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资源详情 ┊ |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 ——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审美能力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建筑为主题。有人说,建筑是一种容器,建筑师的思想和智慧盛在里面,人类的欢愉与哀伤沉淀在里面,历史发展的秘密隐藏在里面。建筑是人类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冲突与和谐,华丽与朴实,往昔与现代,都使用着一种语言,那就是沉默的建筑语言。它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为说明性小品文,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建议强化比较阅读的方法。本学期一、二单元大都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可以通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比较,初步感知和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本单元的课文,有规范性说明文和说明性小品文,可以通过两者的比较,初步感知和了解两者的区别。 建议教学不同课文时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或侧重说明方法,或侧重说明顺序,或侧重说明文的语言等。 建议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仿写或片断练习,掌握写作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 重 点研读五、六小节,在合作探讨中让学生认 识到作者是选取典型例子,运用多种说明方 法来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的;结合课后练习 二进行语言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 动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点;学习常见的 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 密的特点。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在课文题目前加定语,使之成为( )的中国石拱桥。 如:古老的中国石拱桥 世界著名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1、认真研读5、6小节,完成下面表格: 研读探讨
2、两段文字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3、为了说明这些特点,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 明确:赵州桥为独拱石桥,卢沟桥为联拱石桥,举这两座桥具有代表性。 5、在顺序上为什么先安排赵州桥,再安排卢沟桥? 明确:由独拱到联拱,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 语言品味
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要求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辨析文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进行说明的。 1、教师示范。 2、学生品析。 2、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 个,写一篇短文 。 A、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仿照《中国石拱桥》的写法,写一篇规范性说明文,向同学介绍这座桥的特点。 B、选择校园的一角,向校外同学介绍校园景物,写一篇说明文。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17、看云识天气 桥 之 美
吴冠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精读细品,感受桥之美、行文之美;讨论分析规范性说明文与说明性小品文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桥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观看桥的图片资料,交流观后感受 导入新课 你说: 我说: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的? 精读细品 重点研读4至6小节 1、 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 号。 2、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_____”的句式说话。(结合朗读和语言品味) 3、听4至6小节录音,边听边想象语段中所提到的桥。 4、放映语段中所提及的桥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对课文有直观的印象。 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 江南乡间的石桥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 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1、模仿4至6小节中一些优美语句的写法,写两三句你心目中的桥之美;或生发联想,描写其他景物之美。 2、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与 写法上有何不同? 1、“桥”已经衍生出许多新词,如“连心桥”、“商桥”、“书桥”等,请说说这些词中“桥”的含义。 2、积累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诗句。 作业设计 叶 圣 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继续感知和了解规范说明文的特点;学习从众多的说明对象中提炼共同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问题探讨,语言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导入新课 教师放映苏州园林的有关图像资料, 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2、粗读课文,要求: 用“苏州园林美在__”说话,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苏州园林美在_ __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 讲究角落的构图美(7)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 讲究建筑的色彩美( 9) 研读品味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幅图画的?(抓住关键词和主要的说明方法等,穿插朗读,穿插说明文的语言品味。) 我来当导游 教师展示拙政园和留园的图像资料,学生选定图片,仔细观察,上讲台当一回导游,向同学介绍该景点的特点。要求: 1、抓住该图片的特点; 2、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3、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作业设计 1、结合实例说说本文与《中国石拱桥》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写一写自己学校的小花园,努力做到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了解说明顺序;研读探讨,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导入新课 关于故宫你知道多少? 抢答以下问题 : 1、故宫建在北京的哪里? 2、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3、你能说出一些明清的皇帝吗? 4、故宫的规模有多大? 5、皇帝的金銮殿是哪个大殿? 6、古代的学子们在什么大殿参加殿试? 7、皇帝结婚的宫殿在哪里? 8、故宫中像苏州园林的是什么地方? 9、景山在故宫内吗?是怎样形成的? 北京城的中心 明代、清代 72万平方米 太和殿 保和殿 坤宁宫 御花园 在故宫外。 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朱元璋 、康熙 ……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故宫有什么特点? 明确: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故宫的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 特点: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3、完成课后练习一。 研读探讨 重点研读5-8小节。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推出一人在全班交流。 1、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 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2、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说话训练——我来当导游 假设现在是2008年,我们在座的同学在祖国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现在你们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浏览太和殿。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 内容:根据课文的图片,分组介绍太和殿的外观、装饰、位置和功用。 要求: 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力求有创意。 说 “屏” 陈从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屏”,了解关于“屏” 的知识;继续感知关于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赏析本文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问题探究 1、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a.引用《秋夕》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萤”放在开篇,营造一种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牡丹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的定义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赋予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使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更好的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重视屏风文化艺术性的愿望。 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 分类别 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分析相关的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乏味。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而且使说明语言更为生动。 请你欣赏 山 水 屏 山 水 屏 山 水 屏 山 水 屏 插 屏 插 屏 插 屏 插 屏 人 物 屏 插 屏 花 鸟 屏 课外练笔 参考课文的写作手法,以《说 “窗”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科学小品。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 ——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与科学精神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两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教学建议 本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建议在教学中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建议在阅读指导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建议教学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竺可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读: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2、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一)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练习。 3 、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二读: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进行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 3 、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三读:编写读书摘要 1、学生跳读课文,勾画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讨论、互评,做好摘记。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做好摘记。 大自然在传语,你听: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逊梅一段香。 相关链接 农谚举隅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②瓦片云,晒死人。 ③鱼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④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⑤麻雀屯食要落雪。 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⑦蚂蚁垒窝要落雨。 ⑧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静。 ⑨猪衔草,寒潮到。 ⑩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一读,辩一辩,写一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成以下表格: 辩论比赛——我看克隆人 辩论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 2、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 3、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 ■60年代,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金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 ■1990年5月,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一只山羊。 ■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一只兔子。 ■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克隆一只山羊。 ■1995年7月,华南师大与广西农大合作,克隆一头奶牛、黄牛杂种牛。 ■1995年10月,西北农大克隆6头猪。■1996年12月,湖南医大克隆6只老鼠。■同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一头公牛犊。(以上为胚胎细胞克隆研究)■1997年3月,陈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猫的设想。 世界克隆史 1938年,汉斯·斯皮曼建议用成年的细胞核植入卵子的办法进行哺乳动物克隆(提出设想). 1962,年约翰·格登宣布他用一个成年细胞克隆出一只蝌蚪(爪蟾),从而引发了关于克隆的第一轮辩论. 1984,年斯蒂恩·威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这是第一例得到证实的克隆哺乳动物. 1995年,第一个用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的个体----克隆羊多利出世了. 2000年,美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地克隆出一只猴子"泰特拉" ,这意味着克隆人本身已没有技术障碍. 2001年,美、意科学家联手展开克隆人的工作. 课外练笔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 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合作探讨,深入文本;体验反思,说说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作者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科学家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推理得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合作探讨 1、已知: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2、理清文章思路。 3、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 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恐龙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南极的气候。 ∴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大陆在漂移。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地壳的确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体验反思 说说你学了本文后的启示。 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阿西莫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意大利)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英国)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德国) 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掌握阅读科普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针对课题提问 如: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危害?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 3、对于生物入侵者专家们的看法是什么? 4、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对付生物入侵者? 研读课文 1、围绕问题理解课文。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效果。 你知道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组内交流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发言。) 亚洲天牛 分布于中国,日本等地的森林中,幼虫通过寄附在木厢和其它木质保装材料上,大规模的进入美国 天牛对树木的破坏极强每年天牛仅在纽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万美元。 原产南美的凤尾莲,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但这种生物的大量繁衍曾经一度使滇池有10平方公里的水面被凤尾莲占据,不仅堵塞了交通,破坏了当地水生植被,而且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读声篇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勾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品声篇 研读课文 品味语言 结合阅读体验,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蒲公英有一篷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 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 “不好,炸弹来了!”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 一个宁静的冬夜,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的孤灯的面颊上,微微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感悟生活 寻找真谛 悟声篇 听声篇 声音游戏 感受体验 听声篇
听一听:这是什么事物发出的声音? 听声篇 听声篇 听声篇 拓展延伸 仿写练习 写声篇 你听过蜻蜓点水的声音吗?蜻蜓看见一面极亮极亮的大镜子,照出了蓝天白云,照出了红花绿叶,于是它朝那面镜子俯冲下去,近了,近了,它用尾巴轻轻一点,想停在上面照一照,“轰—”声,镜子碎了,世界摇晃了,蜻蜓慌忙逃走了。 写声篇 | ||||||||||||||||||||||||||||||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