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全一册 ->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 正文

“功”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4 13:27:42阅读:
字号:|

课题

一、功

授课

牟善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

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课堂
小结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





思考、讨论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动手计算


提出问题,猜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及分析概括能力。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