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计划 -> 其它工作计划 -> 正文

2010年学校团委工作计划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41:31阅读:
字号:|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团结、领导全校青年团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扎实有效地搞好团学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组织建设,加强理论学习。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加大团员发展力度,壮大团员队伍,全面提升我校共青团的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继续做好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我校高层次办学目标作出贡献。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强化阵地建设,搭建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的平台。

  1、加强各个社团组织负责人的队伍建设。以提高广大社团成员的基本素质为抓手,切实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2、进一步建立好学生会的宣传部,使学校的宣传工作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观。文学社、广播站、校报校刊、橱窗画廊的工作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建立制度,使宣传工作能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尤其要进一步做好“校园之声”广播工作。利用重大节日,积极组织各班级的主题画廊或板报的评比。

  3、继续加大对外信息宣传力度。积极将学校的大事、时事、重要活动举措等向校外网络媒体等投稿、上传信息,进一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4、进一步细化学生会工作,使学生会工作能落到实处。做好学生主席的选举工作,将真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推到学生会主席的位置上来。

  (二)强化安全、卫生、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l、强化认知,以知保行。没有很好的认知,就没有很好的践行。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画廊、班会课等教育宣传阵地加强学生交通、饮食、水火电等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以知保行,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2、严格督查,以查促行。组织学生会对学生在校园内骑车、上学放学途中骑车追逐打闹、下河洗澡、随手乱抛杂物、讲脏话等违纪违规行为进行督查,做到以查促行。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在学生的心理较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团委将加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中学生。本学期,将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广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利用国旗下讲话、橱窗等,针对学生实际,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使心理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主要活动安排

  2010年2月

  上学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的宣传。

  上学期新发展团宣誓。

  3月

  l、开展一次以“绿化伴我行”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

  2、举行一次“向雷峰同志学习,争做先进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心奉献意识,吃苦耐劳精神。

  3、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一次“节约用水”的宣教活动。培养学生节水意识。强化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培养,利用班会课、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学生会加强对餐厅里不关水龙头、乱倒饭菜、随意浪费等现象进行督查;

  4、编辑校报《城郊人》

  4月

  1、清明节期间,组织部分团团员祭扫烈士墓,重温入团誓词

  2、在4月7日——世界卫生日,出一期以“卫生与生活”为主题的板报

  3、编辑校报《城郊人》

  5月

  1、组织一次“学习五四精神,争做校园先锋”为主题的画廊评比活动

  2、利用五四青年节期间,出一期“新青年”为主题的板报,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青年学生作为运中一员应具有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举行一次入团积极分子团队知识考试,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3、开展一次“给母亲的一封信”征文评比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母亲,懂得关爱母亲,回报母亲。

  6月

  1、以“学习与理想”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及时疏导、教育。

  2、6月18日——世界环境日,举行一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3、优秀团员、团干表彰。

  新的学年,校团委将紧扣学校中心工作,以创新为动力,以常规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目标,在校党委和上级团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其他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求真务实,努力工作,完成制订的各项目标,开创我校团工作新局面,为推进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2010年2月10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