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
文件大小 25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13 9:08:3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3日,有删节)

1.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辽宁、安徽等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B.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1000年左右。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

[鳣] (zhān):俗称小黄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武高其节 高:高贵

B.不亦厚乎 厚:丰厚

C.诸儒称之 称:称赞

D.诚以负荷之寄 诚:确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何谓无知 徐公何能及君也

B.暮夜无知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代刘恺为太尉 窃为大王不取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割鸡焉用牛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震出身于名门,其八世祖被封为“赤泉侯”,父亲杨宝在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教书为业。

B.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令,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但却被扬震拒绝,

C.杨震任职太常寺之前,太常博士选拔举荐人才大多不根据实际才能,而杨震到任举荐了一批名士。

D.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之兄及皇后兄所荐亲信,但此二人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就,卒于家。(4分)

译文:

(2)宝乃自往候震日:“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6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8~9题。(8分)

边 愁

崔 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

8.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单车被问边,属国过居延。(1) ,(2) 。(3) ,

(4) 。(5) ,(6) 。

(王维《使至塞上》)

乙:(1)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4) ,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落日光

芦 焚

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构成这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园。庄门前密植着洋槐的林子。林外溶溶流着一条小河;水面反映着云光,油似的微起涡漩。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那歇脚枝头拍着翅的懒倦景况,使人联想到是在打寂寞的呵欠。

总之,这田庄,主人遗弃了它。据熟悉它历史的人说,原来老主人有两个儿子,年幼的不知何故,年纪轻轻的便不声不响离开了家乡,年长的死了,不久老主人也相继去世。子孙们为着享受繁华同安全,便同箱笼一起迁入城市。留下大好的田庄,守着这该叹息的命运,包围在自然的野的气息中——夜晚星斗窥探它黝暗的林子,冷露打湿它荒凉的旷野,朝霞同暮云照耀它苍苔斑斑的屋瓦——沉浸在落寞的古老情调里,已经睡溜了多年的时光。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响来辚辚的车声。这时,一个孩子挥动手里的鞭慌张的驱着几匹绵羊,穿过林下,径向田庄奔去。

他立在那槽栏空空,阴暗而又悲哀的马房门边,畏瑟地喊道:

“大爷,人来了,——城里来的人。”

这孩子倾听着。一切又都归于静寂,只有呼呶呼呶的鼾声。

“人来了呀,坐着车的。”

“唔,晤……”

这样应着,那正呼呶得香甜的鼾声,吃惊的在喉咙里打一个结,猛的断掉。

“哪来的车呀!尽有你扯的谎!”被呼做大爷的人翻了翻身,懵里懵怔骂道。

孩子低头鞭打着地面,倒霉的咕噜着——

“谁扯谎哩,有眼你不会看去吗。”四外瞧瞧,对准羊就是一鞭,吓得它们四散。随后低声骂道:“酒鬼!”

这大爷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他的名字叫做山虬。他抱怨着,从床上挣扎起来。

这时马车已驶过桥,在庄门前的林子边停住。从上面跳下一个边幅不整,满面风尘的中年人来。这人生得脸作枣栗色,黑胡子,眼睛乌亮,深沉,阴郁而又含蓄。他不安的打量着四周,神色很激动,一双眼贼似的不住地探索,而且用鼻子嗅。

整整睡够一个下午的山虬,好容易赶走沾在脑膜上的梦,强打起精神,嘴里不住地咕噜着,还以为是城里来的主人。然而当大门前的情形看到眼里的时候,他出了冷汗。

“找哪个呀,客倌?”

客倌却不曾留意到他,正向树林下望来望去,在搜寻逃脱的小免似的,又从林隙窥探着残缺的墙。两眼窥探着田庄,精细的连瓦片都不肯放过:门墙、小河,倒还熟稔,丘网、小山、开着花朵的路,甚至于斩伐了的老树的位置,回想起来也还清清楚楚,只有树林却使他迷惑。

他的眼终于落到老长工的脸上,而且停在那里。那脸被苍灰的络腮胡于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蛮横,杂乱.肮脏的草丛中的蘑菇。

“山虬!”忍耐不住,他突然以不确定的口气喊着。

他走过去。

“是你吗,山虬?”

“你,你——”老长工狼狈得说不成话,因为想也想不出是怎样的蹊跷。

但当他讲明自己的来历时,山虬战栗着,惊喜的呼声,闷闷的撕破静寂。

“呵!是你吗?”山虬迷乱地叫喊着,“真的是你?你活着还是死了呢!”

于是他抓住老长工宽厚的肩膀,摇着道:

“自然是活着回来的。那么还怎样呢,你以为见了鬼吗?”

“不啊,”山虬笑着说,“那时人家都叫你‘吃闲饭的’,说是有福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正是一转眼,一场梦,什么全过去了……没有人想到还能活着见你的。”

老人快活到极点,大珠的泪沿着多须而坎坷的面颊滚下,一珠珠抛到灰色的胡子上。一闪工夫,他回想到过去,那时他们都还年青,名分上虽是主仆,而中间,实际倒存在着朋友的情义……山虬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你老了啊,吃闲饭的,”老人用数十年前的声调喊着,“你跑了怎样大的一圈野马呀!”

“是的,山虬;要不是眼梢的伤疤,我要不认识你了。”

而他则又一遍地打量着田庄,以流浪者共有的淡漠的神色。

天黑下来,田庄门前一片模糊的静寂,轻轻地吹过清新的夜风。车夫同牧羊的孩子错愕地望着他们。马疲乏地垂着头,时时顿一下蹄脚。狗则在树林中跑来跑去。

(选自《果园城》,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

11.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1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山虬大爷的形象特点。(5分)

答: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指出第二自然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3分)

答:

(2)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4分)

14.“黄昏”这一意象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或结构艺术的角度,陈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无误的一句是 ( )(3分)

A.通过这两天的采访,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代表、委员认真为民履(lǚ)职和参政议政的敬业精神,也体会了两会在市民心目的分量。

B.在湖南卫视新一期《我是歌手》节目中,歌手林志炫凭借对歌曲《没离开过》的完美演译(yì)一举夺冠,并得到了众多歌迷的赞许。

C.3月5日,在将近2小时的报告结束后,近3000名人大代表给(jǐ)予温家宝热烈掌声。此后,温家宝以三鞠恭告别了十年总理生涯。

D. 3月底,小贝来参加中超的宣传,球谜将一睹其风彩。小贝担任的是中超联赛的国际形象大使,但肖(xiāo)像不会出现在国内联赛赛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杨丽萍被誉为用肢体说话的人,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舞者,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

B.政府应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公民的收入水平,勉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受,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

C.盛光祖在参加完人大会议后表示,对于铁道部并入交通部的大部制改革,铁道部没有阻力,至于具体方案,他还不太清楚。

D.周末待在图书馆里饱览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著作,遍读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美文,真有一种过屠门而大嚼的快感。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环保部门加强了对临时租用、外借机动车排污控制装置的定期检测,环保执法人员发现弄虚作假将没收车辆并进一步接受检查。

B.文化产业一直方兴未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全社会自由创新的文化环境,成为昨天论坛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C.环巢湖区域的旅游综合体耗资千万打造的可搭乘百余人的豪华游船合肥旅游一号,今年有望开放,其停靠码头也正在升级改造中。

D.面对新规严厉的处罚条款,很多有车一族、有证一族小心翼翼恶补新交规,尽管如此,还有部分驾驶员因为学艺不精吃了苫头。

18.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述下面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5分)

那些特有的“老土食品”,已经有三四十年在市场上绝迹了,我至今回忆起来仍垂涎三尺,却已无处寻影。饮食文化里面,不单单牵涉一种口味,这其中还有一种文化回忆传承在其中。

答:

19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两个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示例】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答:

20.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整合相关内容作为论据,续写后面的论述片段。不超过60字。(6分)

林黛玉 宋江 方鸿渐 哈姆雷特 别里科夫 玛蒂尔德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示例】方鸿渐意志薄弱毫无王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城”;

五、(60分)

21.请以“____更重要”为题写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④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解析】文章结尾的意思是“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D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练合)。

【答案解析】A项,原文是“推测”,并未表明;B项,原文是夏王朝建立之前;C项,不包长江流域。

3.C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慨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探源工程”证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原文无凭。

4.A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解析】高:形容词,意动,认为……高尚。

5.C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解析】为,动词,担任/动词,认为;A项,何,副词,怎么;B项,者,助词,……的人;D项,焉,表疑问,哪里、怎么。

6.B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县令”有误,应是:王密已任昌邑县令,是杨震曾经举荐的。

7.(1)建武年间,官府特地召请,(因为)年纪老身体有病没有赴任,最终死在家里。

(2)耿宝就亲自前往拜见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评分标准】(1)“公车”代指官府;‘特征”指‘特地征召”;“就”指“赴任”;“于”指“在”,(每个1分,共4分。)

(2)“乃”指“就”;“候”指“拜见”;“重”指“倚重,看重”;“僻”指“任用”;“唯”指“只是,仅仅”。(每个1分,判断句句式1分,共6分。)

8.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1分)

【命题意图】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9.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1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1分)

(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意图】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10.甲:(1)征蓬出汉塞 (2)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 (4)长河落日圆 (5)萧关逢候骑 (6)都护在燕然

乙:(1)断肠人在天涯 (2)相连何必曾相识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昆山玉碎凤凰叫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山河破碎风飘絮

【命题意图】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

11.守候庄园,(1分)城里来客,(1分)彼此相识,(1分)主仆互诉(1分)

(意思相近即可)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12.他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1分)形容苍老,脸被苍灰的络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草丛中的蘑菇,面颊坎坷;(1分)爱酒,经常喝醉,是个“酒鬼”;(1分)忠厚,在荒寂的庄园忠诚守望城里的主人二十年;(1分)重情义,面对昔日好友“吃闲饭的”的意外归来,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1分)

【命题意图】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

13.(1)第二自然然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内容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景色描写渲染了田庄寂寥落寞的氛围,为后文主仆重逢作了铺垫。

(2)最后一段动静结合,突出细节,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与开头形成照应,增强了荒茺、悲凉的抒情色彩,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命题意图】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昧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14.【示例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故事发生在“黄昏”时分,战事的主人公都已经是迟暮之年;

②自然的黄昏时分与人生的黄昏时分两相映衬,交织着人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③“黄昏”时分的归来与重逢,包含着乡土故园之眷念、流浪回归之感伤、人事变迁之无常、人性善良之可贵等多重意蕴。

【示例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黄昏”犹如一个横断面,掩藏着两条线索:一方面是20年的离乡流浪;一方面是20年的忠诚守望,饱含岁月沧桑,人间真情;

②“黄昏”景色的描绘首尾照应融合,构成落寞静寂的抒情氛围,衬托质朴真诚的人性之美;

③“黄昏”意象的营造淡化了情节,突出了意境,使小说结构散文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色彩。

【命题意图】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15.A

【命题意图】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A(识记)

【答案解析】B项,“译”应为“绎”;C项,“恭”成为“躬”;D项,“彩”应为“采”,“肖”读音为xiào

16.D

【命题意图】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选项D望文生义,“过屠门而大嚼”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米安慰自己。不能用来比喻饱读诗书的快感。

A项,“丝丝人扣”比喻文艺表演做得十分生动,有条不紊,一一合拍。也比喻文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B项,“勉力”是努力的意思。C项,“至于”,介词,引出对象。

17.D

【命题意图】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项,句式杂糅,“接受检查”的不是执法人员;B项,“一直方兴未艾”语义重复;C项,搭配不当,“搭乘”连接的宾语一般是交通工具。

18.消

相关资源:
·东北三校(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韶关市普通高中2013年4月高三语文试卷
·湖南省2013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江西省定南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4月考试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测试试题语文试题
·江西师大附、鹰潭一中2013届高三4月联考 语文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