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的魅力,叶猴与喀斯特地貌之灵气
──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保护考察实践活动
前言
2003年1月18日~1月25日,我与本校五名初二学生由白雪皑皑的东北长春出发,经过连续50多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的旅行,来到了峰丛林立、甘蔗油绿的广西崇左,参加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北京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期“园丁培训计划”暨青少年生物多样性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熠熠升起的人格魅力;与白头叶猴身临其境、翘首相望。七天的考察与实践活动,令所有参加者流连忘返,至今仍历历在目。感受是多层的,教益是终身的。
一、直面“白头叶猴”之父——科学家潘文石教授
“亲爱的沈雁老师:当我率领一支年轻的研究生队伍跋涉在西部万顷大山之中时,激励我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和年复一年勇敢向前的力量是:参与缔造人类第三次文明的伟大事业,才能问心无愧!”。这是潘文石教授在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凌晨,为考察的师生分别提写的个性化留言。字里行间,饱含着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心血、倾诉、期望和语重心长。
我们是“过路人”。在密密的甘蔗林中和峰峦的喀斯特地貌的小径上,留下了我们渴求知识、关注白头叶猴生存的声音和足迹。本次活动成功地让考察的师生从图书、图片、录像和互联网中,走进了真实的白头叶猴美丽的家园。
考察的第一天,领队叶珊老师将全体师生带到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基地坐落在崇左生态公园的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已初具现代化设施。在全玻璃罩建筑特点的报告厅我们见到了盼望已久的“白头叶猴”之父——潘文石教授。和蔼、谦和、平易近人的潘教授,将师生们带到研究基地的中心地带,一幅镶嵌着世界和中国古老文明理念的彩色壁画前。潘教授结合壁画给我们娓娓动听地讲述“圣经”中美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壁画里自然界文明与和谐、生命与保护、掠夺与占有,触目惊心。它告诉人类,生命无辜,万物有灵。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能看到青山绿野、左江流碧,听到百鸟啁啾、蛙鸣虫唱,欣赏到白头叶猴在绝壁上树丛中攀爬跳荡的娇健身姿?一切答案就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思考未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体验白头叶猴的研究
1.背景资料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是我国特有种。它因其形态而冠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下段为白色,终年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缘,不仅能在树上攀折枝叶、悬挂悠荡;还能灵巧地穿梭、攀登在峭壁、悬崖绝壁之上。它们喜欢以家族群聚方式生活,一般6-8只,最多的达20只左右为一群体;有着自己家族一定的活动范围、路线和相对固定栖息地。比较有规律地活动于树上、崖壁和山洞中,以嫩叶、枝芽、花、果为食。据考证现在世界上白头叶猴不足1 000只。中国特有的白头叶猴独钟情于广西的崇左和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这些黑白相间的小精灵已经在广西喀斯特地形的石峰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它们有着井然有序的社会成员关系和家庭组织方式。考察中,在潘教授及研究生们的详细介绍和观看相关录像片的基础上,逐渐理解了白头叶猴的一些神秘而复杂的社会行为。明白了“杀婴”鲜为人知的秘密;“助家”只有山峰知道的寓义。
2.了解白头叶猴神秘而复杂的社会行为
考察中,潘教授多次与师生们座谈,并亲自选派研究生带领全体师生进山观察白头叶猴。2003年1月19日和1月20日两天,全体考察师生在潘教授的研究生王德智、秦大公的率领和指导下,分别在距研究基地20多分钟路程的喀斯特地形的山峰边,距白头叶猴生活地点约100米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真是不枉此行,我们每个人都多次亲自借助于自己准备和基地提供的高级望远镜,清楚地观察到栖息在树枝、悬崖峭壁上悠闲地吃着树叶、搔着痒痒的两组白头叶猴。一共约14只,一组6只;另一组为8只。可惜现在正是冬季,小猴还没有出生,所以,只能在画册上看到金黄色的小猴子了。
潘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科研人员,是于1996年开始对世界濒危物种白头叶猴的家庭形态进行研究和考察的。经多年观察,潘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报告,白头叶猴重要的社会生存方式是以家庭形态为主。表现形式为“一雄多雌,多雄多雌,多雄少雌” 。这三种形态中最稳定的是一雄多雌,其它两种都是过渡形态。过渡形态常常是通过战争,取代年老的白头叶猴或被其它白头叶猴取代,成为一雄多雌,使得最强壮的公猴得到更大的繁殖机会。科学家发现:“雄性入侵—杀婴—助家”,构成了白头叶猴以雌性为中心的繁殖进化战略,这一战略确保了它们世代相对稳定地生活。由于专家耐心地讲解,又有实地考察和生动形象的录像片的配合;全体师生对可爱的小生灵的身世和秘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利用高级望远镜转拍观察到的白头叶猴许多珍贵的镜头,留做资料。
实地考察与科学家、研究生们座谈相结合是本次成功考察的主要方式。考察期间,师生们充满激情地与潘教授和研究生们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如:“白头叶猴面临着地最大生存困难是什么?当地农民的生存需求与小生灵生存需要之间的最尖锐矛盾是怎样得到解决的?‘杀婴’行为的生理特点和繁殖意义是什么?‘助家’行为的表现方式是怎样的?您(潘教授)有北京大学那么好的研究条件,为什么偏偏来到这么远的山里进行研究?”特别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潘教授是最早被称之“大熊猫之父”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那么为什么又选中研究白头叶猴的行为呢?学生们与专家敞开心菲,心存执着,感染着老科学家。老人思绪万千,让时光飞速地倒流,向师生们回忆起20年前在“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的艰难岁月。深情地讲述着“熊猫爸爸”对“女儿娇娇”的爱意和放心。潘教授对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对工作和社会的不懈追求,对人和动物充满着爱心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师生。潘教授寄予深切地希望讲到:“每个人悟性不同,相信大家在现在、将来的生活、学习中,会从这次考察得到更深的启发和影响。”在全程的考察与实践中,是潘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的言行时刻鼓舞我们要坚持严肃、认真、坚定和珍爱的品格;在观察与思考中增长知识与智慧,提高做人做事的素质和品行。
3.白头叶猴生态公园
白头叶猴生态公园是世界惟一在我国广西崇左县建立的主题公园。 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白头叶猴种群,共有18群 240只左右。潘文石教授说,建立白头叶猴生态公园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性的白头叶猴研究工作,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为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植物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活生存环境。经过多年多方面的努力,2002年8月11日,潘文石教授主持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崇左县生态公园正式开放。至今已经迎来上百批中外游客和考察者。生态公园的开放,会不会影响白头叶猴宁静的生活呢?据崇左县旅游局介绍,生态公园的开放不会破坏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因为每天进入生态公园的人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进行预约,因此,每天进入生态公园的人数会受到严格控制。为了不影响白头叶猴的生活,观看地点也设在远离白头叶猴居住的地方,游客或考察者利用1000毫米的望远镜观看白头叶猴的活动情况,和谐共处细微可见。同时,生态公园的开放必将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白头叶猴,从而懂得保护白头叶猴。
三、多项保护白头叶猴的措施,着眼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白头叶猴在最近30年来数量迅速减少,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所致。1996年以来,潘文石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位于广西崇左县罗白和板利两乡交界的一处喀斯特石山地区,找到了残存的250只白头叶猴,是目前地球上幸存的两个地方群体之一。因此,北京大学决定在崇左建立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地。在整个研究的目标中,他们希望能为当地农民找到一种新的劳动方式,使农民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和对土地的滥用,从而使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研究人员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是当地生境中的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因此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6年来,潘教授不断地用自己的奖金支助当地农民,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使与白头叶猴比邻的农民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不少农民主动制止偷猎活动;促使县政府下令禁止在白头叶猴分布区开山放炮和实施封山育林。潘教授讲了这样一个经历:“1996年的时候,一个当地农民给我送来一只受伤的白头叶猴,我很感动,但是我对他说我不能给他金钱的回报。如果我给他钱,那就会造成一种误解,让人们认为白头叶猴可以换钱,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环保意识的真正改变,我们所盼望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潘教授不时地给予师生这样的理念,他说:“我们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迁走,这样做对有上万人口居住的崇左农民来讲,很难行得通。我常常想,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该是敌对体,完全可以融洽相处,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在著名的科学家潘文石教授的积极努力下,崇左县政府帮助农民兴建了沼气池、饮水池;糖厂给农民发放甘蔗良种、化肥及良种补贴,并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目前,种植甘蔗给农民们带来的收入已足够他们的日常开支;我们在考察中亲眼见到,大多数农户已经用沼气代替了薪柴。令我们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砍树和扩大耕地。山上的白头叶猴有时放心大胆地跑到山脚觅食,不再有人伤害它们。据广西壮区林业局报道,与广西崇左相邻的扶绥县石山地区大概有350只左右的白头叶猴,为了保护白头叶猴,今年,当地的甘蔗地已经作为退耕还林的试点停止耕作,政府给予当地居民一定数量生态补偿金和充足的粮食。
实地考察,让我们深刻地明白,白头叶猴的生活特点、社会形态的保护与研究,是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它可以为我国贫困地区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在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同时还拥有相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风景秀丽的地区,可先考虑如何缓解当前的生存危机的紧急措施,如改善饮水和减少砍伐等;继而通过研究,找到某种更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旅游,以促使当地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四、期盼与祝愿
我和学生们非常珍惜在广西崇左的时光。每天趁着月色起床,稍稍地感受着清晨的薄雾在山谷中渐渐漂散;月光渐渐地隐落,峰丛林立的石山在朝阳呼唤中慢慢苏醒。太阳出来了,山脚下油绿的甘蔗林连延伸展,曲折无边,农民们在忙着收获甘蔗。学生们忍不住地走进农民干活的地里,热情地农民们给学生们用锋利的砍刀削削(xiāo xǘe)甘蔗吃,他们高兴地与农民们用标准话交流。一位当地的老婆婆讲述了一个关于“白头叶猴”美丽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穷苦的小山村,乡亲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常常忍受饥饿。在那里,当老人去世时,人们要把他安葬在悬崖上。送葬的人要在头上裹一块白麻布带子,以示对老人的哀悼。在一次葬礼之后,一些孩子留在野果满山的树丛里,渐渐长大,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过着快乐的生活。日子长了,原来扎在头上的白麻布变成了白毛,腰上的白麻袋变成了白色的尾巴,以示对父母的怀念——这就是白头叶猴的由来。 这个流传于白头叶猴生活地区的民间传说,体现了当地居民与白头叶猴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表达了人们对白头叶猴深深的喜爱。潘文石教授在座谈中多次谆谆教导我们:“它们(白头叶猴)是山间的美丽精灵,可是中国的“国宝”啊!当今世界仅中国独有,中国仅广西有,广西也仅有约700只。”
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它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具有多种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其研究的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潘教授还指出:“在白头叶猴仅有的这块生存空间,生态环境脆弱,较为贫穷落后,历来‘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曾毫不在乎地捕杀猴子、打鸟、捉蛇、上山打柴,以此作为生活的重要来源。”大家都知道,白头叶猴和人类共有一个生态家园,在石山和农田的过渡地带生长着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植物,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的一些行为却破坏了这种宁静与平衡。在座谈中,潘文石教授向我们讲述1996年11月,刚来广西进行野外考察时的情景:石山脚下,人们呼喊着放火烧荒,准备开垦新的土地;树丛中,一只成年白头叶猴探出头,那双惊恐的眼睛里充满着对人类这一“侵犯家园”行为的哀怨。人与动物的和谐,正是科学家和人类共同的愿望。为了更好的保护白头叶猴,在崇左县白头叶猴比较集中的地区,潘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已经在那里进行了近6年的研究,他们已有四年没回家过春节了,我们期盼着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初步研究成果的公布。
考察与实践活动结束了。我们手捧着《共同的家园common homeland》图画册,心依旧在那些可爱的小精灵身上。回到白雪冰封的东北,正值中央电视台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利用《午间新闻》节目向全国人民播放关于“白头叶猴”的生活与研究,讲述着在广西崇左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我与学生们深深地祝愿生活在广西崇左喀斯特地貌的可爱的小精灵们,按照自已的繁殖战略,种群日益壮大;祝愿这种与人无争的美丽奇异的动物数量和分布范围得到人类永恒的保护。我们怀念在广西崇左暂短的日日夜夜,崇左峰丛林立的独特的景观和性情温和、动作轻捷的白头叶猴始终让我们惦记和赞叹。著名的科学家潘文石教授将自己的全部奖金改善了芭旦村小学,帮助农民修建沼气池的善意和慷慨,让所有的考察师生钦佩和感动。再次祝愿广西崇左生态公园早日成为潘文石教授和所有爱护动物的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生态公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