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镇中心学校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0:20阅读:
字号:小|大
罗镇中心学校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秦敬芳
一、班情分析
本班学生10名,其中女生4人,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年级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是几个后进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新课程较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本学期在教学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使他们体验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孩子勤学乐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八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1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表2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和课文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标
1.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 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 会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和叹号。
8.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继续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秦敬芳
一、班情分析
本班学生10名,其中女生4人,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年级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是几个后进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新课程较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本学期在教学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使他们体验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孩子勤学乐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八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1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表2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和课文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标
1.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 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 会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和叹号。
8.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继续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