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教学案例与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基础上,对热现象的进一步学习,是热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沸腾的特点和蒸发与那些因素有关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沸腾的特点和蒸发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沸腾和蒸发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沸腾和蒸发现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的沸腾和蒸发是两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也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这节课在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腾。
●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了解沸点与气压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资源
演示实验器材:酒精、棉球、塑料袋、热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手表。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热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手表、带孔的硬纸板、冷热档的电吹风、纱布。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主要研究的是沸腾的特点、蒸发的影响因素。蒸发和沸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探究活动穿插进行,环环相扣,且有的探究问题都是由一个有趣的实验或现象引入,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而积极的思想意识、精神,这些思想意识、精神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反思 | ||||||||||||||||||||||||
创
设
情
景
引
入
教
学 | 1.实验: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同学们好”几个字,过一会儿“同学们好”这几个字就不见了。
提出问题:字到哪去了?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提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总结引入: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4.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与此有关的汽化现象。
(板书:汽化) | 1.学生观察:字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2.实验:①在白色通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②让学生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袋内的变化情况。
学生根据现象回答:①酒精变成酒精气体了。
②塑料袋又瘪了,酒精又变成液体了。 |
实验现象很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 ||||||||||||||||||||||||
水
沸
腾
的
探
究
解
决
问
题 | 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举出的例子最多。
教师根据学生举的例子,提问:在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液体变成气体的方式都是一样吗?
总结。(板书:蒸发和沸腾)
分别对蒸发和沸腾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大家都见过,但由于时间和视角的问题可能大家观察的不是很清楚,对于水的沸腾大家还有哪些问题。
请学生分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进行猜想。巡视指导。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提出猜想,留在下面的探究实验中进行解决。)
根据本节课的目的,请学生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请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教师补充: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水中会有气泡产生,要注意气泡的变化情况。
请同学们分工配合好,选取合适的器材进行科学的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
教师板书: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
教师就实验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问题:
①各组实验中沸点为什么不同?
②平时说沸腾水的温度是100℃,为什么这个实验中水的温度不是100℃?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1: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小组2:锅里的水被烧干了、擦在手上的酒精一会就没了。
小组3:理发师把湿头发吹
干、有露的时候太阳一出来一会露就没了。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
结。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1:水沸腾有什么特点?
学生2: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3:水沸腾后,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1:水沸腾时,上下翻滚,有大量的气泡。
学生2:水沸腾的过程中要一直给水加热,如果不加热,水就不会沸腾。
学生3:水沸腾以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
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课本装置实验图,加热到水沸腾通过观察透明烧杯中的现象记录沸腾的特点;当水沸腾后把酒精灯拿走,观察现象;在加热的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2:在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用手表记时,并记录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学生3:烧杯中要少倒些水,为节省时间还应该用热水。
学生4:给烧杯加个硬纸板做的盖子,减少热量损失。水沸腾后要多观察一会,不要马上停止加热。。
学生5:根据实验方案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表格。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①温度计的差异;温度计的使用。
②通过观察沸点表,可见: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 |
学生通过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汇总,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
猜想。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继续去发挥。 | ||||||||||||||||||||||||
课外
拓展 |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用纸锅
烧水。 |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实验,回家
自主设计、进行实验。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
蒸
发
的
探
究
解
决
问
题 | 根据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字,字不见了的现象,引出蒸发。
提问:蒸发与沸腾有什么不同?
教师汇总,板书:
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提问:洗的湿衣服为了让它尽快干,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进一步提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我们的猜想,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巡视指导学生。
各小组学生交流实验计划,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确立实验方案
请学生选取合适的器材进行科学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实验完毕,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1:蒸发不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也可以进行。
学生2:只是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液体的内部没有发生。
学生小组讨论:展开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学生猜想:可能与液体的温度、空气的流动快慢、面积有关。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学生:我们准备两块一样大的纱布,同时放入酒精中,拿出来后,一块展开用电吹风的凉风档吹,一块展开用热风档吹,比较温度影响蒸发;再重新把纱布弄湿,一块团成团用电吹风的热风吹,一块展开用电吹风的热风吹,比较表面积影响蒸发;再弄湿纱布,都展开一块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一块自然凉,比较空气流动快慢影响蒸发。
学生进行实验。 |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 ||||||||||||||||||||||||
课后拓展 | ①为什么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的蔬菜就能保鲜?
②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民利用处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 学生练习,及时反馈。 |
| ||||||||||||||||||||||||
梳理反思 | 请学生把本节课小结一下,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 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 ||||||||||||||||||||||||
课后作业 | 1.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汽化现象。
2.《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题 | 学生去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完成作业。 |
|
六、教学反思
1.本节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实验或者是现象引出。学生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2.本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只起到引导与点拨的作用,每个知识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或者进行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地进行点拨,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