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设计
课题 内环境与稳态 日期 2007年7月8日 课时 1 教法 谈话,讨论 学法 比较,分析,综合 教具 课件或挂图 教材分析 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稳态的概念 考点 内环境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稳态 疑点 稳态的概念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能力目标 1. 图形辨析能力 2. 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内容 一.内环境
3.细胞外液的成分: ①水:最多. ②无机盐离子:K+,Na+,Ca+,Cu+,Zn+,Mn+,Co+,HPO42-,HCO3-,Cl-,I,F-. ③气体:O2,CO2. ④有机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 ⑤激素. ⑥代谢物质:CO2,NH3,尿素. 4.内环境的作用:
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内环境的稳态 1.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因素: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过高或过低超过0.4个单位就会出现碱中毒或酸中毒 正常人的体温为37.5℃,临床观察表明:P.14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缓冲物质(对)的缓冲作用 缓冲物质:弱酸-强碱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2)神经—体液调节 归纳: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说明: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恒定的.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如:体温升高: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体内尿素和无机盐过多:尿毒症; 低血钙:骨软化病(成人),佝偻病(儿童) 高血钙:肌无力 典型例题 1.(2007全国Ⅱ理综)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2006广东生物)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2002粤豫桂生物)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4.(2001江浙理综)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5.(1996上海生物)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教学后记 关于内环境的成分要注意: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有时还包括脑脊液、房水等.但是呼吸道中的液体,消化腔中的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
(1)代偿性调节反应: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并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小这种变化.
6.(1989全国)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