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768KB
所属分类 高一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5-7 13:16:54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脑记忆的奥秘

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储藏了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这些记忆有助于人类获得各种技能。同时,人的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为各自大脑中的记忆不同所致。人脑具有多个功能不同的记忆系统,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能将新的信息以一种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在脑海里达数秒钟。大脑的各个部分中,总有一些处于负责记忆的额叶皮层的监督之下,短期记忆就是这样产生的。该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大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只能容下5至9个对象,例如记忆一组电话号码。

长期记忆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长期记忆功能各异,而且各个功能区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长期记忆主要有两大类:即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前者让人知道原先记忆的事实,后者让人掌握曾经学习过的技能。

陈述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好比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可储存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人创造语言和理解语言等能力的具备主要依靠语义记忆。语义痴呆症就是因为语义记忆发生混乱造成的。不过,语义痴呆症患者可能会把鼠叫做狗,但是不太可能把鼠称作汽车或移动电话。这种现象表明,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程序记忆可以将人的生活经历有意识地再现于脑海,而且可以贯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骑车,一旦再开始骑车时,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这里用到的就是程序记忆。

人脑中含有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我们几乎不知道大脑在学习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裸鳃亚目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只有大约2万个大体积神经细胞,而且排列也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这类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来认识人类的记忆,是打开人脑记忆奥秘的捷径之一。科学家通过裸鳃亚目软体动物试验和随后的一些哺乳动物试验发现,短期记忆意味着强化已有的突触,而如果要储存长期记忆,就必须动用蛋白质来生成新的突触。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

1.下列对“短期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短期记忆是可信度很高、容量有限、记忆时间很短的一种记忆。

B.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在额叶皮层监督下把新信息以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数秒钟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C.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把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储存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可信度高、容量有限、时间短的记忆。

D.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把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短期信息储存于大脑部位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答案】 B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特点不同,功能各异,分属大脑不同的记忆系统。

B.记忆不仅可以让人不忘学过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助人理解语言、创造语言。

C.通过对裸鳃亚目软体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研究试验,科学家终于发现了造成记忆时间长短的根本原因。

D.对一般人而言,语义记忆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是杂乱地堆放在记忆仓库中,不同的对象会储存在不同的地方。

【答案】 C(通过试验,科学家发现的是形成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生理机能,而非“根本原因”)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脑记忆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个性差异。

B.语义痴呆症患者会把兔叫做羊,把骆驼叫做计算机不太可能。这是因为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C.缓解或治愈语义痴呆症的新药何时能面世将取决于记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D.短期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电话号码一多就难以记住,属短期记忆失忆。

【答案】 C(“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成果”是指机理的发现,非实用新技术的发明,所以不能直接“产业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 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旋诏署江苏巡抚        署:代理、暂代

B.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 将:将军

C.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 期:期望、希望

D.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视:对待、看待

【答案】 B(将:率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李鸿章“经世之学”的一项是(3分)(  )

①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②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③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 ④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 ⑤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⑥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 C(②是说朝廷给李鸿章的优待、荣誉;④是李鸿章批评士大夫目光短浅;⑥是说和李鸿章打交道的外国人对他很尊敬。)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治元年,李鸿章带领衣着简陋的军队到达上海而被外国人讥笑,他并不在意,大挫敌军,使湘、淮军威名远扬,也令外国人惊叹。

B.清朝旧制是宰相的职权往往在枢府,李鸿章以总督身份兼宰相之职,这其实不是真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

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逃跑了,让李鸿章独自一人到京城斡旋,李鸿章不辱使命,与他们签订了和约。

D.李鸿章有丈人行,一生不曾言退,最后因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与他一起共事的外国人都很敬服他,听到他去世都来吊唁。

【答案】 B(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也错误。)

参考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来就是不实际的。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唯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诏书中有“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来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来,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关键词:“经画”、“皆”、“大计”、“所”字结构。)

(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关键词:“即”“保”“而”,“非”表否定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 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8.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意思对即可)

(我们可以借用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联诗来归纳这首诗的主题。从标题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郑遐之是先“逢”后“离”的。首联写久别重逢,按说应该高兴才是,可惜第二天又要离别了,这使诗人不禁老泪纵横。诗的后六句集中笔力写“别离”,可见诗的重心在“离”字上。据此可以回答第8题。)

9.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象,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象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象空间中表现出来了。(意思对即可)

(而从诗作的后两联来看,似乎并非写眼前景叙当下事,而是想象着友人今后与自己再相逢的艰难。这种以虚衬实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却又匆匆别离的悲怆心情。据此也不难回答第9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敢于______________,敢于______________。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啊,沉默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生易老天难老 战地黄花分外香

(2)(3)见课本《记念刘和珍君》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倾,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1)小说第1、2自然段对“他”的肖像与神态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人物的身份,一个身有残疾、类似乞丐的卖艺人。②“微笑”“抱歉”“感激”等词语,暗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男人要看一看“他”的胳膊,一开始“他”不同意,后来为什么又把伤口展示出来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不同意是因为男人“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的话伤害了“他”的自尊;②“他”后来又把伤口展示出来,是想让孩子相信,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还有诚实。③“他”展示自己的“伤口”,为的是医治人们普经为欺骗所伤害的心灵上的“伤口”。

(3)小说以“伤口”为标题,有什么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的“他”胳膊伤残:②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揭别人伤疤,以免伤及别人的自尊。③人们面对弱者不愿轻易施以善心,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欺骗使其心灵遭受过创伤。

(4)善良和悲悯是人性中的“黄金”。对比孩子和“他”的表现,“男人”肯定很惭愧。结合文章所写的事,谈谈你的感想。(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于孩子,要展示给他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要呵护孩子天真、善良和悲悯的天性②对于在生活中遭受创伤的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要有尊重和关怀之心。③生活中是有欺骗等丑恶的东西,但毕竟更多的还是诚实等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④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让善良与悲悯来温暖人们的心灵,温暖这个世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不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2009年第12期)

 (2)本文的标题是“锦诗之美”,请概括出樊锦诗的“美丽”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执意选择了敦煌,并坚守了四十年,用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着敦煌;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在莫高窟艺术的分期断代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作一丝不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3点,每点2分)

(3)文章没有直接刻画人物,“避实就虚”是本文表现人物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达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西昌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眉山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1月第二周周练语文试题
·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