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计划 -> 培训工作计划 -> 正文

教师专业培训计划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1:21阅读:
字号:|
 一、基本情况分析及工作重点: 
  反思上学期的教师成长情况,围绕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接受省一级幼儿园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在师资培训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解决的问题,如:用什么样的途径和培训形式去推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成长需要去阅读相关书籍?针对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培训方法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进步? 
  二、本学期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及基本措施: 
  1、抓交流互动,促共同成长。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本学期的主要措施是:一,加大教研人员下班看活动的力度,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或通过教师主动寻求帮助等形式,发现问题。个别性的问题,通过活动后教研人员与教师单独的交流,及时寻求解决方法。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等形式灵活处理,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二,教师业务学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增加对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案例分析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业务学习时间设立“分享时间”“提问时间”,在日常学习中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和班级之间的交流,教研、行政人员参与教师的交流,提供建议。 
  2、抓教师教学技能、学习技能,促教师专业成长。 
  1)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以前采用的多是集体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去查找书籍。本学期在此基础上将加强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而进行的读。刚开始可以由教研人员了解教师的需要,如遇到的困难,推荐书籍。后期可以要求教师定期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并在业务学习时间内安排交流。 
  2)对幼儿的观察、评价能力。虽然上学期教师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许多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把握记录时机、处理记录言辞、如何分析评价这几方面普遍还需要加强。我们将就上学期《幼儿个人档案》进行实例分析,通过与优秀个案的对比,使教师这方面能力获得提升。 
  3)收集整理材料、自制材料的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不仅需要有序而且还要具有艺术性,过去我们教师忽略的就是在环境创设中的创意和艺术性。教师要从材料的提供、布置的整体规划上多动脑筋,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请美术老师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环境中增加自制材料和废旧材料。将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和专题的讨论活动、班级间的现场观摩、教研人员的不定期检查、业务学习时间的“分享时间”内介绍经验等形式,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  
  4)教师反思学习的能力。加强教师在活动后的反思、班级教师间的反思交流及教师和教研人员间的反思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反思,调整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快速的成长。 
  3、本学期在业务学习时间将以个案分析、专题讨论、现场观摩及级组研讨等形式,开展反思、研讨学习。重点如下: 
  1)对园本课程理念的深化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在业务学习时间专门设立“提问时间”帮助教师对园本课程的架构、理念、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巩固,促进教师在平时提高对园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2)为了加强教师对环境的重视,我们将开展“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具有艺术性的环境?”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3)“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是我们分析上学期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所确立的论题。主题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怎样在活动中尊重幼儿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转移?怎样体现活动的生成性?主题整理中,如何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教师如何进行反思、调整计划?等等都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我们将寻求更时候我园的形式,并且鼓励班级做出自己的特色。 
  4)促进教师教育活动中适宜教育行为的出现。教师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落实到教育行为有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将通过教研人员经常性的下班看活动和交流,以直接明了的形式,让教师获得尽可能大的提高。 
  5)如何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分析、评价,是教师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教师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将通过个案分析、经验交流、阅读书籍等形式,让教师明确分析、评价的适宜方式。以58条关键经验来分析幼儿的行为发展,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 

  以上是本学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要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希望在园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能使计划落到实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形成一支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团队精神的学习型的组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