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一、选择题部分(60分)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 B.2013年6月,日美再举行联合军演,规模创新高 C.2013年江苏省财政厅拨款2.6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D.2013年4月21日,扬州举行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2.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A.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D.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3. 在庆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对接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同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C.文化有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时是自发形成的 D.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手机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为个人信息智能终端设备。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1亿。 4.如今,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④文化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2年徐峥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中国喜剧片市场的一朵“奇葩”,上映仅23天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创华语影片纪录,极大地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连锁经济效应不可忽视。由此可见 A.经济决定文化发展 B.文化总是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塑造人生 6、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7.西方人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人注重综合,合二为一。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欧洲的数学与中国不同,他从公理体系开始,而中国数学从实用出发。”这充分说明 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 B.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D.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8.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自身传承的特点 D.有形强制的特点 9.“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0.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长征是其中之一。《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国内外媒体关注长征精神,是因为 A.优秀文化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B.优秀文化就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D.优秀文化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11、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④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3.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9月18日在北京举行,假如你是一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①②③?? ? B. ①②④??? C.②③④?? ? D. ①③④ 2013年5月15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大师与青年学生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据此回答14—15题。 14.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先生一贯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在他笔下的人物从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这启示我们 ①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②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部记录片。它以美食作为窗口,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此部记录片的创作方法能够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 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 17. 2013年2月7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其中,一幅4D版的《康熙南巡图》,以360°视角,展现了白昼变换、四季更替,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再次把人们带进那历史的繁华之中。这表明 A.文化创新是历史的忠实再现 B.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 C.传统文化因技术才得以传承 D.博采众长促进文化融合 18.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一千多个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进行命名、保护,并建立了国家保护名录。这主要是为了 A.弘扬文化的包容性 B.维护文化的稳定性 C.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D.开发文化的商业性 19.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东南亚,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使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表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0.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A.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统一?? B.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文化传承:文化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D.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21.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坚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全局战略,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动漫游戏、影视剧创作生产、传媒产业、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强市”的同时,也给大连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结合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大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10分) 22、轩辕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古代统治阶级拜祖主要是昭告天下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后有颂扬功德等诸多政治文化功能,文革时期,拜祖活动被打上了“迷信”的烙印而被迫中断,直到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拜祖活动才光明正大的重新回到历史舞台,成为中华儿女寻根谒祖、表达民族感情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拜祖活动不仅增强了华人华侨的民族凝聚力,也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举办拜祖活动为什么能增强华人华侨的凝聚力量?(10分) 23.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某省第3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 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版、发行集团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通过国 家认定的动漫企业位居全国第4位;文化惠民扩面提速,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 综合文化站和远程教育点全面建成达标》 结合材料,从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某省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10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评价莫言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他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 材料二:中国作协的贺辞指出:“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莫言的成功给我国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启示?(10分)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俾斯麦说:“就在70年代初我们结束战争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说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开战?什么时候我们兴‘复仇之师’?”文中所说的“他们”是指( ) A.英国人 B.奥地利人 C.法国人 D.丹麦人 3、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5、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通过了参战案。美国参战的借口是( ) A.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 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 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 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民主制度 6、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7、“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8、“烧毁柏林,吊死对方每个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这一强烈要求的应是参加巴黎和会的哪国代表(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9、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义,促进历史进步的是( ) ①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②1905年兴中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美日两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的利益冲突( ) ①处罚和削弱战败国德国 ②控制国际联盟 ③争夺中国和太平洋地区 ④海军军备竞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性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12、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由“中立”到放弃“中立”,再到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变化,说明( ) A.美国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 C.美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 D.意识形态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13、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14、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议》,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 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 ③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 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我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这一报道说明(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全境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在缅英军都依靠中国远征军 17、下列①~④同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美、英、法战胜法西斯德国军队的战役,请从A-D内找出与它们同类的战役( ) ①莫斯科战役 ②不列颠之战 ③攻克柏林 ④诺曼底登陆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中途岛战役 C.珍珠港战役 D.敦刻尔克大撤退 18、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不包括( ) A.纵容侵略势力最终既害人又害己 B.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可演变成正义战争 C.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密切合作 D.组成统一战线是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主要途径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后果是( ) ①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②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洋和空中 ③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④战争更加残酷,充满更大的危险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则在东亚再次得以遵循,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美日通过妥协得以缓解的矛盾,并不能长期维持下去。正如列宁曾经指出:“远东的全部外交史和经济史使人毫不怀疑地相信,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美日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未解决,建立起来的体系内还存在许多的隐患。当时作为正在扩张的美国,希望维持这一体系,想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通过经济的竞争占领远东市场,而日本想要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也不会改变,但由于在经济方面无力与美国竞争,日本必然会采取其他手段,尽管华盛顿体系有必然走向破裂的趋势,但自这一体系建立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日对东亚的外交还是在这个体系的和平结构之内进行的。 ——《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请回答: (1)根据第一段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华盛顿会议上美日双方都得到了怎样的利益?(10分) (2)根据第二段材料分析美日之间的根本矛盾是什么?决定矛盾的根本因素是什么?(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 材料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苏、美、英三巨头。 材料四 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2分)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宣言的发表对大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中会议的中心主题是什么?(2分)之后根据此会议主题进行了怎样的军事行动?(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4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最积极的影响。(4分) 地理部分 一、单选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东亚地势的总特点表现为 A.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B.中部高、四周低,高差较大 C.东南高、西北低 D.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2.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狭小 ②森林资源丰富 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有关马六甲海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 B.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C.日本将其称为“海上生命线” D.是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 4.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A.山地多、平地少 B.多平原、少山地 C.多高原和盆地 D.山河南北延伸,相间分布 读“东南亚区域图”,回答5~6问题。 5.b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b国的某一岛屿,该岛屿是 A.苏门答腊岛 B.爪哇岛 C.巴厘岛 D.苏拉威西岛 6. K群岛是全球多火山、地震的分布区,主要原因是 A.地处二大板块的交界处 B.地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处 C.地处四大板块的交界处 D.地处五大板块的交界处 7.下图中能较真实反映出沿图中L线做一剖面的是 8.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是 A、白令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曼德海峡 D、霍尔木兹海 9.被誉为“千岛之国”和“火山之国”的国家是: A.菲律宾 B.马来西亚 C.印度尼西亚 D.日 本 10.发源于中国,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的河流是: A.湄公河 B.伊洛瓦底江 C.红河 D.萨尔温江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经过10昼夜的航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1月6日凌晨抵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读下图“中国海军远征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舰艇编队航行至马六甲海峡时赶上阵雨,该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夏季风影响 B.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 C.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 D.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12.有学者预言索马里半岛百万年后可能与非洲大陆分离。其依据是 A.河流侵蚀作用强烈 B.海水侵蚀作用强烈 C.半岛地处板块消亡边界一侧 D.半岛地处板块生长边界一侧 右下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3题。 13.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 ③地势低平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