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总结 -> 部门工作总结 -> 正文

妇联2011年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40:01阅读:
字号:|

为让全区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使少年儿童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六一”国际儿童节60周年之际,思南区妇儿工委按照地区妇儿工委的要求,结合实际,以“祖国伴我成长”、“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前安排,超前谋划,打牢活动基础

提前做好谋划,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区妇儿工委高度重视“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一是结全我区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庆祝201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思妇儿工委字〔2011〕1号),对全区“六一”庆祝活动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二是提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六一”活动方案,将任务进行分解,把责任落实到人,并于5月21日组织召开了全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会议,对“六一”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对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提出了要求,为开展好“六一”活动打牢了基础。

二、精心组织,“六一”活动丰富多彩

(一)区妇儿工委办认真组织开展慰问活动。为让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过一个难忘、快乐的节日,6月1日,区妇儿工委27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区四大班领导的带领下,分成河西、河东两个片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张家寨林家寨小学、合朋溪小学、大河坝泥溪育才学校、三道水耀珊春蕾小学、塘头小学、邵家桥小学6所学校送去了价值两万余元的学习、体育用品,并对120名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每人发放了100元慰问金。通过开展慰问活动,带去了我区各级各部门对全区少年儿童的节日问候和对全区广大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少年儿童工作者的亲切慰问。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今年我区的“六一”庆祝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全区27个乡镇妇儿工委和区直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采取不同的形式,纷纷开展了“展示当代中小学生文艺风采”、“红色寻根”、“关爱留守特困儿童成长成才”、“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赛、“畅想六一  快乐童心” 文艺演出等活动。文艺表演形式多样,有舞蹈、唱歌、朗诵、小品、校园集体舞等;体育活动有小学生体操比赛等。东华乡东瓜溪村在乡妇联和乡关工委的指导下,举办了首届庆“六一”文体活动暨三个好家庭、三佳小公民颁奖大会,活动结束,家长们还放下农活参与到学生中与孩子们进行了拔河比赛,整过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无限活力。区水利局、区发改局等部门核拨近万元经费用于慰问本单位的儿童,还倡议全单位儿童及家长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基地,培养和强化儿童的爱国意识。“六一”儿童节期间,全区共开展文艺演出30多场次,表演节目100多个,进行体育活动10多场次,为100多名少年儿童举行了入队仪式,全区表彰了18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4个优秀少先中队、30名优秀少先队员及43名乖娃娃。

 (三)开展“祖国好·家乡美”诗文大赛活动。6月2日,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妇联、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关工委等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联合举办的“祖国好?家乡美”诗文大赛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移就业培训中心举行,来自13所小学的17名学生参加了比赛。他们以讲故事、诗歌朗颂等形式,讲述发生在家乡、身边的一些传奇历史故事,描述家乡的美景,真实的再现家乡几年来的巨大变化。经过近2小时紧张、激烈的角逐,大赛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次活动以“祖国好?家乡美”为主题,加深了小选手对家乡建设成就、革命传统、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加强和改进了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扩大“六一”活动影响,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更加关注少年儿童发展,重视少年儿童工作,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区妇儿工委、各乡镇妇儿工委、学校通过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多角度进行宣传。全区共书写标语52幅,出专栏32期,利用媒体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两规”等相关知识,受教育学生及群众达1XX人次。

总之,在区妇儿工委的指导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各乡镇、各学校的共同努力,我区今年的庆“六一”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整个活动从准备到实施都突出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在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各学校还把荣辱观教育贯穿其中,使全区少年儿童不仅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还在欢度节日的同时,受到了良好教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