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微生物的类群 教学设计
课题 | 微生物的类群 | 日期 | 年月日 | |||||||||||||||||||||||||||||||||||||||||||||||||||||||
课时 | 1 | 教法 | 指导—发现 | 学法 | 比较,分析 | 教具 | 挂图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 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 ||||||||||||||||||||||||||||||||||||||||||||||||||||||||
难点 |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 |||||||||||||||||||||||||||||||||||||||||||||||||||||||||
考点 | 细菌的结构,病毒的增殖。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2.放线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 ||||||||||||||||||||||||||||||||||||||||||||||||||||||||
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 |||||||||||||||||||||||||||||||||||||||||||||||||||||||||
情感目标 |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能用辩正的观点来看待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
教学内 容 | 一、微生物的类群 (一)细菌 1.类群:“球菌,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结核菌等),弧菌(螺旋菌)” 2.结构 (1)一般结构:
说明:①溶菌酶,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解体,缺陷,从而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中破裂死亡。 ②链霉素通常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但它对人的核糖体不起作用,因此,可用链霉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2)特殊结构:
说明:从生态系统来看,细菌既有生产者,但更多是分解者。从与人类的关系来看,有些微生物能使人类致病,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3.细菌的繁殖:二分裂方式:能使细菌快速繁殖(2n),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4.菌落: (1)概念: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在生态学上属于种群) (2)应用:常作为菌种鉴别的依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如无鞭毛的球菌,常形成较小较厚,边缘较整齐的菌落;有鞭毛的细菌则形成大而扁平,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的菌落。 (二)放线菌 1.结构:由分枝状的菌丝构成。 基内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也叫营养菌丝。较细,色淡。 2.活方式:腐生 3.殖方式:孢子生殖 4.应用: (1)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和颜色常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2)多数抗生素都是有放线菌产生的。如链霉素,红霉素等,还能产生酶类和维生素等。 (三)病毒 1.结构
3.增殖: 吸附→注入→合成→装配→释放 强调: (1)注入:病毒的核酸。 (2)合成:①蛋白质的合成:
(3)相关计算:2/2n
| |||||||||||||||||||||||||||||||||||||||||||||||||||||||||
典型例题 | 1(2006江苏生物)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核衣壳外还有多糖、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囊膜 D.同化类型是化能异养型 2.(2004北京理综)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 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 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 具有寄生性 D. 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3.(2003上海生物)所有细菌都具有特征是 A 都是异养生物 B 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 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 生存温度都超过80 ℃ | |||||||||||||||||||||||||||||||||||||||||||||||||||||||||
教学后记 | 重点让学生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关于病毒的增殖要联系DNA分子复制的内容和基因表达的内容,以让学生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贯通。 | |||||||||||||||||||||||||||||||||||||||||||||||||||||||||
相关文章:
|