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计划 -> 机关单位工作计划 -> 正文

教育局2011年工作要点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0:25阅读:
字号:|

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管理,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制定怀宁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1.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以“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全面巩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实效。

2.以打造教育强县为奋斗目标,高起点谋划和制订“十二五”规划。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怀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聚焦人民群众关心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高水平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组织编制《怀宁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怀宁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

3.以布局调整为切入点,整合教育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4.以“校安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化“农远”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应用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

5.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推手,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普及。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服务怀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根本, 积极构建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办学特色优势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功能较强的职成教育体系。

6.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积极争取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使农村幼儿尤其是农村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整体规划全县学前教育,建立健全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村小幼儿班为基点的学前教育网络。

二、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7.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认真落实《怀宁县中小学管理规范》,健全完善以校长任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8.规范教学管理行为。认真落实《怀宁县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实行学校课程开设、作息时间安排、课外文体活动、教科研活动督查制度,着力规范教学程序、规范作息时间、控制学生作业量,教材教辅选用做到规范、有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9.规范教师施教行为。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肃查处有偿家教、乱办班、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保持人民教师崇高的社会形象。

10.规范招生行为。加大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行“阳光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普通高中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综合整治招生考试环境,确保各项教育招生考试秩序良好、平稳、顺利。

11.规范教育收费和经费使用行为。加强学校收费监督和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强化财务内审和教育收费督导工作,创建省教育收费示范县。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严格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严厉查处、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建立学校教育收费季度通报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格实行“以县为主”的“五统一”模式,严格实行基建项目审批制度,严禁学校举债建设。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步伐,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2.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切实执行《怀宁县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的管理,依法严格执行报批、评估等审批程序,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严禁无证办学。

13. 促进校园安全稳定。健全教育安全工作例会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有效开展防溺水、防传染病、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教育,学校应急预案制订率、安全演练开展率必须达到100%,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提高食堂安全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综合治理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消除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

三、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4. 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定期督查汇报、实施情况月报和领导干部联系制度,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及时足额拨付国家助学金和县内配套资金,并争取社会其他渠道资助;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

15. 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极协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领导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保障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和帮助。

16. 做好残疾儿童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使适龄残疾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实施“蓝天工程”,解决进县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四、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7. 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精神,继续推进学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对学校班子成员考察、选配工作力度,建立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提高选人和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

18. 大力实施名师工程。组织实施“精品百课”评选和展示活动,培养选拔名优教师,让更多的优秀骨干教师跨入省市县名优教师行列。加强对名优骨干教师的管理、使用和考核,不断发展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开展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的支教活动,开展名师教学示范课活动和示范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成立名师教学教研指导团,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9.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深化教师聘任制。全面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制定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探索建立区域性教师流动制度,不断提升校际师资均衡配置水平。

20.建立中小学岗位目标管理量化考评机制。平稳推进中小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校要深入调研,尽快拟定学校各项岗位职责,健全各项岗位制度,拟定学校岗位目标管理量化考评方案,为评优评先、进职晋级以及工作绩效考核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

21.以校本研修为重点,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开展教学视导,组织教材培训,开展小课题研究,完善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

五、加强窗口学校建设,引领全县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22.深入开展文化立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和“学校特色发展”战略,激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和文化立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3.加强省、市示范学校建设,提高示范学校的层次水平。市示范中学要认真做好迎接市局复查考评工作。全力支持高河中学、县职教中心等学校创办省示范学校,独秀小学创办省特色学校。积极扶持两所中心学校创办市特色学校。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科技创新”示范学校、“禁毒警示教育”示范学校等创建活动。

24.实施第二轮“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发挥各类示范学校的标杆引领作用,形成各级各类学校争先进位、谋求发展的新局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5.加快新县城振宁学校建设,确保今年秋季招生。启动新县城e区优质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26.办好县教师进修学校,做好该校的省级评估验收工作。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创建教师教育品牌学校。

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7.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季报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加强学校建设工程、大宗物品采购招投标的规范管理,加强对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和教师评优晋级的行政监督,加强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28.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工作报告会制度,实施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提升校务公开水平,着力构建和谐教育体系。

29.大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的检查验收考核工作,完善全县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配备。

30.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强化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宏观指导能力,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加强怀宁教育网站建设,基本建成教育电子政务网络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重视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办理回复信访件,高标准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争创人民满意机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