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2014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松柏(bǎi) 门闩(shuān) 嚼舌头(jué) 麻痹大意(bì) B.媲美(pì) 守拙(zhuō) 滞纳金(zhì) 便宜行事(biàn) C.包扎(zhā) 胚胎(pēi) 处方药(chǔ) 数见不鲜(shuò) D.奇葩(pā) 冠冕(miǎn) 潜台词(qián) 灯影幢幢(zhu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闺蜜 博弈 数码港 韬光养晦 B.会晤 暴躁 掉书袋 德高望众 C.融恰 浏览 局域网 白呜得意 D.膨胀 胸襟 亲合力 共商固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承担责任,请求____________,严格执行赔偿协定德国总理默克尔严肃_____________,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负有“永久责任”。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___________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A.宽恕 重审 而且 B. 宽容 重审 反而 C.宽恕 重申 反而 D. 宽容 重申 而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吸引众人的眼球。 B.医患关系紧张非一日之寒,要大力发扬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与人为善的美德,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矛盾。 C.季羡林先生虽已仙逝,但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却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他对人世间五味的品评留给人们永久的回昧。 D.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少些来回比划的雕虫小技,少做些表面文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叫确的的是 A.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B.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必须受到严肃查处,这是极其错误的。 C.普京表示,俄中关系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希望充分发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合作。 D.有关各方仍在积极开展失联客机搜寻工作,中方将继续同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各方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参与搜寻行动。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齐攻宋,宋使减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 “索救而得,令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连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厌:满足 B.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 释:放弃 C.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遗:赠送 D.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 传:传授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②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③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④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⑥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 B.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 C.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明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源。 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4分) (2)令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分) (3)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祖母刘悯臣孤弱,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5)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6)以是人多以书似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五、(12分) 16.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敬语。 (4分) 近日,有网友总结了一系列快要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引发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如头次见面用______________,很久不见用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____________;赞人见解用_____________,自身意见用拙见;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______________,等等。 17.下面是学校学生会就高一同学阅读状况调查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4分) ①你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 A.有 91% B.没有 9% ②你平时阅读有读书计划吗? A.有严格的读书计划 12% B.有一定的读书计划 27% C.没有计划随便阅读 57% D.从不阅读 4% ③你平时阅读感觉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A.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 13% B.不知道怎么读好一本书 40% C.不知道读了以后有什么用 27% D.记不住所读的内容 20% ④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A.科普读物14% B.网络小说11% C.文学名著16% D.卡通漫画7% E.历史传记12% F.人文杜科12% G.自然利学11% H.其他17% 调查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中国传统小说______________。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是故事的集散地,是生活细节的稠密地带,也是古典白话小说生长的沃土。如果说早期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内容尚不离史传,而至晚从《金瓶梅》开始,充满着家长里短生活细节的白话小说便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不第文人之手。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在诗文早已占定的范围之外,为百姓找到了幅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小说更多采用中国绘画熟稔的散点透视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心,远观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红墙在望 徐平 鸟印路像个深沉的老人,衰老又深邃。五月的梧桐枝繁叶茂,即便一路蛇头灯朗照,癍斑点点逢漏而下的青光也只是愈发显示出鸟印路的暧昧莫测。 最近几个小夜班下来,一踏进鸟印路,我就隐约感到似乎有人在跟踪。说是跟踪者,他又不太遵从鬼鬼祟祟的规则,有时甚至同我并肩同行,到鸟印路拐角红墙外,他必然悄然离去,但那已经快到家了。 这天的小夜班下班时,竞下了场雷电交加的大暴雨,后来雨倒是小了,但渐淅沥沥仍不见住。 11点零5分的特快正轰然而来,气势磅礴地冲过铁轨,青灰色的车头灯钢柱似地射向前方。我还琢磨那奇怪的跟踪者是否亦如这特快列车属于过去时间,岂料,那火车尾巴一过,就见那怪异的跟踪者赫然兀立霏徽的雨幕中。他什么雨具都没带,浑身黑湿,看那模样仿佛在坚定地企望什么。 我举步跨过铁轨。今天的蛇头灯同样无法洞穿这深幽的鸟印路,而在层层梧桐叶上不断叠加滚落的扑嗒扑嗒雨水声,更使鸟印路充满无边无际的烦恼。 举止古怪的跟踪者尾随我而来,距我两步半。惶恐之余,我又满腔怒火。这算什么名堂,一想到我自然而然要去琢磨这个谜,我就有气急败坏的被捉弄感。 红墙终于隐约可见了。我突然勇气陡增我猛地收腿站住了。他猝不及防,惊愕着也站住了。 “到底为什么?!” 他张口结舌,只是死死地看着我。我也盯着他。反正红墙在望,赛跑起来,他的暴发力有我好吗?近距离地审视,他老了,脸上沧桑纵横,眼睛更是很老很老了。 他无言地笑了,笑得有些羞怯还有点内疚,令人诧异着怦然心动。他在掏左胸口袋。 “你来。”说着他走向前方一盏灯。 迟疑着,我还是挪了步。 我走得步步惊心。四周已然是安眠的世界,我还是感受到那非同寻常的诱惑。 他放下一个小竹篮。打开一个夹证件的皮夹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彩照。 我站在他面前。他看看我,又看看照片,然后,盯着我的脸把照片交到我手中。 “我女儿。”他的脸色在急骤变白。 照片在灯光下变了色,可是颜色的变化不能改变照片中的一个女孩的清秀可人。这肯定是个爱幻想的乖女孩,但她充满忧伤。 跟踪者猛地抽回照片。 “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他不容置疑地瞪着我,精光四射的眼光专横极了。我有些茫然。 我想要是反对,他真会扑上来掐死我。 然而,他又温和慈祥地笑了: “你看,她这头发还是我扎的……”他热情地指点照片。我看他神经紧张。自从提到他女儿后,他的表情瞬息万变,像个偏执狂。 “现在她在哪里?”我想离去了。 他停了片刻,呢喃低语道:“死了。” 我吓了一跳。跟踪者已是黯然神伤我想快快离去,又到底不忍撇下这深夜的伤心。 他闭目摇摇头,额上的几缕湿发正一滴滴往脸上淌水。他仰脸承受着,一动不动。 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陪他站在雨中,我用伞遮住那雨泪交流的脸。 长长的静默里,我们谁也不说话。 “怕黑,”他仍不睁眼,“她从小怕黑,像这么暗的路,她一个人是怎么也不敢走的,我必须陪她一起走……” 他把我当成他女儿了,哪怕今天大雨如注,他也要守候在这儿以陪伴他怕黑的女儿。 “你女儿一定很爱你……” “不对!”他绝望地低吼,说话连珠炮似的快,“她讨厌我,可是我改了,我不再喝酒了。你闻闻我一点酒气也没有。从她死后,我四个月都没喝一滴酒,她还以为我还酗酒呢.她还以为!……”老人愤然泪下,凄苦至极。 “你身上一点酒气也没有,真的。我知道你戒酒很久了。”我说。 我必须走了,毕竟太晚了。 老人却拦住我。从小篮里提出一小串粽子。 “明天是端午,我记得很清楚,就是二十一岁生日到了。你很喜欢吃粽子。你很喜欢!” 他执拗地把粽子塞在我手中。 “是我才学包的,很紧每个一种馅儿。” 他走了。 仍是烟雨霏微。 迷蒙的雨幕中,老人踽踽独行远去。回望那红墙,正异常鲜艳,令人欣慰安然。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9.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20.简要赏折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惶恐之余,我又满腔怒火。这算什么名堂嘛。一想到我自然而然要去琢磨这个谜,我就有气急败坏的被捉弄感。 (2)他闭目摇摇头,额上的几缕湿发正一滴滴往脸上淌水。他仰脸承受着,一动不动。 2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4分) 22.“红墙在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014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B(A.嚼jiáo舌头;C.包扎zā;D.灯影幢chuánɡ幢) 2.A(B.德高望重;C.融洽;D.亲和力) 3.C(“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重申”指再一次申述,“重审”指原审法院的判决在上诉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销而由原审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 4.C[A.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对象误用。B.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别人;不合语境。C.平易近人:既可指人态度和蔼可亲,也可指文字通俗浅近。D.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这里根据前面讲要真抓实干,应该改为“花拳绣腿”(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的做法)] 5.D(A.语序不当,“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应为“寄托者、助跑者和实现者”。B.“这是极其错误的”有歧义。C.成分残缺,“机制”后加“的作用”。)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A(“中外学者”错) 7.B(原文无此信息) 8.B(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错。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错。D.“把汉学学者迎回到中国,夺回到国内”错。)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传:传授知识的人,老师) 10.A(A.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B.前一个是动词,可译作“往”“到”;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后一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D.前一个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的情况”等;后一个助词,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11.B(②是叙述齐人攻下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没有到来这个客观事实;⑥是叙述秦西巴把小鹿还给了母鹿,说明秦西巴心地善良,内心不忍。这两句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智慧) 12.B(“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不正确,原文中楚王答应援助是假,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四、(24分) 13.(1)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用这个使我们坚决抗齐。(4分。恶:厌恶;于大齐:介词结构后置;所以:……的做法;坚:使……坚决) (2)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笨之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3分。愚:愚笨;师:学习;过:错误) (3)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更受信任。(3分。以:因为;见疑:被怀疑;益信:更受信任) [参考译文]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什么原因不给他?”魏宣子说:“没有理由就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伯无故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害怕。他深重的欲望不能满足,天下一定会恐惧。您给了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恐惧而相互亲近。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会久长了。您不如把土地给予智伯,以便使他骄傲起来。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却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宣子说:“好。”于是就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于是围攻晋阳。韩氏、魏氏在城外攻击,赵氏在城内接应,智氏由此灭亡了。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南下向楚国求救。楚王很高兴,答应救援宋国,跟臧孙子十分友好。臧孙子忧心忡忡返回宋国。他的车夫说:“求救的事成功了,现在您还愁容满面,为什么?”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用这个使我们坚决抗齐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