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枣阳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8月月考 语文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予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D.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以鸟兽侧面写出山势高险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人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 。 (3)《望岳》中抒发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小分队在向“满盖①荒原”进发。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被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湖泊被冰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所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 ” 我的回答是:“垦荒。”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自豪的是什么? ” 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当冰雪消融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②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这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狼,光天化日之下,它们三五成群,大模大样地尾随在我们的拖拉机后面,捕食被犁头翻出的肥大的土拨鼠。夜晚,它们就在我们的帐篷四周嗥叫。创业的艰苦,使垦荒队的每一个小伙子都变成了圣徒。副指导员跟我的妹妹,和我们同住在一顶帐篷里。一块毯子分隔开了她们的狭小天地,毯子后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黎圣母院”。 一天深夜,我从睡梦中偶然醒了一次,却没有听到拖拉机翻地的轰响。我一下子跳起,来不及多想,只穿着短裤,就闯进了“巴黎圣母院”,将副指导员从被窝里捅了起来。 “你,你要干什么?!” “拖拉机不响了!‘摩尔人’在翻地!” “啊!”副指导员顺手就操起了步枪。 拖拉机不响,意味着“摩尔人”出了事。所有的人都惊醒了!正当大家要奔出帐篷,“摩尔人”从外面钻了进来。马灯光下,我们见他身上背着一只狼,两手拽着狼的两只前爪,头顶住狼脖子;那只狼朝天张大着嘴,两只后腿抓在他的腰胯上。 “摩尔人”大声说:“快动手!它还活着!” 我们各自操家伙,棍棒齐下,将那只狼在他背上打死了,好大的一只白毛老苍狼! “摩尔人”一下子坐在地铺上,喘息了半天,才说:“拴大犁的钢丝绳断了,我回来换钢丝绳,这东西跟上了我,出其不意地将两只前爪搭在我肩上……”他的脸上、手上尽是血痕,棉衣被撕成碎片。他拧着眉头脱下棉衣,里面的绒衣和皮肉被狼的后爪抓得稀烂! 副指导员命令我的妹妹:“快,拿医药箱来!” 这时,我们才发现,她仅穿着衬衣衬裤,光着一双腿。她也意识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目光下一时显得不知所措。随即,她镇定了下来,从容地说:“都瞪着我干什么?没你们的事了,全睡觉去!” 大家都一个个顺从地钻进了被窝,我没有。我将马灯举在“摩尔人”头顶。 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 (有删改) 【注】①满盖,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②《拉兹之歌》是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副指导员、“摩尔人”、我及妹妹等一群人在屯垦“满盖荒原”中的壮烈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 B.小说通过人与兽的搏斗等情节,讴歌了垦荒队员在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光辉,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 C.“我”是垦荒队的重要成员,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便于从垦荒队员的角度进行抒情议论。 D.垦荒队在“鬼沼”发现木碑,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字,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 E.作者用“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来描写“满盖荒原”冰雪消融、小河流淌的情形,颇具抒情性,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此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 (3)本文写“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4)标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包含着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 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各路军阀。 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 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受安格尔之邀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而几近停止。 E.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等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大都出自本土。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6分) 答: (3)请谈谈你对“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意的理解。(6分) 答: (4)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B.春节期间,滨州市十几位知名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他们现场舞文弄墨,书写了近百副对联赠送给居民。 C.《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8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的总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D.在2016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新的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开幕式暨创新论坛、科学讲坛、科学讨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B.专业信息披露是消除公众对问题疫苗恐慌最好的“疫苗”,这一“针”只有及时打,才能避免这种滚雪球式的传播将更多人带入更大程度的恐慌中。 C.据调查,目前最适宜生育的人群介于70后父母及80后年轻父母,他们又是受中国计划生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 D.数据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而阿里在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相信阿里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会有巨大回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手机的发明者无疑是伟大的,他改变了人们通讯的最基本的方式, , , 。 , , ,骚扰信息、流量黑洞、恶意软件、隐私威胁甚至病毒,都会让你苦恼至极。 ①很多人甚至把智能手机比作一个迷你型电脑 ②当智能手机带给你无限乐趣与便捷的同时 ③在移动的状态下依然可以让人们实现通讯自由 ④在此基础上的智能手机又让这个世界多了些变幻莫测的色彩 ⑤它的隐患黑洞会被无限放大 ⑥然而造物者总是逃不出辩证法的“魔咒” A.③⑥⑤②④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①④③⑥ D.③④①⑥②⑤ 二、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 上下五千年,能立足于书坛的无一不是其个性风格独树一帜使然。盛唐“王书”一统天下,被视为正宗,但 。这一说法,说明其影响之广、特点之巨,但也说明出现之初人们对其评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狂草书派终于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一度褒贬兼有的“张颠、素狂”之说不但没有了贬义,反而成为 的评语。 17.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三、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华要参加马拉松比赛。大比赛前夜,明华家人发生了一场争论。 明华妈妈:明天早点去,站在前排,不能输在起跑线。 明华爸爸:起跑晚点没关系。马拉松比赛考验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毅力。 明华奶奶:不要想输赢。好好跑,能享受跑步的过程就行呢! 听到家人的争论,明华想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不禁陷入了沉思。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一种态度?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