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艺术欣赏是主观的,人们的经验有不同,所好有偏执,感受有深浅,都会在认识上表现出差异。只要不是意气用事,都是正常而允许的。在书画鉴定中,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抬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则真伪是非,任你说千道万,他只一言为定;更有甚者,依人多势众,三人成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在艺术欣赏评价这一“软组织”上做文章。至于“硬伤”,则泾渭分明,不能含糊。 A.意气用事 B.一言为定 C.三人成虎 D.泾渭分明 【参考答案】B【解析】“一言为定”,意为一句话就说定了,不再更改,常用于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此句中意为他说了算,不愿意听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非指说话算数。“意气用事”,所作所为只凭个人的感情驱使,缺乏冷静的态度。“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出现,即能蛊惑人心。“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信息时代的互联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挑战甚至潜藏风险,也孕育着生机、预示着可能。 B.《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给人们提供了创造奇迹的机会,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 C.2012年5月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D.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参考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应为:既孕育着生机、预示着可能,也带来挑战甚至潜藏风险。B语序不当。“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改为“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C“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 3.下列句子括号处,请分别填入最确切的一项。(3分) ( ▲ ) 岳阳楼上的一名联:“四面( )眼底,万家( )到心头。” A.湖山 苦乐 B.河山 忧乐 C.河山 苦乐 D.湖山 忧乐 【参考答案】D【解析】这一题要求填入最确切的词语,这就必须结合整副对联来考虑。而前面已经暗示我们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名联。那么可以肯定联中的内容一定和岳阳楼有关联或与同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有关联。从对联的大概内容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根据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可以肯定对联的后一句应填“忧乐”。再比较“河山”与“湖山”,“河山”一般指河流和山岭,借指国家的疆土,如“还我河山”,这里因为前面有“四面”一词修饰,不宜填“河山”。再结合对联设定的情境,是岳阳楼,岳阳楼在洞庭湖畔,洞庭湖中央有一座山名叫君山,这样“湖山”一词就有着落了。解答这一类试题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当前,许多地区加大力度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劝说一位正要闯红灯的中年妇女,请选出下面语言表述最得体的一项(3分) ( ▲ ) A.您是不是不要命了,闯红灯多危险啊! B.请不要闯红灯!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 C.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D.如果您要闯红灯,就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参考答案】C 6.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 (周国平语) 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 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参考答案】C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1分) 7.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染黑) 厚币委质事楚(礼物) 好为淫乐(淫乱) 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B.冠缨索绝(绳索)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我于《易》则彬彬矣 (繁盛的样子)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警戒) 离骚者,犹离忧也(“罹”,遭遇)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逃跑) D.及见贾生吊之(悼念)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陛楯者皆沾寒(台阶)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交付) 【参考答案】D【解析】(A.淫:过度;B.索:尽;C.走:奔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8分)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译文: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不认为它是便利的。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译文:任期满后,他直接来到京城。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人才的政策,候选人考试合格的可以提拔做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郑侠曾几次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他对新政有何想法。郑侠回答说:“青苗、免役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告退后就不再前去拜见,只是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王安石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让儿子王雱前来,告诉他考试新法知识一事。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任用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郑侠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我之所以来京,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而相君言谈之间,无不是以官爵为先,以此来对待士人也就显得太浅薄了。如果确实想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听取我所进献的有利于民便于万物之事, 施行其中的一两件,让我得到晋升而内心无愧,不也是很好的吗?”?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译文:此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下雨,一直持续到七年三月,人们都无法生存。东北的流 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困苦不堪,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城里的贫民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劝谏,就将他所看到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阁门,然而没有被接受。于是他又假称事情机密紧急,通过驿马传送把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当晚,神宗整夜未眠。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行钱,司农开常平仓放粮,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都取消,共取消了十八条措施,民间欢呼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译文: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郑侠将在位的朝臣分类,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吕惠卿上奏说他是诽谤,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弹劾他们相互勾结为朋党。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审问,案件定立后,惠卿建议把他处以死刑。皇上说:“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也算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节选自《宋史·郑侠传》) 8.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秩满,径入都 秩:任期 B.羸瘠愁苦,身无完衣 羸:瘦弱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罪:罪过 【参考答案】D.(罪:加罪)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①安石欲使以是进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 B.①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 ②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世家》) C.①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 ②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滑稽列传》) D.①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②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列传》) 【参考答案】B.于是(A.凭借/用;C.代词,自己/他;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表示判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3分) 译文:(1)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不认为它是便利的。 (2)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3分) 译文: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3)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3分) 译文: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11.郑侠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1)起初感念王安石的知遇之恩,欲为其尽忠;(2)就新法之弊多次劝谏王安石,拒绝其笼络;(3)反对王安石新法,将奏疏呈给神宗。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①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②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强整:勉强整理。②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此曲题目“九日”指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从曲子中找出相关词语作说明。(3分) (1)“九日” 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1分)“归雁横秋”、“西风”、“寒鸦”,表明已到秋季(农历九月)。(1分)“黄花”即菊花,为重阳节所赏之花。(1分) (2)这首曲子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①对官场的厌倦之情。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对生命衰老的悲伤之情。 【解析】三点,一点1分。只引用不概括,不得分。 (3)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作用。(4分) (3)①“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写的是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②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或后面的“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或前后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此时孤寂而思家的感情。 【解析】指出写了什么内容1分(能答出“繁华热闹”意思即可。如果只解释诗句字面意思,没有指出是什么生活场景,不得分)。手法(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1分;结合曲的内容分析2分。此答案只是就“对比(反衬)”这手法进行分析,若答“以乐景衬哀情”或“虚实结合”,分析有所不同。 【鉴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 (2)而控于地而已矣, ▲ ?(《庄子·逍遥游》) (3)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5)可堪回首, ▲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 (6)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7)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世家》) (8) ▲ ,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高祖本纪》) 【答案】(1)尔卜尔筮(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奈何取之尽锱铢(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5)佛狸祠下(6)以手抚膺坐长叹(7)默而知之(8)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该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多字或字迹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句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他的两个儿子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可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跑惯了。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有一些假名士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花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这人的姓名很奇怪。一问,是日本人。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日本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日本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日本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4.小说用较长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样写对情节安排和人物性格表现上有什么作用?(4分) 15..小说写季匋民听了假名士议论后的感受以及叶三品评墨荷画这两个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①在对比中衬托叶三是个从心里喜欢画、不假充内行瞎评论、不谄媚而真正懂画(艺术)的人,他的赞赏是出于肺腑的,突出叶三是一个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懂画的人。(2分)②同时也表现了画家淡于世事,不屑浮名俗利,平易亲切以及从善如流的旷达性格。(2分)③叙写这两个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丰满了人物形象,而且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到他们是情趣相投的知己,淡泊名利的君子之交。(2分) 16.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叶三怎样的心理?(2分) ①叶三对画发自肺腑的欣赏、赞美;②对画家的由衷的敬重。 (2)画家去世后,日本人慕名而来,想用重金收购叶三的藏画。小说设计这个情节有必要吗?为什么?(2分) 有必要。 ①人物:这个情节表现了叶三重义轻利、宁静淡泊的一面,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这样写使得叶三的形象越发活脱丰满。 ②情节:为后文“带画进棺材” 作了铺垫。 ③主题:升华主旨,画龙点睛:不为名利所动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 (写出2点即可。) 17“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至极的结尾。请问:这样的结尾合情合理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 【示例一】合情合理。理由: 这个结尾合情合理。 理由: ①从情节发展看,前文有“儿子孝顺听话”“叶三将画放进棺材” 的铺垫。 ②从人物性格来看,叶三爱画不为金钱,只是为了艺术与相知的友情,他死了都要与画相伴完全符合主人公思想性格。 ③从主旨设置来看,作者意在呼唤不图名利、不浮夸真正的鉴赏家出现。结尾将画带进棺材是最好的结局。 ④从小说整体风格来看,结局符合小说整体风格:于平淡朴素中蕴含深长的韵味。 【示例二】合情但不合理。虽充分表现了叶三珍视友情,爱画如命,无论生死都要让画相伴左右的思想性格,但却是一种文化痼疾——自私(或封闭狭隘)的表现: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作出判断并合理阐述出其中一点理由,得3分;合理阐述出其中两点理由,即可得满分——6分) 六、现代文阅读: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