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陵博物馆导游词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3:00阅读:
字号:小|大
导游词 欢迎到郑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我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东城郑王陵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郑王陵遗址博物馆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处文物旅游景点。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厅 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厅 五号车马坑及中型大夫级贵族墓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02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2000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第三展厅 一号车马坑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1号车马坑内的葬车车体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纵向相互叠压放置的,东边的车体依次叠压西边的车体,绝大多数车轮上都有两根加固的辅撑,这些车辆都是实用车辆,目前已发现37个车轮侧靠在四边坑壁上,轮子的外立面(轵端)向里,轮子的直径大多数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辐条,有两个车轮直径很大,约1.7米,可能是大型车辆用轮。坑内车辆斜靠西壁向东分三组依次斜压,北组8辆,中部7辆,南组7辆。共22辆。
由于车辆摆放密集,为了展出和保护车辆,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这些马均是杀死后平铺在坑底,马身上再放置车辆躯干,马匹头西尾南侧躺放置,肢体依次叠压,分东西向4组,每组约12匹,另外,按一辆车两匹马来推算,此坑内22辆车应埋有44匹马。
在5号车马坑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动的狗骨。此坑的东北角19号车处也有一狗骨。可见犬是郑国车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这座马坑面积虽小,但葬车众多,车辆大小有异,装饰豪华,做工甚为考究,极具观赏与展示价值。经专家考证,这两座车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车全是木质的实用战车,车的表面施有棕红色漆。由于车辆摆放密集并相互叠压,多数车的车底与后门尚没有清出。
车在我国有着很早的使用历史,它的发明者一说是黄帝,一说是夏禹时的大臣奚钟,据说,他们是看到风吹着圆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滚动,而触发了灵感,发明了车轮,造成了第一辆车。这样,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出现了车子,由于车的机动性强,冲锋起来锐不可挡,所以,它一出现,主要使用于作战。作为战车,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车子是很少的,灭纣的牧野之战,武王直接统帅的战车不过才300乘(1乘就是1辆),跟随的方国也不过才4000乘,却一举打败商纣王统帅的几十万军队,取得了灭商战争的胜利。因此,商周时期,战车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家庭军事权力的标志。即所说的“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考古中所见到的车的遗迹,多是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这时期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贵族坐车,一般平民不准有车,有车不坐,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不容。这时期的车马成了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身份越高所拥有的车越多、越豪华,平时乘坐它,战时用于作战,主人死后也可将其随葬,郑国贵族以大量车马随葬,不仅反映了郑国人高超的造车技术,同时也反映出郑国贵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爱车马的世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物资料的不足,郑国之迷还有许多没有揭开。在郑王陵博物馆的东南部还有3000多座墓和几十座车马坑,随着文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深入,难解的郑国之迷将逐步被揭开,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会各界展出。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厅 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厅 五号车马坑及中型大夫级贵族墓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02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2000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第三展厅 一号车马坑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1号车马坑内的葬车车体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纵向相互叠压放置的,东边的车体依次叠压西边的车体,绝大多数车轮上都有两根加固的辅撑,这些车辆都是实用车辆,目前已发现37个车轮侧靠在四边坑壁上,轮子的外立面(轵端)向里,轮子的直径大多数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辐条,有两个车轮直径很大,约1.7米,可能是大型车辆用轮。坑内车辆斜靠西壁向东分三组依次斜压,北组8辆,中部7辆,南组7辆。共22辆。
由于车辆摆放密集,为了展出和保护车辆,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这些马均是杀死后平铺在坑底,马身上再放置车辆躯干,马匹头西尾南侧躺放置,肢体依次叠压,分东西向4组,每组约12匹,另外,按一辆车两匹马来推算,此坑内22辆车应埋有44匹马。
在5号车马坑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动的狗骨。此坑的东北角19号车处也有一狗骨。可见犬是郑国车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这座马坑面积虽小,但葬车众多,车辆大小有异,装饰豪华,做工甚为考究,极具观赏与展示价值。经专家考证,这两座车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车全是木质的实用战车,车的表面施有棕红色漆。由于车辆摆放密集并相互叠压,多数车的车底与后门尚没有清出。
车在我国有着很早的使用历史,它的发明者一说是黄帝,一说是夏禹时的大臣奚钟,据说,他们是看到风吹着圆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滚动,而触发了灵感,发明了车轮,造成了第一辆车。这样,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出现了车子,由于车的机动性强,冲锋起来锐不可挡,所以,它一出现,主要使用于作战。作为战车,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车子是很少的,灭纣的牧野之战,武王直接统帅的战车不过才300乘(1乘就是1辆),跟随的方国也不过才4000乘,却一举打败商纣王统帅的几十万军队,取得了灭商战争的胜利。因此,商周时期,战车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家庭军事权力的标志。即所说的“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考古中所见到的车的遗迹,多是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这时期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贵族坐车,一般平民不准有车,有车不坐,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不容。这时期的车马成了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身份越高所拥有的车越多、越豪华,平时乘坐它,战时用于作战,主人死后也可将其随葬,郑国贵族以大量车马随葬,不仅反映了郑国人高超的造车技术,同时也反映出郑国贵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爱车马的世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物资料的不足,郑国之迷还有许多没有揭开。在郑王陵博物馆的东南部还有3000多座墓和几十座车马坑,随着文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深入,难解的郑国之迷将逐步被揭开,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会各界展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