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计划 -> 策划书 -> 正文

人际关系团体咨询策划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1:25阅读:
字号:|

一、体性质与名称:

人际恰恰恰——封闭型、成长型、结构型和异质型的团体

二、体活动的目标:

1、  目标:培养团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信任感。

2、  体具体目标:

(1)凝聚团体的共识,强化团体的向心力。

(2)培养团体的默契,增强成员的互信基础。

(3)强化成员在团体中的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

(4)强调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5)透过活动的特殊设计激发成员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三、           团体活动的对象:

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疑惑的心协成员。自愿加入团体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团体的一切活动中去。在小组成员中希望是异质的,所以会尽量平衡他们的性别、专业。在小组中我们需要那些有沟通愿望的同学,能认真的对待小组活动,并且为人坦诚和友善,能与人护目相处。在小组中,我们会尽量保证成员间是陌生的。

 

四、           团体规模:

分三个小组,每组8-10人。

 

五、           团体活动地点:

团体心理咨询室(科技楼319)

 

六、   活动时间及频率:

每周一次,共五次。每周六晚上7:00-9:00

 

七、           团体规则:

各组的领导者综合其成员意见,成书面形式,由各成员签字确认,即可生效。各组领导者及成员要严格遵守规则。

 

八     理论基础:

 

“印刻”理论

  著名动物心理学家洛仑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组鹅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母鹅自己孵化,这部分小额出壳后看到的抵抗一个活动物是母鹅。根据常识,这部分小鹅会跟随母鹅,同他保持亲近和依恋的关系。事实也确实如此。另外一部分鹅蛋是人工孵化的,小鹅出壳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物是实验者本人。这部分小鹅便把实验者当成母鹅,紧紧跟随,吧研究者当成母亲来亲近和依恋。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称为“印刻”,通过印刻而形成的依附行为,对有机体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人类的生物发展水平虽然比动物要高得多,但人类也有同“印刻”相类似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自幼儿与狼,兄等动物产生了强烈的依恋而逃避人类。此外,人类的婴儿也会在“敏感期”出现对母亲的依恋。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正式在这种最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能理论”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群体的依恋是人的本能或遗传,是人类祖先时代就已经形成的能力。人类的祖先古猿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差,要想保存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就必须以群体的方式活动,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抵御灾害,获得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这种群体的习性传递给后代,使人类先天具有与人共处,交往的需要。他们研究了人类的近亲恒河猴,发现在它们身上也存在依恋现象。实验证明,恒河猴的依恋行为取决于对象是否能够提供温暖、舒适的机体特点,而不在于能否提供食物。

动物的依附,合群倾向和表现,为人际交往这一人类行为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对我们认识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首先,生理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其次,安全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再次,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爱与归属的需求,既是交往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交往的推动力。

又次,尊重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最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人际交往需求理论: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库兹提出,人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爱、归属和控制,这些需求推动人们去进行交往。这一理论称为人际需求理论。

 爱的需求反映的是一个有表达和接受爱、友谊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他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归属地需求反映的是希望自己存在于群体之中,与他人一起的愿望。

控制的需求反映的是人希望拥有一定的权利,对他人发生影响的愿望。

上述三种需求反映出人际交往是人心理的需要,但对其具体的行为表现应有适当的认识、适度的爱、归属和控制需要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过分的亲密、交往和控制与过分的冷漠、孤独和无视秩序都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人际交往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要学会开放自己,接纳他人,坦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觉与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要能和他人有效的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