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三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古典诗歌自主阅读尝试高考复习专题
文件大小 400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4:31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古 典 诗 歌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目标

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点

把握诗的形象,探究诗的意境。

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的意境。

注:

意境指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图景与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

田园乐

(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绘的田园春景。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 画。” 著 有《王右丞集》。

诗人小传

从大处入手

抓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意境把握的步骤:

一、反复诵读

二、捕捉形象

三、再现画面

四、联想想象

五、领会意蕴

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

笔说是“空山”呢?

2. 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

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1: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2: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名家赏析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傅如一《〈山居秋暝〉鉴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版P154)

阅读的步骤:

泛读:大处入手(总)

精读:小处品味(分)

自主学习第一步:泛读

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它们共

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自主学习第二步:精读

自读诗时有哪些疑问?说说你喜欢哪句诗或诗的哪一点,为什么?

读 诗 有 法:

一个前提:借助参考材料

一个关键:抓住形象和意境

三个步骤:先整体感知

再细细品味

最后联想比较

参考答案:

1、此诗的首联和颔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描绘一幅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表现了诗人安逸潇洒的神态和心境。

相关资源:
·语基复习——修辞9924772051
·齐桓晋文之事9924771951
·语言与文学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
·诗歌鉴赏课堂教学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9924771988
·我爱这土地9924771983
·应用文写作-民事起诉状
·考前作文系列讲座-发展等级29924772014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9924771969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