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A)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 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 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 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 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 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 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 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 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 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 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 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 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 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 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 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 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 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 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 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 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 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 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 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 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 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 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 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 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 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 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 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 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 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 庄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 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 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 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 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 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 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 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 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 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 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 忠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 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 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 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 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 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 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 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 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8.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 容分析。(5分) 9.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对自己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 的家人表现出的不仅不是同情,反而是“ ”。 (2)刘禹锡《陋室铭》中“ ,_ ___ ”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 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 ___ _,_ ___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 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 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 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 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 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 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 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 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 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 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 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 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 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 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 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党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 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 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 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 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 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 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 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 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 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1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琅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 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痰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 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 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 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 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 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 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 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 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 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 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朓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 朓。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谁 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 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于谢朓 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是因为谢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 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朓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 李白对谢朓的纪念,我怀疑不止是因为诗,恐怕与谢朓的遭遇也有关。他在《秋夜板 桥浦泛舟独酌怀谢朓》中说:“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从中知道李白是为他不幸的收场 而抱不平的。我们知道,谢朓生于公元464年,早于李白237年,他小时候就好学,有芙 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谢胱传》).他下狱死时才36岁。他善草隶,长 五言诗。沈约曾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朓传》上说他“文章清丽”。李白对于谢胱的推崇只在“清”而不在“丽”。李白说 “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说“师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语凡数见,对谢诗的“丽”却几 乎只字没有。 李白对于文艺的见解见之于他那《古风》头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 微茫,哀怨起骚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见地是古典的。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说“自从 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便又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标准即是“清真”。 谢朓够这个标准,所以他推崇谢胱。“清真”乃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观,并不限于诗,乃是指 一种风度,所以他形容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从潇洒、孤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清真”的意义。“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 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就不随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谢朓的诗里,因为时代之故, 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表现,李白的诗却已非常显然了,极其真。我常觉得李白的 可爱,就在他“真”得不掩其矛盾,“真”得不掩其棱角,一会儿是陶潜,一会儿是孔子,一会 儿是谢安,一会儿是鲁仲连,在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有莫名其妙之感了。而表现在技巧上 的“真”便是“自然”,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都没有。这在李白的诗中是做到的。“小时不识 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 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是自然到可惊的地步,这种自然超过了谢朓。 不错,清真是李白对于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不错,李白以这个标准而选择了谢朓。 但是李白自己的诗却决不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 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诗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 式!或者更恰当地如康德所说,天才不是规律的奴才,而是规律的主人。李白是充分地表 现出来了! 说到根本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是自然的,毫无尘 土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这代表了李 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庐山谣》,“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统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 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仿佛骑一匹快马一样,一会儿驰骋到西,一会儿驰骋 到东,为李白的精神引导着。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 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他那样得意,在文学上称赞谢玄晖,造诣 却超过了他万万了。 (摘编自李长之《李白传》) 相关链接 谢朓,字玄晖,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时遭始安王萧 遥光诬陷下狱死。谢朓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为时人所爱重。其重要特点是借山川景物来表现思想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 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白诗中提到谢朓的地方特别多,谢朓令他追怀无穷,使他赞叹、激赏,李白对以前 的其他诗人都没有这样过,所以说谢朓是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B.李白在事业上一直崇拜鲁仲连,但政治事业失败后,到了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 后,李白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朓,写了许多诗追怀他。 C.李长之认为李白对谢朓的崇拜很认真。实际上,他不是什么都崇拜,他只欣赏谢朓 诗中的“清”,而对其诗中自己讨厌的“丽一却视而不见 D.李白的文学造诣远超以善写山水、诗风清逸秀丽闻名的谢朓,但李白的确是推崇谢 朓的,并且也继承并发扬了谢诗中一些优秀的、独特的因子。 E.作者引“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句,意在说明李白诗歌技巧上达 到的“自然”程度,他是真正主宰诗的形式与规律的诗人。 (2)李白诗歌特色和谢朓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从《李白传》中节选的一部分,本文在内容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行文方 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6分) (4)作者推论出韵李白“最崇拜”谢朓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推论?请结合材 料说明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一直对自己在那段荒唐岁月里的行为____,然而在最近出版的自传里,他终 于站出来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教,与挣扎的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②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 人 ,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③直到媒体报道,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村子西头那间土房子里住着的老人是抗美援朝的 英雄,老人一直对自己参加过志愿军并立下战功的事情____。 A.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B.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C.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韵人生经 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 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 遗传因素虽然可以影响人们识别面部特征的能力,但在评估美丑及,是否具有吸引 力的问题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 D.球迷认为球队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与赛季开始前俱乐都在外援引进方面出现 的决策性失误有关,众多球迷聚集在俱乐部门口讨要说法,场面一度失控。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耐久性上说,建筑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体积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来不是 易事,能将它建造起来总是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 。能抵御自然 侵蚀,又不受人为破坏的建筑物,便能长久地被保存下来,成为罕贵的历史文物。 A.不管被使用的期限是否尽可能延长,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B.所以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 C.虽然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但是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