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五、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是“以探究为特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设计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猜测验证法、综合归纳法、科学探究法。
七、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学生:调查不同范围的人口性别比例。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指 导 思 想 |
情景创设 |
引导学生重温家喻户晓的经典小品《超生游击队》。 |
仔细观赏小品,从中获取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信息。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发现问题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交流信息: |
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
假设和猜想 |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猜想。 |
对女主人公正怀的第四胎的胎儿的性别进行猜想。 |
使学生意识到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的动力。 |
调查汇总 |
引导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的不同范围的男女性别比例。 |
统计数据的学生公布统计结果:
山东省____ 全国 |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导入课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和调查导出课题。 |
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 |
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心进入新课,产生求知的动力。 |
探究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
呈现出人的男女染色体的真实图片。 |
观察,比较 |
通过层层设疑,个个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
总结: |
写出自己体内体细胞、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 ||
情景展示 |
展示人的受精过程视频资料 |
观看并思考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进行大胆地假设。 |
产生问题 |
引导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和产生的疑问 |
交流从中捕获到的信息 | |
作出假设 |
引导学生猜想 |
作出假设:二者结合的机会均等 | |
验证假设 (趣味游戏)
模拟人的受精过程
|
公布游戏的规则:
四个人一组,组长负责记录,汇总;每个同学摸取三次代表精、卵的纸片。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结果,并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结果,并进行总结。 |
组长汇报游戏的结果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
得出结论 |
归纳总结 |
小组交流结果: |
让学生明确到: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仅凭空想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
验证猜想 |
引导学生验证课前对女主人公所怀有的胎儿性别做出的猜想。 |
交流自己原来做出的猜想,
| |
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遗传图解,
让学生试着讲解图解。 |
完成课本上的遗传图解。 |
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
案例分析 |
展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 |
观察、讨论、分析 |
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
展示海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例数据,引导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
讨论、分析、交流 | ||
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
交流本节课自己在知知识方面有何收获?在活动中有何体会呢? |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知识保持的强度。 |
知识迁移 |
引导学生分析《超》小品 |
讨论、分析、交流 |
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 |
播放《超》中的一段视频 |
观看、思考、讨论、交流自 | ||
课后探究 |
展示几组双胞胎图片 |
观看、思考,课后去探究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