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文件大小 466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7/29 8:43:0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安康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第二次)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

意义(社会影响)上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

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

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

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广,它决不局限于哪

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

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

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

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

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

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

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

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

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

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

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

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

《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

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

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在瞬息间

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

运,但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

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

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

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

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因此

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

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

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

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

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

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

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泉仚[注],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仚九岁丧父,哀毁类于成人。服阕袭爵,年十二。乡人皇

平等三百余人诣州,请仚为县令。州为申上。时吏部尚书郭祚以仚年少,请别选遣,终此一限,

令仚代之。宣武诏依皇平等所请。仚虽童幼,而好学恬静,百姓安之。寻以母忧去职。县中父

老复表请起复本任。后除上洛郡守,及萧宝夤反,遣兵趣青泥,图取上洛,豪族泉、杜二姓密应

之。仚与刺史董绍掩袭,二姓散走,宝夤亦退。

除东雍州刺史。部人杨羊皮,太保椿之从弟,恃椿,侵扰百姓。守宰多被其陵侮,皆畏而不

敢言。仚收之,将加极法。杨氏惭惧,阖宗请恩。自此豪右无敢犯者。性又清约,纤毫不扰于

人。在州五年,每于乡里运米自给。梁魏兴郡与洛州接壤,表请内属,诏仚为行台尚书以抚纳

之。蜀人张国俊聚党剽劫,州郡不能制,仚收戮之,阖境清肃。

及齐神武专政,孝武有西顾之心,欲委仚以山南之事,乃除洛州刺史。未几,帝西迁。齐神

武率众至潼关,仚遣其子元礼御之,神武不敢进。都督泉岳,其弟猛略等谋翻洛州以应东魏。仚

知之,杀岳及猛略,传首诣阙。进爵上洛郡公。仚志尚廉慎,每除一官,忧见颜色,寝食辄减。至

是频让,魏帝手诏不许。高敖曹围逼州城。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

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走遂执仚而东。仚临发,密戒二子元礼、仲遵曰:“吾生平志愿,不过令

长,幸逢圣会,位亚台司。今爵禄既隆,年齿又暮,前途夷险,抑亦可知。汝等堪立功效,不得以

我在东,遂亏臣节也。”乃挥涕而诀。闻者莫不愤叹。寻卒于邺。

(选自《北史·泉仚传》,有删改)

【注】仚,音xian。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

走/遂执仚而东

B.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

走/遂执仚而东

C.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

走/遂执仚而东

D.仚拒守/旬余矢尽/援绝城乃陷焉/谓敖曹曰/泉仚力屈/志不服也/及窦泰被禽/敖曹退

走/遂执仚而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称守丧期披麻戴孝为“服阕”。守丧,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B.表,文中指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大臣向皇帝陈请谢贺,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C.刺史,白汉设立,本为监察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D.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来就用“令长”泛指县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仚不同寻常,年少有为。他九岁时父亲去世,像成年人那样悲伤异常;他十二岁就得

到同乡人和吏部尚书郭祚的推荐,担任县令。

B.泉仚打击权贵,不惧恶势力。他将仗势欺压百姓的杨羊皮逮捕,使豪强大族不敢无法无

天;张国俊聚众作恶,泉仚将他绳之以法。

C.泉仚抵御侵略,剿灭叛乱。齐神武率军到达潼关,他派遣儿子泉元礼抵抗;他杀了图谋

反叛的泉岳及泉猛略,并把他们的首级送往朝廷。

D.泉仚临危不屈,坚守节操。当州城被攻陷时,他表示虽然兵力摧折,但心志不会屈服;他

被捉东行时,告诫两个儿子不要亏负人臣节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萧宝夤反,遣兵趣青泥,图取上洛,豪族泉、杜二姓密应之。(5分)

(2)仚志尚廉慎,每除一官,忧见颜色,寝食辄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浮舟过张逸人别业①

孟浩然

水高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乌笑酣歌。

幽赏②未云遍,烟光③奈夕何。

【注】①别业:别墅。②幽赏:赏玩幽胜。③烟光:夕阳映照下的薄薄轻雾。

8.清人贺贻孙《诗筏》曾言:“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请简要赏析本

诗的颔联。(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前面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关系?(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想白己婚后每日早起晚睡、不断操劳的两句是“ ▲

, ▲ ”。

(2)《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 ▲____, ▲ ”两

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仍要重蹈覆辙。

(3)诗歌能唤醒心灵。在暮色中吟咏游子的渺远乡思,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

▲ ”。我们心中总会生发几分对家乡的思念。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

住仰天嚎叫了一声,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乌呜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

战争今天在这里打响!这个可憎可恶的消息正是由他发布的。他奉命要在天黑前拿下山

头。任务紧迫啊。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冲上

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绛红的太阳沉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晨曦一样的金色光芒,但太阳早上和傍晚照耀的

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

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站在他面前的,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他们咄咄逼人的神情,像锐气,又像寒

气,寒气逼人!他的心猛然收紧:自己的处境是多么陌生和可怕啊。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激动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活着的时候是打不败的。九次惨败赠给他们的念头只有一

个,那就是争取第十次冲锋的胜利!

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

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全然不顾四伏的杀机,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

裸露的山坡上,顿时如同长出了一片蠕动的树林。

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

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

奔涌而出。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他们跪倒在地,虎视眈眈,似

乎在伺机做最后一次跨越。

烧红的铁冷不起。冲锋就是铁匠打铁,需要一锤敲到底!他大叫:“上去!冲上去!”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九,

他激动了!

短兵相接,厮杀声刺耳又揪心!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突然一声枪响,像是打出

了一个句号。从此,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热切地盼望着喜

讯的降临。他已经不起打击了,他觉得喘不过气来,眼前一片死黑。

终于,山顶上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

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完了,他想,我的人死光了,我失败了。绝望的钟声就这样在他千疮百孔的心中勇敢又庄严

地敲响。他感觉到了身经百战而从未有过的一阵阵颤栗。

他自言自语道,我没死,我要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像一头

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

现在,堑壕已在眼前。

那面狰狞的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

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

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他想,子弹干吗不穿透我的心?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突然,他举起手枪,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他感觉到脑浆随着子弹飞进了脑门,同时他模模糊糊地想,枪声也许会传得

很远,很远。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唯一的活

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

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景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

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

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下面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

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E.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

力,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47年,茅盾回到上海,立刻被朋友们包围,大陆新村的家里,挤满了欢迎茅盾夫妇归来的

亲朋好友。茅盾回到上海的第4天,郭沫若在家里邀请了20多位文化人,为茅盾夫妇接风洗

尘。之后,茅盾半年之内写了22篇介绍和宣传苏联的文章,成为当时的“苏联专家”。同时,茅

盾的《游苏日记》亦在《时代日报》上连载。这时,同乡老友金仲华捧着一本西蒙诺夫的剧本《俄

罗斯问题》来找茅盾:“雁冰兄,这个剧本麻烦你赶出来,我的《世界知识》正等着用。”金仲华开门

见山地说。“好,金公的吩咐,一定抓紧。”茅盾也笑了。果然,茅盾没有食言,不仅译了西蒙诺夫的

《俄罗斯问题》剧本,而且还写了前记、译后记和《K.西蒙诺夫访问记》和《关于(俄罗斯问题)》。

1948年元旦,茅盾夫妇是在香港度过的。在香港,可以在《华商报》《文汇报》上大登新华社

的电讯,可以大张旗鼓地报道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胜利,可以把“国军”直呼为蒋家军队或国

民党军队。这种写作环境以及写作心境,给茅盾提供了十分舒畅的写作条件。于是茅盾又全身

心地投入文艺活动中去,担任了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同时,又把《苏联见闻录》写完,接着

又写了《杂谈苏联》,后由致用书店出版。

写完《杂谈苏联》以后,茅盾又把在东江游击队保护下的脱险经过,写成《脱险杂记》。之后,

茅盾又投入相当精力,创作长篇小说《锻炼》,主编《文汇报》副刊《文艺周报》,担任《小说月刊》的编委等。这样,1948年下半年的茅盾,又忙得不可开交。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任文化部长,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做世界和平使者,自然成了茅盾这

位文化部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10月23日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

理事会开始,至1962年7月1日去莫斯科参加争取普遍裁军与和平世界大会为止,共出国16

次。其内容是争取世界和平和文化交流两大类,因此,茅盾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和平的文化

使者。

1951年10月,茅盾任第二届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代表团理事,于23日早晨6时从北京乘

飞机转道莫斯科去维也纳。在大会上,茅盾代表中国代表团,作了《巩固和发展各国人民间的文

化交流》的发言。1952年12月,茅盾再度赴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会后,同行的

代表陈冰夷和茅盾谈起办一个刊物,专门介绍外国文学。茅盾一听,十分兴奋,与自己平时所想

不谋而合。于是茅盾专门向陈冰夷介绍了鲁迅当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迫下创办《译文》的

艰难情景,说“今天情况大不相同了,如果办新的《译文》,一定能办得更好”。在茅盾的关怀下,

新中国的《译文》终于在1953年7月1日正式创刊。

50年代初,茅盾的出访任务大部分是参加国际性会议。1953年6月,茅盾和郭沫若一起乘

机离开北京,取道莫斯科去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匈牙利,茅盾除了

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之外,还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向匈牙利全国和平理事会献礼”仪式,出

席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部长会议举行的招待会,19日,茅盾又出席匈牙利布达佩斯市民为庆祝

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的群众大会。回国后,茅盾又及时写了《人民匈牙利的电影》一文,宣传匈

牙利的文化事业。没有几个月,茅盾又率团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上,茅盾

作了《为进一步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而努力》的发言,赢得各国代表的热烈掌声。1960年8月

25日,茅盾应波兰政府的邀请,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去波兰访问,在波兰访问期间,茅盾受到波

兰人民的热烈欢迎,所到之处,皆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凯纳尔工艺美术中学,茅盾观看

了工艺美术中学生的杰作,欣然赋诗:源泉艺术在民间,吸取精英先着鞭。古拙非缘哗世俗,诡

奇最怕坠魔关。创新毕竟开潜力,蓦效由来毁异材。卓见奠基凯纳尔,独树一帜更无前。

(摘编自钟桂松《茅盾传》)

相关链接

①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

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

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百度百科)

②茅盾8岁时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

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

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茅盾一回到上海,立刻被朋友们包围,郭沫若邀请了20多位文化人,来到大陆新村茅盾

的家里,为他们夫妇接风洗尘。

B.从苏联回国后,茅盾在半年之内写了二十多篇介绍和宣传苏联的文章,同时应同乡老友

金仲华的邀请翻译小说《俄罗斯问题》。

C.1948年下半年,茅盾很忙,他创作长篇小说《锻炼》,主编《文汇报》副刊《文艺周报》,担任《小说月刊》的编委。

D.茅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文化部长,肩负对外文化交流、做世界和平使者的重任,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和平的文化使者。

E.茅盾在波兰凯纳尔工艺美术中学,观看了T艺美术中学生的杰作后欣然赋诗,对波兰人

民的智慧,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茅盾为什么要到香港居住?请简要分析。(6分)

(3)茅盾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6分)

(4)茅盾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

有 ▲ ,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

既没理由 ▲ ,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 ▲ ,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

害的。

A.自惭形秽 妄白菲薄 自暴自弃 B.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C. 自暴自弃 妄白菲薄 自惭形秽 D.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加速与诸多行业深度融合,成为增强国家数字

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B.农村治理法治化有赖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用法、守法、学法意识的增强,有赖于法律信

仰和法律权威的逐步形成。

C.长江经济带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丰富,我们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提高粮食生

产核心区和主要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陕西省商洛市2016届高三4月份全市统一检测 语文
·陕西省2016届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育才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3月月考 语文
·重庆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
·重庆一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