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日计划制定及其管理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9:21阅读:
字号:小|大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日计划就是教师为组织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而准备的书面计划。制定日计划既可以减少教师组织活动时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又可以使课程方案的理念,借助于对日计划的构思和运作,更好地落实在每日的活动之中。因此,长期以来,不论教师还是园长,对日计划的制定和管理都是相当重视的。
日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作为从理念至实践的一个“中介”,乘着教改之风,被不断地推陈出新。种种探究和创新,为日计划制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策略,同时也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毕竟在习惯的轨道上运转的时间长久了,综观日计划的制定及其管理,仍显露出旧有的,与现代教育观念和价值不太一致的痕迹。问题既有计划制定本身的,又有来自于计划实施中的失当或管理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落差:
一、计划预设与幼儿即时生成之间的落差
日计划制定犹如造房前的图纸设计,是设计者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目标,对构成的诸要素进行分析之后所构想的运作流程和具体策略,所不同的是,造房指向相对静止的物,通常“图纸”一旦走型,造房过程则不会轻易变更。而日计划指向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一方面,日计划预设不能求“全”、求“满”,并尽量“瞄准”幼儿,另一方面,教师在计划中对活动的构想和安排,是不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结构和兴趣点,是不是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所以,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照着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在现实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公开活动,每当预设与幼儿的需求或水平发生矛盾时,教师往往更在乎自己的计划,对来自于幼儿的独到的见解、创意和思维的火花,以及不解的提问则缺少敏感、缺乏热情,或者将自己的意图“转嫁”给幼儿,或者将幼儿的思路纳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似乎是,计划了,我就应顺其“道”而行之,不该“离经叛道”,再者是,因“过详的预设性而降低了对来自于幼儿需要的敏感性”。
二、计划制定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一期课程改革,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已突破了学科界限,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从这个理念出发,在幼儿园,凡是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活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一日计划中。但是,从面上的日计划看,仍有重教学、轻其它迹象、教学“大肚子”,生活、体育和游戏一笔带过。表现之二,具体活动目标的表述欠得当。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只有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化目标,即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望达成的目标,就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挑选材料、教育的程序与策略,以及与幼儿在一起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实际的运作,实现既走的目标。因此,具体活动目标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方向和效益,而且一个撰写得好的活动目标应能用来成功地向人表达或交流教师的意图。然而,从日计划中显现出来的不足,一目标偏向,或偏向即时性的知技目标,或偏向情意、态度等长程性目标,两者兼顾不够;二目标含糊,尤其是智能、情意性目标描述笼而统之,缺乏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三表述随意,忽而“培养”角度,忽而“达成”角度,“思绪”混乱。以上几方面均折射出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三、计划预设与幼儿发展需要间的落差
计划是对活动的一种超前构想,而且不同的计划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时间要求。比如,学期计划一般总在学期开始前酝酿,月计划总在月初着手拟订。日计划,根据目前常规的做法或管理上的要求,通常是超前一、两周制订,甚至也有超前三、四周的。我们以为,适当地超前一些时间制定日计划,既可以使教师准备工作更充裕,不至于因突发任务而“打无准备之战”,也便于园长对教师计划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但是,事实上,目前由于太多的超前,使得教师的逐日计划,包括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与幼儿当前的发展和需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大面积的落差,势必要有大范围的调整。这岂不带来时间、精力上的无谓浪费?更何况,在教师中尚有一些不太善于或不太愿意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调整自己计划的。因此,在日计划管理上太强调超前制定,往往弊大于利。
另外,上海现行“两教一保或半保”制,班级里的成人,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但是,目的有些幼儿园,班级成人之间的合作、协调不够,这不仅反映在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缺乏在幼儿生活和教育上的沟通,即使教师之间也缺乏必然的联系,计划各订各的,工作各忙各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与幼儿发展需要以及整体发展之间也形成了落差。
1.凸显“目中有人”的理念,进行有“弹性”的设计。
教育工作中的对人的淡漠,对人的发展欠关心,恐怕是教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二期课程改革,力图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变革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从教师的“教书”转向“教人”,从只关注自己的设计转向关注幼儿的反应。另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课程或活动,是一种“在生活自然展开中认识与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在某一时段必须执行的固定内容”。第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完整生命体的人。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好“按着自己的大纲学习”或“欲将大人的大纲变为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势必会生成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和即时性的教育情景。这种种特性和因素,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弹性设计计划的要求。
第一,一日活动的课时安排要富有弹性,即事先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有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
第二,在预设计划时,尤其是教师发起的活动,不要将计划设计得“满打满算”.而应留出弹性的空间,让幼儿有时间、有机会去生成新的想法,蹦出新的火花,并保证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独立思考活动。
第三,还要善于研究一些“弹性”设计策略,二期课改,突现“以儿童发展为本”,鼓励教师从固定计划的设计者、执行者,转变为弹性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且评价的重点放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是否“心中装着幼儿”。为此,研究“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双向”提问,比如对幼儿“应答”作多角度预想,并由此出发,设计出多种引导方案等等。一位有成就的中学教师曾袒露,他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落在一点上,即在每堂课初始,约5分钟,让学生根据昨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并请无问题的学生来回答,坚持数年,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先被动接受式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吸收和质疑。从低层次低水平的提问到高层次有质量的设问,从浅表性的回答到有深层内涵的答问……这“5分钟”的问问答答,能否视作“弹性”设计?抑或是体现“弹性”设计思想的一项具体的策略?我们真切期盼大家都来研究和创造“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有了“弹性”预设。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目中有人”,就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根据活动性质,进行有差别的设计。
尽管幼儿园的课程指向一日活动,教师日计划的制定理应指向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各活动的性质、特点不一,在具体制定计划时,应提倡有差别的设计,从活动的性质看,一日活动主要有学习、游戏、生活、体育四类,因此,这四类活动的计划用有所不同。学习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一般来说,计划应体现“全过程性”,即从目标走位、教材选择、活动方式、程序安排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均需教师作全面的设计和安排,并努力向“构思独特、方法新颖、手段媒体化”等要求靠拢。游戏活动,既涉及到经验的累积、理解,更涉及到情感的体验和反应。要使幼儿认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需要具备头脑的开放性和探索的积极性。这些特性决定、支配着活动情景和结构要比其它的活动更松散,更开放,更体现以幼儿发起、自主生成的特性。
因此,教师的计划则应体现局部规划的特点,即教师依据长程性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状态,主要在呈现刺激和引导体验刺激上,包括时间、空间、材料、心理氛围以及活动规则等方面作广泛的揭示。生活活动与学习、游戏的性质不一样,更强调在生活环节中的模仿和练习。因此,计划可以从指导要求和指导设计两方面作简略的提示,指导要求可侧重教师对幼儿重点观察、了解,活动本身的目标个别指导要求。指导设计主要指教师为引导幼儿达成目标所做的一些构想,包括准备、形式、揩导方法等,体育活动,在时间顺序上一般分为导人、集体(个别)活动、放松活动,所以,一般说来,计划可直接按这一序列展开,若有必要,还可将基本部分进一步扩展为内容和方法,并由此陈述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指导行为当然,日计划如同其它保教问题一样,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适用于所有活动的模式,这里只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提示。
3.根据教师个性化特点,鼓励有差别的设计。
从理论上讲,日计划是个性化、情景化的产物。由于教师已有的经验、习惯做法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日计划制定,往往在格式以及表述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喜欢写出详细的教案,而有的则喜欢写出几条作为备忘;有些喜欢用表格式陈述工作流程和方法,而有的则喜欢用描述式展开全程:有的习惯于“细嚼慢咽”,细水长流,而有的则“大刀阔斧”,一气呵成。更何况,表述日计划也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由此,行政人员对教师计划的管理,要尊重教师原有基础,尊重教师的“偏好”和“个性化特点,不宜因种种理由,如为便于计划管理,便于督促准备,或者为应付方方面面的检查等,在计划管理上提出太划-和工整的要求、包括计划制定的“超时”要求,表述的格式或形式,以及字数的限定等方面。尤其不该单纯地通过对教师逐日计划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评价教师工作的态度,而应着眼于教师工作过程的本身,着眼于教师间的协调性以及在整个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水平,今天,在大力倡导给儿童以宽松的发展空间的背景中,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者、管理者,就需要具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宏观规范下,允许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创造出一种既富有使用意义和价值的,又最适合自己的、易于记忆、思考、实施和修改的个性化的表述方式,以真正发挥日计划的功效。这恐怕也是“解放”教师的一个方面。
日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作为从理念至实践的一个“中介”,乘着教改之风,被不断地推陈出新。种种探究和创新,为日计划制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策略,同时也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毕竟在习惯的轨道上运转的时间长久了,综观日计划的制定及其管理,仍显露出旧有的,与现代教育观念和价值不太一致的痕迹。问题既有计划制定本身的,又有来自于计划实施中的失当或管理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落差:
一、计划预设与幼儿即时生成之间的落差
日计划制定犹如造房前的图纸设计,是设计者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目标,对构成的诸要素进行分析之后所构想的运作流程和具体策略,所不同的是,造房指向相对静止的物,通常“图纸”一旦走型,造房过程则不会轻易变更。而日计划指向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一方面,日计划预设不能求“全”、求“满”,并尽量“瞄准”幼儿,另一方面,教师在计划中对活动的构想和安排,是不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结构和兴趣点,是不是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所以,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照着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在现实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公开活动,每当预设与幼儿的需求或水平发生矛盾时,教师往往更在乎自己的计划,对来自于幼儿的独到的见解、创意和思维的火花,以及不解的提问则缺少敏感、缺乏热情,或者将自己的意图“转嫁”给幼儿,或者将幼儿的思路纳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似乎是,计划了,我就应顺其“道”而行之,不该“离经叛道”,再者是,因“过详的预设性而降低了对来自于幼儿需要的敏感性”。
二、计划制定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一期课程改革,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已突破了学科界限,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从这个理念出发,在幼儿园,凡是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活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一日计划中。但是,从面上的日计划看,仍有重教学、轻其它迹象、教学“大肚子”,生活、体育和游戏一笔带过。表现之二,具体活动目标的表述欠得当。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只有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化目标,即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望达成的目标,就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挑选材料、教育的程序与策略,以及与幼儿在一起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实际的运作,实现既走的目标。因此,具体活动目标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方向和效益,而且一个撰写得好的活动目标应能用来成功地向人表达或交流教师的意图。然而,从日计划中显现出来的不足,一目标偏向,或偏向即时性的知技目标,或偏向情意、态度等长程性目标,两者兼顾不够;二目标含糊,尤其是智能、情意性目标描述笼而统之,缺乏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三表述随意,忽而“培养”角度,忽而“达成”角度,“思绪”混乱。以上几方面均折射出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三、计划预设与幼儿发展需要间的落差
计划是对活动的一种超前构想,而且不同的计划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时间要求。比如,学期计划一般总在学期开始前酝酿,月计划总在月初着手拟订。日计划,根据目前常规的做法或管理上的要求,通常是超前一、两周制订,甚至也有超前三、四周的。我们以为,适当地超前一些时间制定日计划,既可以使教师准备工作更充裕,不至于因突发任务而“打无准备之战”,也便于园长对教师计划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但是,事实上,目前由于太多的超前,使得教师的逐日计划,包括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与幼儿当前的发展和需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大面积的落差,势必要有大范围的调整。这岂不带来时间、精力上的无谓浪费?更何况,在教师中尚有一些不太善于或不太愿意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调整自己计划的。因此,在日计划管理上太强调超前制定,往往弊大于利。
另外,上海现行“两教一保或半保”制,班级里的成人,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但是,目的有些幼儿园,班级成人之间的合作、协调不够,这不仅反映在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缺乏在幼儿生活和教育上的沟通,即使教师之间也缺乏必然的联系,计划各订各的,工作各忙各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与幼儿发展需要以及整体发展之间也形成了落差。
1.凸显“目中有人”的理念,进行有“弹性”的设计。
教育工作中的对人的淡漠,对人的发展欠关心,恐怕是教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二期课程改革,力图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变革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从教师的“教书”转向“教人”,从只关注自己的设计转向关注幼儿的反应。另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课程或活动,是一种“在生活自然展开中认识与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在某一时段必须执行的固定内容”。第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完整生命体的人。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好“按着自己的大纲学习”或“欲将大人的大纲变为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势必会生成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和即时性的教育情景。这种种特性和因素,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弹性设计计划的要求。
第一,一日活动的课时安排要富有弹性,即事先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有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
第二,在预设计划时,尤其是教师发起的活动,不要将计划设计得“满打满算”.而应留出弹性的空间,让幼儿有时间、有机会去生成新的想法,蹦出新的火花,并保证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独立思考活动。
第三,还要善于研究一些“弹性”设计策略,二期课改,突现“以儿童发展为本”,鼓励教师从固定计划的设计者、执行者,转变为弹性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且评价的重点放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是否“心中装着幼儿”。为此,研究“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双向”提问,比如对幼儿“应答”作多角度预想,并由此出发,设计出多种引导方案等等。一位有成就的中学教师曾袒露,他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落在一点上,即在每堂课初始,约5分钟,让学生根据昨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并请无问题的学生来回答,坚持数年,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先被动接受式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吸收和质疑。从低层次低水平的提问到高层次有质量的设问,从浅表性的回答到有深层内涵的答问……这“5分钟”的问问答答,能否视作“弹性”设计?抑或是体现“弹性”设计思想的一项具体的策略?我们真切期盼大家都来研究和创造“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有了“弹性”预设。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目中有人”,就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根据活动性质,进行有差别的设计。
尽管幼儿园的课程指向一日活动,教师日计划的制定理应指向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各活动的性质、特点不一,在具体制定计划时,应提倡有差别的设计,从活动的性质看,一日活动主要有学习、游戏、生活、体育四类,因此,这四类活动的计划用有所不同。学习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一般来说,计划应体现“全过程性”,即从目标走位、教材选择、活动方式、程序安排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均需教师作全面的设计和安排,并努力向“构思独特、方法新颖、手段媒体化”等要求靠拢。游戏活动,既涉及到经验的累积、理解,更涉及到情感的体验和反应。要使幼儿认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需要具备头脑的开放性和探索的积极性。这些特性决定、支配着活动情景和结构要比其它的活动更松散,更开放,更体现以幼儿发起、自主生成的特性。
因此,教师的计划则应体现局部规划的特点,即教师依据长程性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状态,主要在呈现刺激和引导体验刺激上,包括时间、空间、材料、心理氛围以及活动规则等方面作广泛的揭示。生活活动与学习、游戏的性质不一样,更强调在生活环节中的模仿和练习。因此,计划可以从指导要求和指导设计两方面作简略的提示,指导要求可侧重教师对幼儿重点观察、了解,活动本身的目标个别指导要求。指导设计主要指教师为引导幼儿达成目标所做的一些构想,包括准备、形式、揩导方法等,体育活动,在时间顺序上一般分为导人、集体(个别)活动、放松活动,所以,一般说来,计划可直接按这一序列展开,若有必要,还可将基本部分进一步扩展为内容和方法,并由此陈述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指导行为当然,日计划如同其它保教问题一样,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适用于所有活动的模式,这里只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提示。
3.根据教师个性化特点,鼓励有差别的设计。
从理论上讲,日计划是个性化、情景化的产物。由于教师已有的经验、习惯做法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日计划制定,往往在格式以及表述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喜欢写出详细的教案,而有的则喜欢写出几条作为备忘;有些喜欢用表格式陈述工作流程和方法,而有的则喜欢用描述式展开全程:有的习惯于“细嚼慢咽”,细水长流,而有的则“大刀阔斧”,一气呵成。更何况,表述日计划也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由此,行政人员对教师计划的管理,要尊重教师原有基础,尊重教师的“偏好”和“个性化特点,不宜因种种理由,如为便于计划管理,便于督促准备,或者为应付方方面面的检查等,在计划管理上提出太划-和工整的要求、包括计划制定的“超时”要求,表述的格式或形式,以及字数的限定等方面。尤其不该单纯地通过对教师逐日计划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评价教师工作的态度,而应着眼于教师工作过程的本身,着眼于教师间的协调性以及在整个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水平,今天,在大力倡导给儿童以宽松的发展空间的背景中,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者、管理者,就需要具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宏观规范下,允许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创造出一种既富有使用意义和价值的,又最适合自己的、易于记忆、思考、实施和修改的个性化的表述方式,以真正发挥日计划的功效。这恐怕也是“解放”教师的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