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资源详情 ┊ |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第二課諫逐客書 李斯 ◎第一部分:題解 1秦王:指秦王嬴政。本文寫於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統一前的文章。 2奏疏:上書給天子的文章的通稱。亦稱奏議、奏書、奏啟、奏章、上書等。 *按:1在古代,臣子向皇帝進呈的文章有各種專門名稱,如:奏、疏、議、章、表、上書、封事等等。 2在上古時代,臣下寫給皇帝的信叫做「上書」。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說:在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直到戰國之前都沿用這種名稱。到了秦始皇時化,才定下制度,把「上書」改稱為「奏」。漢朝又把「奏」分成四種:章、奏、表、議。 3這些不同的名稱與上書內容有關。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云:「章以謝思,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意思是說:「章」是用來謝恩的;「奏」是用來彈劾,即揭發別人的;「表」是用來陳逑衷情的;「議」是用來表示不同意見的。當然,關於這些上書的名稱和功用,隨著不同的時代也有變化。 4此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的文章,如漢朝賈誼的論積貯疏,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等。 5以上許多不同的名稱,雖有不同的用途,但都是臣下向皇帝的上書。而且,這些用途的界限後來也不十分嚴格。如向皇帝謝恩,在唐代就不用「章」,而用「表」,劉禹錫有蘇州刺史謝上表,白居易有杭州刺史謝上表等等。「奏」「議」「表」也不限於彈劾官吏,發表不同意見和陳情請求。議論國事可用「奏」,可用「議」,也可用「疏」,所以經常「奏議」「章奏」 「奏疏」「章表」連用,作為臣下向皇帝上書的通稱。 3水工鄭國: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 *秦王政十年,秦國破獲了一個重大間諜案。原來,韓國怕被秦所滅,想出一個疲秦之計,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入秦,鼓勵秦國大修水利,企圖削弱秦的人力、財力,使秦無力東伐。鄭國入秦後,說動了秦王,於是,破土 開工,引涇水入洛。正當工程進行之際,這一陰謀被發覺了。加上秦國宗室也早已對客卿在秦受重用不滿,便進一步煽動,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的工作,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逐客令,並打算處死鄭國。而即將被殺的鄭國為了保命向秦王解釋說:「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 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儘管興修水力,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水渠卻是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可灌溉四萬多公頃田地,使關中農業生產量大為提升,而秦國的經濟和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唐以後逐漸 湮沒。1 4有理有據:有道理有依據。 5跌宕:亦作「跌蕩」,指文句放縱不拘。宕,音ㄉㄤˋ。 6長短相間:句式長短相雜。間,音ㄐ一ㄢˋ,雜。 7詞藻瑰麗:經過藻飾的文辭,更顯得華美。瑰麗:美麗。瑰,音ㄍㄨㄟ。 *題解要點 1本文奏議類論說文。 2選自史記李斯列傳。 3為李斯上秦王的奏疏,勸諫驅逐客卿的失策。 4使秦王取消逐客令,派人將其追回,復其官職,並加重用。 5本文善於運用排比、對偶、舖陳等手法。 6本文句式散偶錯綜,長短相間,詞藻瑰麗,聲律鏗鏘,有形象之美,音韻之諧。 ◎第二部分:作者|李斯 1韓非: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韓國貴族,見韓日益削弱,屢次諫韓王變法圖強,終不見用。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難十餘萬言。其書傳到秦國,得到秦王政的欣賞。後韓非至秦,被李斯等人陷害,自殺於獄中。著有韓非子。 2荀卿:即荀子。名況,時人尊號為「卿」,漢人避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末年的偉大思想家、 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齊襄王時游學於齊,三為祭酒,被讒,適楚,春申君任為蘭陵令,終老於此。著有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與孟子並稱儒家兩大宗派。 3廷尉:秦漢時代主管司法的最高長官。 4廢封建行郡縣:秦王政統一天下後採用李斯的建議。廢除周代的封建制度,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 *秦統一以後,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 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使得政治能儘快納入正軌。秦始皇召開群臣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現在天下一統,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若再分封許多諸侯,不利於 統一,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 5焚詩書: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聽從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各種典籍。詩書本指詩經、書經,後亦泛指書籍。 *【1】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二一三年),在咸陽宮一次宴會上,一個名叫淳于越的博士又挑起了郡縣與分封這一個老問題的爭論,要求秦始皇 效法三代恢復傳統的分封制。令群臣議論,這時已升遷為丞相的李斯認為淳于越的言論荒謬,不足採納。他向秦始皇說:「現在的一些儒生總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這些言論造謠惑眾,不利於統一天下,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於皇帝的權威。」最後,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李斯建議秦始皇:將詩、書、百家語燒掉,只准留下醫藥、卜筮、種 樹之書。此後,如果有人敢再談論詩書的則處死「棄巿」,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如果知而不報者,與之同罪;令下後三十日仍不燒毀者,處以鯨刑(臉上刺字)並充兵邊疆。始皇批准李斯的秦書,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2】在焚書的第二年,秦始皇對儒生又進行了迫害。將咸陽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 活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晚年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藥,對方術之士特別寵信。這些方術之士自稱能求神仙、煉丹藥、唸咒符,為秦始皇延年益壽。可是這些方術之士到最後往往圖窮匕見,紛紛顯露了原形而被誅殺,有的則己見機先行逃逸。有方士盧生逃去,並廣布言辭譏諷秦始皇。秦始皇因此下令御史查辦此事,竟將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坑殺於咸陽。 6趙高:秦宦官。原係趙國貴族。「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通獄法,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私事始皇少子胡亥 。始皇死後,他與李斯合謀,偽造遺詔,逼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又殺李斯,任中丞相,專擅朝政。秦二世三年(西元前二0七年),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所殺。 7矯詔:為造詔令。矯:假託。 8胡亥:即秦二世,秦始皇次子。西元前二一0|二0七年在位。始皇死,趙高、李斯矯詔殺扶蘇,而音怹為帝。在位時,趙高專權,大修阿房宮和馳道,賦稅徭役極為繁重。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後趙高逼其自殺。 9用事:掌有實權。語見戰國策觸讋說趙太后:「趙后新用事。」 10九及三族:君主時代對叛逆等大罪的處罰,常滅三族。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又一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夷:殺戮。 11駢文之初祖:如諫逐客書,語言上多用排偶,詞采富麗,音調鏗鏘。已具有駢文的傾向。 *駢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它是從古代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逐漸發展形成的,漢末、魏、晉盛極 一時。以駢文作為一種文體是在唐代提出來的,韓柳古文運動把講求駢偶的文章稱為駢文。駢文的寫作有下列幾個特點:(1)語言上追求駢儷。(2)句式上講求四六。(3)講求音韻聲律。(4)講求用典。(5)講求藻飾。 12漢賦之先聲:如諫逐客書,大量採用排偶,辭藻鋪張華美,對漢賦的形成也有頗大的影響。先聲:前導。 *漢賦又稱大賦、古賦。內容以描寫宮廷苑囿,鋪敘名都大邑為主。這種賦體文辭富麗輝煌,其風格典雅堂皇、肅穆凝重。漢賦家往往竭盡描摹物象之能事,又好運用典故,堆砌詞藻,文義往往比較晦奧 。它在形式上多採用問答之體,文章結尾每顯諷喻之意,然而效果往往甚微小。 13工書法:工:專精。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用李斯建議,以小篆 作為全國通行的文字。 14倉頡篇:古字書名。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倉頡,人名,黃帝史官,傳為始創中國文字者。 15刻石:謂刻文字於石上以稱揚功勳者。秦始皇曾在泰山封禪,刻石記功。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 議,刻石頌秦德。」又水經江水注:「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記功,尚存山側,...丞相李斯所篆也。」 *據載秦始皇在巡幸各地時,分別立下六個刻石|之罘(ㄈㄨˊ)、碣石、嶧(一ˋ)山、會稽、瑯邪臺、泰山等。其中,之罘、碣石兩種已經不見;嶧山和會稽刻石的原石亦已亡佚,現在僅能見到的是重新摹刻的嶧山刻石。 而瑯邪臺和泰山刻石的原石雖然已殘破不堪,但尚能見到古拓本及殘壞的片斷原石。 【1】嶧山刻石: 筆畫細而勻整,圓筆多,字體呈長形,間架對稱,線條流麗自然,又稱鐵線篆,與另二種秦刻雄渾的意境完全不同。 【2】泰山刻石: 此刻石的字形非常工整嚴謹,筆畫在=圓轉處仍顯勁道強健,行筆全以中鋒, 而運筆按力非常雄渾,起收筆講求藏。 【3】瑯邪臺刻石: 此刻石筆意和字形與前二種頗多不同,筆畫雖渾厚,但多見曲線,所以於生動中尚有雍容典雅的風格。 這三種刻石,現在多認為是秦朝篆書的代表,雖均傳為李斯所書,但風格各異,可見小篆生動活潑的一面。 *李斯概要 1戰國楚上蔡人。 2少時做郡小吏,後與韓非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3秦井天下,任丞相,廢封建,行郡縣,焚詩書,秦初法令多出其手。 4始皇病崩後,為趙高所逼,矯詔立胡亥,最後被二世和趙高所殺。 5工書法文字,作倉頡篇,以小篆名世。 6有諫逐客書和倉頡篇外,有刻石七篇。 7為文瑰麗排比,氣勢奔放。 8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 ◎第三部分:課文解析 ※文章結構 【前言】:直陳逐客之非 【主論】: 一、強調客卿之功: 1繆公用五子,獨霸西戎 2孝公用商鞅,舉地千里, 至今治疆
3惠王用張儀,散合縱, 使諸侯臣服 4昭王用范雎,蠶食諸侯, 以成帝業 二、就秦王所悅分析 1喜愛異國器物、美女 (色、樂、珠、玉無一 例外) 2用人方面: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 非秦者去, 為客者逐 、 三、小結:逐客絕非跨海 入,制諸侯之術 【總結】: 1以五帝三王為例,說明有 容乃大之理 2闡述逐客以資敵國,化忠為敵,秦將危矣 ◎第一段:開門見山說明逐客之非。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1吏:指秦國的宗室大臣。 2竊:私下,謙詞。 3過:錯誤。 ※翻譯:我聽說宗室大臣們建議驅逐客卿,臣私下認為這個建議是錯誤的。 ◎第二段:從歷史方面追敘秦國四君用客卿因而強盛的事實。 ◎第二段1: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 1繆公:即秦穆公。繆,音ㄇㄨˋ,通「穆」。 2西取由余於戎:由余,晉國人,後入戎。穆公聞其賢,以禮招致。後用其計,闢地千里,稱霸西戎。 ※從前穆公延攬人才,西邊從戎國爭取由余。 ◎第二段2: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 1東得百里奚於宛:百里奚,楚國宛人。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時被俘,為晉獻公女之陪嫁奴僕,後逃回宛地。秦穆公聞其才,以五張羖(ㄍㄨˇ,黑羊)皮贖回,任為大找,世稱「五羖大夫」。 2迎蹇叔於宋:蹇叔,岐州人。居宋,經百里奚推薦,穆公聘為上大夫。蹇:音ㄐ一ㄢˇ。 ※翻譯:東邊從宛國贖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國迎接蹇叔。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後,百里奚又向秦穆公薦舉蹇叔。秦穆公說:「你的才能,我已了解了。不知蹇叔有何才能?」百里奚說:「蹇叔的本事強我十倍,他是一個傑出的人才,希望你聘他來秦國做上卿。」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建議,立即派公子縶帶百里奚的信和重金前去聘請蹇叔。蹇叔本來不願出來做官,無奈好友百里奚來信相邀,又加上公子縶再三懇求。蹇叔只好答應。 公子縶還發現蹇叔的兩個兒子白乞朮、白乙丙,談吐不凡,也是難得的人才,就請他倆一起去秦國。秦穆公以禮相迎,虛心請教,立即任蹇叔為右相,百里奚為左相,同時又任蹇叔兩個兒子為大將。 ◎第二段3: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1來丕豹、公孫支於晉:來音,ㄌㄞˋ,招致。丕豹:晉國人,因父被殺,奔秦,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岐州人,從晉歸秦,穆公任為大夫。 ※翻譯:從晉國迎來丕豹和公孫支。 ◎第二段4:此五子者,不產於秦,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1不產於秦:不是秦國人。 2霸:稱霸。 ※翻譯:這五位賢者,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任用他們,結果併吞二十多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 ◎第二段5: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 1商秧:姓公孫,名鞅,戰國衛國人。秦孝公時為相,變法使秦富強,因功封於商,故稱商鞅。 2移風易俗: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3民以殷盛:人民因而富足。以:因此。殷盛:富裕。 ※翻譯:孝公用商鞅的變法,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 ◎第二段6: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1國以富彊:國家因此富足強大。 2樂用:樂於為國效力。 3親服:親附臣服。 ※翻譯:國家因此富足強大,老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也親附臣服, ◎第二段7: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1獲楚魏之師: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兵侵楚伐魏,大勝,擄獲兩國的軍隊。獲:俘虜。 2舉地:攻取土地。舉:拔,攻下。 3治彊:安定強大。 ※翻譯:又侵楚伐魏,擄獲兩國的軍隊,占領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現在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第二段8:惠王用張儀之計, 1張儀:戰國魏人,秦惠文王時為相,倡連橫之計。 ※翻譯:惠王用張儀的計策, *張儀自幼與蘇秦一起跟隨鬼谷先生學遊說之術。初次遊說諸侯,到楚國,楚相大會賓客,席間,楚國無價國寶「和氏璧」丟失。楚相疑為張儀所竊,對他加以掠笞。張儀受辱於楚相後,投奔故人蘇秦。蘇秦故意惡言相辱,激勵張 儀入秦遊說。張儀入秦途中,蘇秦又暗中派其舍人侍奉張儀,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張儀入秦被任為客卿後,蘇秦所派舍人才向張儀說明情況,張儀感嘆說:「蘇秦對我太好了,我和他比起來,實在相差太遠了。」 ◎第二段9: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1拔三川之地:拔:攻取。三川之地,本屬韓國,因境內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在今河南省黃河兩岸一帶。 2巴蜀:兩古國名,在今四川省境內。 3上郡:原屬魏國,今陜西省綏德縣一帶。 ※翻譯:攻下三川地區,西邊併吞巴郡和蜀郡,北邊占領上郡,南邊攻取漢中, ◎第二段10:包九夷,制鄢、郢, 1包九夷:包:兼併。九夷,指當時在楚境內的少數民族。夷:虛數,形容數目極多。 2制鄢、郢:控制楚國。鄢:春秋時楚都,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南。郢:戰國時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 ※翻譯:兼併許多蠻夷部落,控制鄢郢一帶, ◎第二段11: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1東據成皋之險:東邊占據成皋險要的地區。成皋:縣名,又名虎牢,地勢險要,在今河南省成皋縣西北。 2割膏腴之壤:割取肥沃的土地。膏腴之壤:指肥沃的土地。 ※翻譯:東邊占據成皋險要的地區,割取肥沃的土地, ◎第二段12: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1遂:於是。 2散六國之從:瓦解六國合縱的聯盟。從,通「縱」,指合縱之策。 3施:音一ˋ,延伸、延續。 ※翻譯: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使諸侯爭著向西侍奉秦國,此項功業一直延續到現在。 *施: □形聲。說文解字:「旗貌。從一ㄢˇ,也聲。」徐鍇注:「旗之逶迆也。」 (1)音一ˋ,本義是旌旗隨風飄揚。 (2)音ㄕ,假借為ㄕ,施行、施加,施捨。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勢異也。」 (3)音一ˋ,假借為「迻(一ˊ)」 ,蔓延、延續。李斯諫逐客書:「功施到今。」 (4)音一ˊ,又假借為「迤(一ˊ )」,尾隨。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第二段13: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 1昭王得范雎: 昭王,即秦昭襄王。范雎,戰國魏人,以遠交近攻之策略為昭王相,封應侯。雎,音ㄐㄩ。 2廢穰侯逐華陽:穰侯,即魏冉。華陽,指華陽君,即米戎。二人為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專權擅政。昭襄王採范雎計,廢穰侯,逐華陽君於關外。穰,音ㄖㄤˊ。 ※翻譯:昭王得到范雎為丞相,於是罷免穰侯,驅逐華陽君於關外。 ◎第二段14: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1彊公室杜私門:鞏固王室的權力,杜絕私人的勢力。杜:杜絕。私門:豪貴之門,指穰侯等權貴家族。 2蠶食:形容逐步侵吞。 ※翻譯:強大王室的權力,杜絕私人的勢力,而後逐漸吞併諸侯的土地,使秦國完成稱帝的基業。 ◎第二段15: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1此四君者:這四位君主|穆公、孝公、惠王、昭王。 2以:憑藉。 3何負:有什麼對不起。 ※翻譯:以上這四位君主|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憑藉客卿的功勞。從這些歷史事實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 ◎第二段16: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 1向使:假使。 2卻:拒絕。 3內:音ㄋㄚˋ,通「納」,接納。 4疏士:疏遠賢士。 ※翻譯: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才而不重用, ◎第二段17: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1是使國無富利之實:那麼國家就沒有富足得利的事實。是:此也。使:使得。國無富利之實:國家就沒有富足得利的事實。 2秦無彊大之名:秦國也就沒有強盛壯大的威名。 ※翻譯:那麼國家就沒有富足得利的事實,而秦國也就沒有強盛壯大的威名了。 ◎第三段:謂秦君喜用異國之物,而用人則否,以駁逐客之不當。 ◎第三段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1致昆山之玉:致:獲得。昆山之玉:指崑崙山北麓和闐所產美玉,也稱和闐玉。昆山:即崑崙山。 ※翻譯:現在陛下獲得昆山所產的美玉。 ◎第三段2:有隨和之寶, 1隨和之寶:指隨侯珠、和氏璧。隨,亦作「隋」,春秋國名。相傳隨侯曾救大蛇,後蛇銜珠相報,世稱「隨侯珠」。和,即卞和,春秋楚人,得璞玉於山中,獻厲王及武王,皆以為石,被砍去雙足。至文王時,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王使人剖之,困為美玉,世稱和氏璧。 ◎第三段3: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1垂:懸掛。 2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3服:佩帶。 4太阿之劍:相傳為吳人歐冶子與干將所鑄寶劍之一。阿:音,ㄜ。 ※翻譯: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 *按:歐冶子,春秋時人,善鑄劍,嘗為越王鑄五把名劍,曰:湛盧、巨闕、 勝邪、魚腸、純鉤。干將,吳國人。鑄劍時,其妻莫邪斷髮剪爪投於洪爐中,遂成劍二。陽曰干將,陰曰莫邪。 *相傳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干將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劍。楚王持泰阿率眾擊破敵軍。事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泰阿,又作「太阿」;龍淵,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稱「龍泉」。 *戰國策韓策一:「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 ◎第三段4: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1乘纖離之馬:騎著纖離馬。纖離:駿馬名。 2建翠鳳之旗:樹立翠鳳旗。建:樹立。翠鳳之旗:用翠羽結成鳳形為飾的旗子。 3樹靈鼉之鼓:樹:架設。靈鼉之鼓:用鼉皮製成的鼓。鼉:音ㄊㄨㄛˊ,鱷魚類動物,俗稱鼉龍,皮可製鼓。古以為神異故稱靈鼉。 ※翻譯:騎著纖離馬,樹立翠鳳旗,擺著靈鼉鼓。 ◎第三段5: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1生:產生、出產。 2說:音ㄩㄝˋ,通「悅」,喜歡。 3飾:裝飾。 ※翻譯:這幾種寶物,秦國一種也不出產,然而陛下喜歡它,是為什麼呢?一定要秦國生產的才可以,那麼夜裡放光的寶玉,就不應該裝飾在朝廷中; ◎第三段6: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 1犀象之器:犀牛角、象牙所製成的器皿。 2玩好:把玩欣賞。 3鄭衛之女:泛外國美女。春秋、戰國時,相傳鄭、魏二國多美女。 ※翻譯:犀牛角、象牙所製成的器皿,就不應該拿來把玩欣賞;鄭衛等外國的美女,就不應該充列在後宮; ◎第三段7: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 1駃騠:音ㄐㄩㄝˊㄊ一ˊ,駿馬名。 2外廄:宮外的馬棚。廄:音ㄐ一ㄡˋ。 ※翻譯:而北狄所產的駃騠等名馬,也不該養在馬棚;同時江南出產的黃金白錫不該使用。 ◎第三段8:西蜀丹青不為采。 1西蜀丹青不為采:丹青,即丹砂、靛青,產於西蜀,為彩繪顏料。采,同「彩」,彩飾、彩繪。 ※翻譯:西蜀出產的硃砂空青也不能用來彩繪。 ◎第三段9: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1飾:裝飾。 2充下陳:指侍妾充滿後宮。充:充滿。下陳:猶言後列,指侍妾。 *古代帝王見賓客,以婢妾侍立於身後,以壯威勢,故曰「充下陳」。 ※翻譯:所有裝飾後宮,充滿後宮,賞心樂意的,取悅耳目的,一定要出產在秦國才可以, ◎第三段10: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 1宛珠之簪:以宛珠嵌飾的簪子。宛:楚地,今河南省南陽巿,產珠玉。 *嵌飾:鑲填裝飾。嵌,音ㄑ一ㄢ,填也。 2傅璣之珥:鑲珠璣的耳環。傅:通「附」,鑲嵌、裝飾。璣:不圓的珠。珥,音ㄦˇ,耳環。 ※翻譯:那麼綴著宛珠的髮簪,鑲著珠璣的耳墜, *字字珠璣:指每個字都像珍珠一樣。形容詩文珍貴,語言精鍊。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一回:「誰知他外貌不足,內才有餘,筆動時篇篇錦繡,墨走時字字珠璣。」 ◎第三段11: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 1阿縞:音ㄜ,今山東省東阿縣。縞:音ㄍㄠˇ,白色生絹。 2錦繡之飾:織錦刺繡的裝飾。 3不進於前:不會進獻於君王的面前。進:進獻。 ※翻譯:東阿特製的白絹衣,織錦刺繡的裝飾,不會進獻於君王的面前。 ◎第三段12: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隨俗雅化:趨隨時尚,高雅別緻。 2佳冶窈窕: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3不立於側:不會侍立在君主的左右。 ※翻譯:而趨隨時尚高雅別緻,容貌嬌豔體態美好的趙國女子,也不會侍立在君主的左右了。 ◎第三段13: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1擊甕叩缶:叩,擊。缶,音ㄈㄡˇ,瓦器。甕、缶為秦國陶製打擊樂器,聲音粗獷、質樸。 2彈箏搏髀:箏,樂器,五弦,秦將蒙恬改為十二弦,唐後為十三弦。搏:拍打。髀,音ㄅ一ˋ,大腿。 ※翻譯:再說到敲水瓶、打瓦缶、彈竹箏、拍大腿, *髀肉復生:劉備住荊州數年,嘗於劉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劉表怪問劉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髀即大腿。後來人們用「髀肉復生」慨嘆自己長期賦閒,沒有成就可言。 ◎第三段14: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1歌呼嗚嗚:嗚嗚地歌唱。 2快耳:以舒適耳朵。 3真秦之聲:才真是秦國的音樂。 ※翻譯:嗚嗚地歌唱,以舒適耳朵的,才真是秦國的音樂。 ◎第三段15: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1鄭衛桑間韶虞武象:鄭衛:指鄭、衛兩國的音樂。桑間:指衛國桑間的音樂。韶虞:舜樂名。武象:周樂名。 2異國之樂:別國的音樂。 ※翻譯:那些鄭衛桑間的歌謠,舜的韶虞、周朝武象,是別國的音樂。 ◎第三段16: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1棄擊甕叩缶:捨棄敲打水瓶瓦缶。 2就鄭衛:趨向鄭衛桑間。就:接近,引申為取用。 3退:捨棄。 4取:採用。 ※翻譯:現在大王您捨棄敲打水瓶瓦缶而趨向鄭衛桑間,放棄彈奏竹箏而採用韶虞、武象,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 ◎第三段17: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1快意當前:眼前的快樂。 2適觀而已:適合觀賞罷了。 ※翻譯:還不是為了眼前的快樂,適合觀賞罷了! ◎第三段18: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1今取人則不然:現在任用人才,卻不是這樣。 2不問可否:不問才能的優劣。 3曲直:指人品的好壞。 4去:罷黜。 ※翻譯:現在任用人才,卻不是這樣,不問才能的優劣,不論品德的好壞,不是秦國人就罷黜,凡是客卿就驅逐。 ◎第三段19: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1然則:那麼。 2重:重視、看重。 3跨海內:統一天下。跨:占領、據有。 4術:方法。 ※翻譯:這樣看來,那麼大王所看重的是在美色、音樂、珍珠、寶玉,而所輕視的是人民人。這不是統一天下,掌控諸侯的好辦法啊! ◎第四段:強調有容乃大之理,用以反證逐客之不當。 ◎第四段1: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1地廣者粟多:土地大的米糧多。 2兵彊者則士勇:軍隊強大的兵士勇。 ※翻譯:我聽說土地大的米糧多,國家大的人口眾多,軍隊強大的兵士勇。 ◎第四段2: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是以:所以。 2讓:捨棄。 3成其大:成就它的高大。 4擇:區分、排除。 5就其深:成就它的深廣。就:成也。 ※翻譯:所以泰山不捨棄任何小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任何小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廣; ◎第四段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1不卻眾庶:不拒絕接納眾民。卻:拒絕。 2明其德:顯揚他的盛德。 明:彰顯,作動詞用。 ※翻譯:想要稱王天下的人,不拒絕眾民,才能顯揚他的盛德。 ◎第四段3: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1地無四方:地域不分東西南北。 2民無異國:人民不分本國外國。 3四時充美:時時充實美好。四時:四季,此指時時。 ※翻譯:所以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國家時時充實美好,鬼神也降臨福澤。 ◎第四段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1所以:何以。為什麼。表原因。 2五帝三王: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3無敵:無敵於天下。 ※翻譯: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啊! ◎第四段5: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1乃:竟。 2棄黔首以資敵國:拋棄百姓來幫助敵國。黔首:指百姓。黔:音ㄑ一ㄢˊ,黑色。戰國和秦代對人民的稱呼,當時人民常以黑巾包頭,所以稱「黔首」。資:幫助。 *按:禮記祭義唐孔穎達疏:「黔首,謂民也者。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 ※翻譯:現在您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 ◎第四段6: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 ◎第四段7: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1卻賓客:辭退賓客。 2業諸侯:使諸侯成就功業。業:此處作動詞。 3使天下之士:使天下的賢才。 ※翻譯:辭退賓客讓他們幫助其他諸侯建立功業,使天下的賢才, ◎第四段7: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1退:退避。 2裹足:止足不前。 ※翻譯:退避不敢向西侍奉秦國,停住腳步,從此不踏入秦國, ◎第四段8: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1藉寇兵而齎盜糧:以兵器借助敵寇,以糧食送給盜賊。藉:通「借」。齎,音ㄐ一,送財物給人。 *此語意謂助敵寇以侵害自己,其愚不可及也。 ※翻譯:這樣就是所謂:借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第五段:總結逐客之害 ◎第五段1: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1物不產於秦:物品不是出產於秦國。 2可寶者多:值得珍貴的卻很多。 ※翻譯:物品不是出產於秦國,但是值得珍貴的卻很多;人才不是出生於秦國,可是願意效忠秦國的卻不少。 ◎第五段2: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 1逐客以資敵國: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 2損民:減少人民。 3益讎:增加仇敵的力量。讎,音ㄔㄡˊ,同「仇」。 ※翻譯:現在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 ◎第五段3: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1內自虛:內使國力空虛。 2而外樹怨於諸侯:在外又跟諸侯結怨。樹怨:結怨。樹:樹立、結下。 3求國無危:希望國家沒有危險。 ※翻譯: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如此希望國家沒有危險,這是不可能的啊! ◎第四部分:修辭彙要 一、排比 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2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4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6宛珠之簪,傅璣之耳,阿縞之衣,綿繡之飾。(3|6兼類疊) 二、借代 1服「太阿」之劍|借為寶劍。 2乘「纖離」之馬|借為良馬 3棄「黔首」以資敵國|借為百姓。 三、對偶 1跨海內,制諸侯。 2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 3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 4移風易俗。 5彈箏搏髀。 四、譬喻 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2蠶食諸侯。 五、轉品 1「蠶」食諸侯(名詞作副詞) 2卻賓客以「業」諸侯(名詞作動詞) 3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形容詞作動詞) 六、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3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 ||||||||||||||||||||||||||||||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