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 正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35:59阅读:
字号:|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 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 围绕市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 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 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 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 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