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导游词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3:03阅读:
字号:小|大
盐城,东临黄海,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15万,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以“东方湿地、水绿盐城”而闻名。
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历史,给古老的盐阜大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盐城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宋臣相陆秀夫、明代著名书法家宋曹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花之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盐城还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
盐城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滩涂湿地拥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在建的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内面积最大的岸外沙洲??东沙。这里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生长地,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和25生活在这里,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盐城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这里物产丰饶,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渊远流长、丰富多彩,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人们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目前,盐城正积极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盐城旅游将以鲜明主题形象、较高资源品位、独特景观形态、巨大生态效应和较强旅游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宾朋。
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美丽的盐城、开放的盐城欢迎您!
盐城十景
"盐城十景"评选概况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盐城市旅游局、盐城市建设局、盐城市文化局、盐城市广电局、盐阜大众报社等七单位联合主办,盐城市旅游局承办,盐城市农业银行参于策划的"盐城十景"评选活动,从2001年6月份开始,历时半年,经过征集参评单位、组委会筛选、群众投票、专家评议、评委会评定等程序,于2001年12月18日揭晓公布评选结果。入围的10个景点是:
海天鹤乡-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金滩珍鹿-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枯枝奇艳- -盐城枯枝牡丹园
纵湖秋色- -盐都县大纵湖风景区
九龙戏珠- -建湖县九龙口
铁军丰碑-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施公遗踪- -施耐庵纪念馆
西溪古韵- -东台市泰山寺
金塔流辉- -盐城市农行大厦
迎宾集贤- -盐城市迎宾公园
这些景点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新建、扩建、重建的一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公园和标志性建筑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反映了时代特点,体现了盐城新形象。
盐城市旅游业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三带一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即东部沿海滩涂自然风光带;中部通榆路沿线人文景观带;西部里下河水乡民俗风情旅游带和盐城市区以新四军纪念馆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盐城十景"的评选,有效地强化了广大市民的旅游意识,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宣传旅游,参与旅游的社会氛围,为我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地方特产
东台鱼汤面 原系宫廷食品,其汤浓稠如乳,点滴成珠,面白细匀,鲜而不腻,为传统名点。1924年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建湖藕粉圆子 已有百年历史。以上等藕粉为原料,用白糖、枣泥、芝麻粉拌以荤素油脂及桂花为馅丸,在开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弹丸,呈淡紫色,娇嫩肥泽,柔软丰满,甜而不腻,桂香满口,享誉中外。
生炝条虾 条虾是盐城沿海地区的特产。制法独特:将生虾先加盐、曲酒杀菌去腥后,再加入腐乳汁、白酱油、白糖等辅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炖鲻鱼 鲻鱼是盐城名特海产,肉肥味美,配以猪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笋片等,上笼以旺火蒸熟。炖熟的鲻鱼肉呈蒜瓣状,汤清味浓,色泽美观,鲜嫩可口。
烩素鱼皮 相传为清初盐城兜率寺厨师首创。将山芋粉放入沸水锅中凝成粉皮,切成长方块,呈鱼皮状,辅以鸡汤、火腿、鸡脯肉等下锅烧沸,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盐城奇园蟹黄包 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个大膘肥黄多的活母蟹和精面为原料制作,味道极鲜美,尤以奇园菜馆的蟹黄包为佳,故名。
首乌糕 用滨海县特产何首乌粉制成,味道鲜美,色质透明,可养生,可治白发,已成宴席佳品。
四鳃鲈鱼 产于响水县的灌河。嘴大、鳞细、体侧扁。菜花时节鱼体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又称“菜花鲈鱼”。鱼头部有重叠的鳃纹,看似四鳃。肉质细嫩,鱼汤味鲜,可与鸡汁媲美,旧时曾为贡品。
盐城糖麻花 又名油绳,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点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腻,美味可口。被载入《中国风味特产指南》。
杨五香肠 生产历史悠久,最早为东台台城杨五熏烧店制作经营,故名。杨五香肠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被列入《中国名食指南》。
阜宁大糕 已有2000多年历史,糕片白如雪,柔如云,上口香甜、滋润。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
伍佑醉螺 又名糖泥螺,始于清乾隆年间,其特点是:香、甜、脆、嫩,为助餐佐酒的佳肴。
大纵湖醉蟹 大纵湖蟹个大黄多。洗净后,配以盐城曲酒、米酒、淮盐、花椒等原料醉制。该品具有外观似活、肉质细嫩、味醇浓郁、醉气惹人、佐酒品鲜、营养丰富、不需烹调、携带方便八大特色,为宴席、旅游、馈赠的佳品。
龙冈茌梨 产于盐都县龙冈镇北的沙岗地带,该梨形似纺锤,味似嫩菱,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达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关评比会上曾三次夺魁。
葛武嫩姜片 盐都县葛武酱制品厂生产,特点是鲜甜脆嫩、形如薄纸、美味可口。其制法是精选寒露前三天采收的鲜嫩生姜,经过13道工序制作而成。
旅游文化
盐城与盐
黄海之滨,有一片北距黄淮不远,南离长江很近的地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草木馨香,这块1.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盐城。盐城自古以来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不解之缘。盐城的历史,是一部像盐一样晶莹透剔的盐文化史;盐城又是一座与盐一样内涵丰厚的盐博物馆,十分耐人寻味与观瞻。
盐史
盐城生来产盐。在古代,淮河在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海水为盐。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南盐。西汉初,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封地的一部分,他靠煮盐获利,富可敌国,于是便起兵造反,争夺皇位。汉朝廷认识到盐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物资,又是与社稷安全休戚相关的物资,盐利又大,大臣桑弘羊发表了《盐铁论》,力呈盐铁由朝廷控制的必要。因此,汉武帝时,"笼天下盐铁",实行盐铁官管,由政府募民利盐,官收、官运、官销。后来,管理的官员称为盐铁官。不久前在盐城出土了一件古代制盐的大铁盘,上面铸有盐官铸发的字样,说明古代制盐紧紧控制在盐官手中。以后历代王朝都从汉制,盐务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汉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农管,唐代由户部管,宋代特设提举盐事司管盐,元代由中书省管,清代设巡盐御史。下面有专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官员不准插手。销售则由盐务管理机构选定、批准的盐商经办。普通百姓如果违禁制盐、运盐、贩卖盐,则要受到重处。
制盐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盐;宋以后发展为先将海水制成含盐量较高的卤水,然后再用锅、钅敝以卤水煎盐;从清末开始,逐步发展为利用太阳的热力来晒盐。技术的改进使盐产量不断增加,朝廷从中获利也越来越丰厚。从唐至明、清,盐赋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元代人说:"国家财富,盐利为盛"。盐赋占当时国家总收入的80%。而盐城是淮盐的集中产地,淮盐赋税收入又占全国盐课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由于沧海桑田之变,黄海海岸线不断向东淤积延伸,盐产地不断向北部迁移,但盐城的中、北部黄海海岸边,现在仍旧是国家的重要产盐基地。
盐名
盐城生来"姓"盐。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另立一县,称盐渎县。渎,是沟渠或水道的意思,那么,盐渎就是盐河的意思了。这是皇帝首次正式给盐城赐姓"盐"。东晋安帝时,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这个名字一直延到如今。县里的其他地名,许多也与盐相关。历代朝廷为管盐政,从上到下设立了严密的管理机构,比如元朝,盐政最高管理机构是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级管理机构是行中书省--盐运司--分司--场--团--盐户(有的朝代称亭户)。古代的淮南和淮北盐政专职管理机构--盐运司,分设在扬州和淮安,盐城一带是盐生产基地和中转集散地,因此,当地的地名多与场、仓、团、盐户姓氏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绘制的一张两淮盐场图上,共有30处盐场,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著名的盐场有:《水浒》作者施耐庵和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故里白驹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撰书地草堰场。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产地伍佑场,以及丁溪场、刘庄场、西团、便仓……盐城的地名又有许多与古代的制盐方式及工具有关。煮海水要用许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来晒干、堆垛备用,于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这些地名。煮盐要有灶、锅、钅敝 这些用具,于是便有许多小村庄叫做某灶、某钅敝 。盐城古代又有许多运盐的河道,将盐由水路向南运往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向北运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淮安,最重要的一条运盐河叫串场河,它是清代开掘的人工运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十多个盐场之间,是盐城运盐的大通道。地名"姓"盐,古代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盐城市郊区撤区建县,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盐都,仍旧"姓"盐。据盐城有关方面统计,盐城境内数百个地名,其中三分之二与盐有关,它们都"姓"盐。
盐城盐官多名人。在古代,由于盐是朝廷的一条经济命脉,因此历代帝王对盐官的选择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们要么是有才干的能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信,所以盐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层盐官靠理盐政时业绩颇佳而升为朝廷大官。北宋时的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先后被派在盐城做过低等级的盐官--西溪盐仓监。这个盐仓监,只是监管白驹、丁溪等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盐务管理所所长。西溪在盐城的东台境内,是盐仓监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写出了"一首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新词的著名词人。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词,词牌名《浣溪沙》,据研究考证,这首词就作于西溪。词里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大约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有些不满意。但他在任时,还是有些政绩的,不仅理好了盐务,还在西溪办学,培养人才,西溪一带,不是盐商便是盐民,为他们培养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来,当地人没有忘记他,还将附近的一条溪流称作晏溪。后来,他到朝廷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继任盐仓监叫吕夷简。他在西溪任上写了一首以牡丹花自况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开向东风应有恨,凭淮移入五侯家?"他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不满意到了发牢骚的程度,内心很痛苦。但据当地人说,他的盐仓监还是当得不错的,所以,后来也当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则写了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参知两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吕夷简。范仲淹在西溪不仅盐仓监当得认真、出色,而且还自告奋勇、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众修筑了一条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连云港附近)全长181华里的捍海大堤,挡住了凶险的海潮,保卫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当然也保住了堤西的盐场。这条大堤,被后世人称为"范公堤"。范仲淹后来也因才干出众而当了参知政事。西溪一个小地方,三个小盐官,后来都当上了丞相,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盐景
盐城的盐景真迷人。盐能成为美景,这是笔者去盐产区之前所万万没有想到的。数千年来,淮盐的生产制作,已经由原来的以柴、草煮海水为盐,逐步演进为利用太阳的热能来晒盐了。煮盐,要耗用无数的柴草做燃料,还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据说,那时在盐城500多公里的海岸边,"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海空之间,浓烟滚滚,水气熏人。灶丁人日夜在盐灶边烧火,向锅钅敝上浇卤水、刮盐、挑盐……,风吹日晒,烟熏火燎。晒盐就大不相同了,是在涨潮时,让潮水涌入蓄水渠道,叫做纳潮。然后用扬水机把海水注入晒盐池曝晒,蒸发水份,待池中海水晒成盐份较高的卤水,再将卤水集中到结晶池中,使卤水在池中再受阳光曝晒,使盐份结晶为盐。以后,再用机器把原盐粉碎,去除杂物,加工成食用盐、营养盐、医药用盐、工业用盐。整个制盐过程不用燃料,少用能源,消除污染,减轻劳动强度,特别是,会给人们造成一道美得无与伦比的风景线--在蓝天之下,大海之边,一眼望不到边的盐池中,结满了盐花。它们亮晶晶,光闪闪,如同霜粉雪团、琼瑶脂玉、珍珠粒、水晶块、玻璃片…… 收盐的时候,盐工们先把盐堆积起来,海边如同长出了一座座白色的二十来米高的小山。穿行其间,让人联想起黄海对岸日本的著名风景地--富士山。盐城境内一马平川,本来没有山,老天爷大约感到自己不公道,就给盐城送来了数不尽、看不完的白色的盐山,它们在蓝色的天,黄色的海,红艳艳的太阳光,以及远处绿色的芦苇滩陪衬下,实在是美不胜收!在这种景色中浏览,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古人还给盐城留下了运盐的河道,集散码头,盐官府衙遗址,盐商住宅,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议事厅,制卤的卤池、盘铁、盐灶、盐锅、盐……
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历史,给古老的盐阜大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盐城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宋臣相陆秀夫、明代著名书法家宋曹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花之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盐城还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
盐城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滩涂湿地拥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在建的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内面积最大的岸外沙洲??东沙。这里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生长地,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和25生活在这里,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盐城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这里物产丰饶,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渊远流长、丰富多彩,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人们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目前,盐城正积极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盐城旅游将以鲜明主题形象、较高资源品位、独特景观形态、巨大生态效应和较强旅游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宾朋。
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美丽的盐城、开放的盐城欢迎您!
盐城十景
"盐城十景"评选概况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盐城市旅游局、盐城市建设局、盐城市文化局、盐城市广电局、盐阜大众报社等七单位联合主办,盐城市旅游局承办,盐城市农业银行参于策划的"盐城十景"评选活动,从2001年6月份开始,历时半年,经过征集参评单位、组委会筛选、群众投票、专家评议、评委会评定等程序,于2001年12月18日揭晓公布评选结果。入围的10个景点是:
海天鹤乡-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金滩珍鹿-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枯枝奇艳- -盐城枯枝牡丹园
纵湖秋色- -盐都县大纵湖风景区
九龙戏珠- -建湖县九龙口
铁军丰碑-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施公遗踪- -施耐庵纪念馆
西溪古韵- -东台市泰山寺
金塔流辉- -盐城市农行大厦
迎宾集贤- -盐城市迎宾公园
这些景点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新建、扩建、重建的一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公园和标志性建筑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反映了时代特点,体现了盐城新形象。
盐城市旅游业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三带一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即东部沿海滩涂自然风光带;中部通榆路沿线人文景观带;西部里下河水乡民俗风情旅游带和盐城市区以新四军纪念馆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盐城十景"的评选,有效地强化了广大市民的旅游意识,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宣传旅游,参与旅游的社会氛围,为我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地方特产
东台鱼汤面 原系宫廷食品,其汤浓稠如乳,点滴成珠,面白细匀,鲜而不腻,为传统名点。1924年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建湖藕粉圆子 已有百年历史。以上等藕粉为原料,用白糖、枣泥、芝麻粉拌以荤素油脂及桂花为馅丸,在开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弹丸,呈淡紫色,娇嫩肥泽,柔软丰满,甜而不腻,桂香满口,享誉中外。
生炝条虾 条虾是盐城沿海地区的特产。制法独特:将生虾先加盐、曲酒杀菌去腥后,再加入腐乳汁、白酱油、白糖等辅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炖鲻鱼 鲻鱼是盐城名特海产,肉肥味美,配以猪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笋片等,上笼以旺火蒸熟。炖熟的鲻鱼肉呈蒜瓣状,汤清味浓,色泽美观,鲜嫩可口。
烩素鱼皮 相传为清初盐城兜率寺厨师首创。将山芋粉放入沸水锅中凝成粉皮,切成长方块,呈鱼皮状,辅以鸡汤、火腿、鸡脯肉等下锅烧沸,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盐城奇园蟹黄包 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个大膘肥黄多的活母蟹和精面为原料制作,味道极鲜美,尤以奇园菜馆的蟹黄包为佳,故名。
首乌糕 用滨海县特产何首乌粉制成,味道鲜美,色质透明,可养生,可治白发,已成宴席佳品。
四鳃鲈鱼 产于响水县的灌河。嘴大、鳞细、体侧扁。菜花时节鱼体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又称“菜花鲈鱼”。鱼头部有重叠的鳃纹,看似四鳃。肉质细嫩,鱼汤味鲜,可与鸡汁媲美,旧时曾为贡品。
盐城糖麻花 又名油绳,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点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腻,美味可口。被载入《中国风味特产指南》。
杨五香肠 生产历史悠久,最早为东台台城杨五熏烧店制作经营,故名。杨五香肠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被列入《中国名食指南》。
阜宁大糕 已有2000多年历史,糕片白如雪,柔如云,上口香甜、滋润。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
伍佑醉螺 又名糖泥螺,始于清乾隆年间,其特点是:香、甜、脆、嫩,为助餐佐酒的佳肴。
大纵湖醉蟹 大纵湖蟹个大黄多。洗净后,配以盐城曲酒、米酒、淮盐、花椒等原料醉制。该品具有外观似活、肉质细嫩、味醇浓郁、醉气惹人、佐酒品鲜、营养丰富、不需烹调、携带方便八大特色,为宴席、旅游、馈赠的佳品。
龙冈茌梨 产于盐都县龙冈镇北的沙岗地带,该梨形似纺锤,味似嫩菱,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达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关评比会上曾三次夺魁。
葛武嫩姜片 盐都县葛武酱制品厂生产,特点是鲜甜脆嫩、形如薄纸、美味可口。其制法是精选寒露前三天采收的鲜嫩生姜,经过13道工序制作而成。
旅游文化
盐城与盐
黄海之滨,有一片北距黄淮不远,南离长江很近的地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草木馨香,这块1.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盐城。盐城自古以来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不解之缘。盐城的历史,是一部像盐一样晶莹透剔的盐文化史;盐城又是一座与盐一样内涵丰厚的盐博物馆,十分耐人寻味与观瞻。
盐史
盐城生来产盐。在古代,淮河在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海水为盐。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南盐。西汉初,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封地的一部分,他靠煮盐获利,富可敌国,于是便起兵造反,争夺皇位。汉朝廷认识到盐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物资,又是与社稷安全休戚相关的物资,盐利又大,大臣桑弘羊发表了《盐铁论》,力呈盐铁由朝廷控制的必要。因此,汉武帝时,"笼天下盐铁",实行盐铁官管,由政府募民利盐,官收、官运、官销。后来,管理的官员称为盐铁官。不久前在盐城出土了一件古代制盐的大铁盘,上面铸有盐官铸发的字样,说明古代制盐紧紧控制在盐官手中。以后历代王朝都从汉制,盐务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汉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农管,唐代由户部管,宋代特设提举盐事司管盐,元代由中书省管,清代设巡盐御史。下面有专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官员不准插手。销售则由盐务管理机构选定、批准的盐商经办。普通百姓如果违禁制盐、运盐、贩卖盐,则要受到重处。
制盐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盐;宋以后发展为先将海水制成含盐量较高的卤水,然后再用锅、钅敝以卤水煎盐;从清末开始,逐步发展为利用太阳的热力来晒盐。技术的改进使盐产量不断增加,朝廷从中获利也越来越丰厚。从唐至明、清,盐赋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元代人说:"国家财富,盐利为盛"。盐赋占当时国家总收入的80%。而盐城是淮盐的集中产地,淮盐赋税收入又占全国盐课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由于沧海桑田之变,黄海海岸线不断向东淤积延伸,盐产地不断向北部迁移,但盐城的中、北部黄海海岸边,现在仍旧是国家的重要产盐基地。
盐名
盐城生来"姓"盐。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另立一县,称盐渎县。渎,是沟渠或水道的意思,那么,盐渎就是盐河的意思了。这是皇帝首次正式给盐城赐姓"盐"。东晋安帝时,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这个名字一直延到如今。县里的其他地名,许多也与盐相关。历代朝廷为管盐政,从上到下设立了严密的管理机构,比如元朝,盐政最高管理机构是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级管理机构是行中书省--盐运司--分司--场--团--盐户(有的朝代称亭户)。古代的淮南和淮北盐政专职管理机构--盐运司,分设在扬州和淮安,盐城一带是盐生产基地和中转集散地,因此,当地的地名多与场、仓、团、盐户姓氏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绘制的一张两淮盐场图上,共有30处盐场,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著名的盐场有:《水浒》作者施耐庵和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故里白驹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撰书地草堰场。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产地伍佑场,以及丁溪场、刘庄场、西团、便仓……盐城的地名又有许多与古代的制盐方式及工具有关。煮海水要用许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来晒干、堆垛备用,于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这些地名。煮盐要有灶、锅、钅敝 这些用具,于是便有许多小村庄叫做某灶、某钅敝 。盐城古代又有许多运盐的河道,将盐由水路向南运往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向北运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淮安,最重要的一条运盐河叫串场河,它是清代开掘的人工运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十多个盐场之间,是盐城运盐的大通道。地名"姓"盐,古代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盐城市郊区撤区建县,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盐都,仍旧"姓"盐。据盐城有关方面统计,盐城境内数百个地名,其中三分之二与盐有关,它们都"姓"盐。
盐城盐官多名人。在古代,由于盐是朝廷的一条经济命脉,因此历代帝王对盐官的选择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们要么是有才干的能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信,所以盐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层盐官靠理盐政时业绩颇佳而升为朝廷大官。北宋时的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先后被派在盐城做过低等级的盐官--西溪盐仓监。这个盐仓监,只是监管白驹、丁溪等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盐务管理所所长。西溪在盐城的东台境内,是盐仓监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写出了"一首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新词的著名词人。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词,词牌名《浣溪沙》,据研究考证,这首词就作于西溪。词里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大约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有些不满意。但他在任时,还是有些政绩的,不仅理好了盐务,还在西溪办学,培养人才,西溪一带,不是盐商便是盐民,为他们培养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来,当地人没有忘记他,还将附近的一条溪流称作晏溪。后来,他到朝廷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继任盐仓监叫吕夷简。他在西溪任上写了一首以牡丹花自况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开向东风应有恨,凭淮移入五侯家?"他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不满意到了发牢骚的程度,内心很痛苦。但据当地人说,他的盐仓监还是当得不错的,所以,后来也当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则写了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参知两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吕夷简。范仲淹在西溪不仅盐仓监当得认真、出色,而且还自告奋勇、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众修筑了一条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连云港附近)全长181华里的捍海大堤,挡住了凶险的海潮,保卫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当然也保住了堤西的盐场。这条大堤,被后世人称为"范公堤"。范仲淹后来也因才干出众而当了参知政事。西溪一个小地方,三个小盐官,后来都当上了丞相,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盐景
盐城的盐景真迷人。盐能成为美景,这是笔者去盐产区之前所万万没有想到的。数千年来,淮盐的生产制作,已经由原来的以柴、草煮海水为盐,逐步演进为利用太阳的热能来晒盐了。煮盐,要耗用无数的柴草做燃料,还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据说,那时在盐城500多公里的海岸边,"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海空之间,浓烟滚滚,水气熏人。灶丁人日夜在盐灶边烧火,向锅钅敝上浇卤水、刮盐、挑盐……,风吹日晒,烟熏火燎。晒盐就大不相同了,是在涨潮时,让潮水涌入蓄水渠道,叫做纳潮。然后用扬水机把海水注入晒盐池曝晒,蒸发水份,待池中海水晒成盐份较高的卤水,再将卤水集中到结晶池中,使卤水在池中再受阳光曝晒,使盐份结晶为盐。以后,再用机器把原盐粉碎,去除杂物,加工成食用盐、营养盐、医药用盐、工业用盐。整个制盐过程不用燃料,少用能源,消除污染,减轻劳动强度,特别是,会给人们造成一道美得无与伦比的风景线--在蓝天之下,大海之边,一眼望不到边的盐池中,结满了盐花。它们亮晶晶,光闪闪,如同霜粉雪团、琼瑶脂玉、珍珠粒、水晶块、玻璃片…… 收盐的时候,盐工们先把盐堆积起来,海边如同长出了一座座白色的二十来米高的小山。穿行其间,让人联想起黄海对岸日本的著名风景地--富士山。盐城境内一马平川,本来没有山,老天爷大约感到自己不公道,就给盐城送来了数不尽、看不完的白色的盐山,它们在蓝色的天,黄色的海,红艳艳的太阳光,以及远处绿色的芦苇滩陪衬下,实在是美不胜收!在这种景色中浏览,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古人还给盐城留下了运盐的河道,集散码头,盐官府衙遗址,盐商住宅,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议事厅,制卤的卤池、盘铁、盐灶、盐锅、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