学率连续拔高,总体上看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但学生厌学现象普遍,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课堂学习单调枯燥或是感觉学的东西与生活距离太远,将来也没什么用。几任校长都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发展中潜在的危机。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快乐课堂乐趣,从苦、烦、累的学习状况中解放出来,养成好习惯。教改的观念悄然滋长,“向传统课堂挑战”。
艰难起步
课改的方向:“在快乐中学知识,从知识中找兴趣”。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打破原来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学习中去。”“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许多老师共同的体会。怎样才能“活而有序”?这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课后不仅仅是原来的简单写教案、熟悉教材、查阅资料,还要了解班内学生的状况,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每一个环节,应如何引导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好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教师的主导地位尤显其重要。可见,新课堂并非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和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的过程。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新课堂教学主要合理分配三方面内容:学生的层次,知识的解决,时间的分配。
学生的层次
为便于分组合作,互相帮扶,根据学生的成绩及平时表现,一个班的学生可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几个层次。
知识的解决
知识的解决既是一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分成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的内容;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内容;教师精辟讲解来解决的内容。
时间的分配
在时间分配上是10分钟课堂预习,10分钟交流讨论,10分钟精讲指导,10分钟巩固提高。可概括为:“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成果展示-点评精讲-巩固达标”几个流程。
根据四中特殊学情,新课堂教学贯彻“低起点,小跨度,勤动手,多反复”的指导思想。学生能适应,在个别情况下,个别学生、个别组可能有困难,但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一直穿插其间,不断地点拨、引导、启发,力求了课堂的顺畅、高效进行。
基础性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基本上能解决掉,知识内容虽然较多,但用时不会太多。首先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设置问题不贪多,但求有代表性。学习前教师对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多长时间),方法上予以指导。然后限定时间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学前指导开始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找答案、独立思考问题、查找资料,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标记,交由第二个环节解决。通过“全民”参与,一般能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有时甚至一大部分或全部的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一直活动在学生中间,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及时援手,给以提示、点拨、引导、启发或指导帮助,并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
交流的过程,是“兵教兵”“兵练兵”的过程,同样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学生教学生往往比老师教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接受得也更快。这无异于把原来的一个课堂一个老师变成了一个课堂几十个老师。大家扬长补短,各有所得,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活起来的时候,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就顺其自然的带来了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探究中得以解决。展示环节可以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可以是丰富多彩。老师随时掌握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点评精讲。 或予以肯定,或是补充,或是予以纠正。学生已经掌握的老师不再讲。掌握不太好的尽量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需要拓展的问题,教师再精讲。很多的时候,相信学生在课堂上会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
课堂训练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一环。形式多样,不仅能检验达标情况,还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最后,针对练习时发现的共性问题,自习课上统一由教师讲解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如此这般可提高整体成绩,同时课堂也变成了学生乐学的地方。
2011年 10月11日,我校教研室牵头组织了“新课改研讨会”。我校各科教师与来自伊宁市八中、英才私立学校、农四师一中、伊宁市实验中学的80余位教师齐集一堂,共同分享在新课改当中积累的经验,探讨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对新教材的内容及进度把握上进行了探讨。为我校新课堂模式的探究运用找到理论及实践依据。
2011年9月始,这一课堂模式在四中领导的全力推动下,进入了探索阶段。建立了专门的校级课题组,校长担任课题主要负责人,其他校领导及教务、教研主任和全体班主任参与探究。这种模式是否适应文科、理科、外语授课、民语授课,是否适应四中的学生.......这都有待时间、实践说话。一学期来,校长及一干校领导亲自坐镇,开展师生调研,以公开课为抓手,反复试验、实践。
4月15日,市教研中心张军团主任携中学部4名教研员及三中、八中部分骨干教师一行人,来我校视察、指导语文、外语、化学(汉、民语两节)、地理共五节“4×10”汇报课。就四中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大胆迈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勇于探索的教改精神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于尚在探索阶段的新课型,指出诸多有待商榷和改进的地方,表明要加强跟踪研究。
5月18日,市教研中心钟主任一行四人再次为了“4×10”走进四中,深入课堂,耳闻目睹、静心体验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学科四位年轻教师的新课堂,同时进行的还有民语教师的化学、汉语、体育三节课。这次,专家们惊讶了。“4×10” 新课改模式遵循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师生投入、态度认真、有效引导、精彩表达、效果检测、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课堂充溢着浓浓的群体参与、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气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专家们也诚恳地提出了诸如:老师并未全面放开;学案还未十分到位;要把教改工作做成系统工程等一些看法和建议。这使四中校长及投入“4×10” 新课改模式探究等一班四中人感受到莫大鼓舞。校长当即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持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并让这一鲜活的教改理念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经过商议,凡是不自觉尝试运用“4×10” 授课理念的各类课,则一票否决,在校级骨干教师的评定上,主动用“4×10”模式授课的老师则优先考虑......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进程。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周一周安排下去,直到后来,各组老师自觉到教研室报名要求上“4×10” 公开课,愿意尝试教学效果,到6月,我校累计各类公开课已达近百节。其中组长的课被刻录成碟,以供组内其他老师观看揣摩。学生也从小组合作交流中尝到“甜头”。愿意上新课型课,感到轻松且能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4×10” 新课改模式被丰富完善,更加系统化,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拓展为:4×10分钟教学模式之新授课型:
4×10分钟教学模式之习题课型:
4×10分钟教学模式之复习课型:
可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模式还看不到什么标志性的成绩,也许四中现有的成绩还会因为课改而下降,但创新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常规决定成效,品牌决定生存。我们愿意尝试,愿意引领起新一轮的教改热潮。
我校着力狠抓的另一工作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市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的目的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可见,高素质的教育是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本条件的。振兴四中,需要优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建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的梯队型教师队伍是四中目前迫在眉睫的重任。
鉴于此,四中成立专门培养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切实的培养措施,为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搭建平台。如:每月独立完成一套本学科试卷,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以各类公开课为抓手,通过说课、听课、评课、反思回炉打造课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长期电脑、两笔字、汉语培训),实施“师徒结对”(30余对)、“民汉结对(30余对)”活动,鼓励年轻人“走出去,请进来”(40余次),参加教研沙龙,要求人手开发一份具有本科目特点的校本课程,参与小课题研究,(20余个校级课题),发表论文(发表60余篇),组织青年教师论坛,积极加入骨干教师队伍等。
通过潜心培养,现在已初显效果。四中青年教师有着“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职业道德水准,大胆涌入教改激流,专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教育创新和管理能力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可以单独带班,适应四中教改需求。
在即将结束的这一学年里,我们还开展了其它诸如周六的“文体大比拼”等多项尝试性的工作且有成效。我们愿意和所有同仁们共谋计策、共商教改、共图发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